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基诺族的发祥地与聚居地是哪里?基诺族的文化习俗有哪些

2022-05-19

基诺族自称“基诺”,“基”为舅舅,“诺”为后边,意为尊敬舅舅的民族,他称“攸乐”。现有人口18022人(1990年),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的基诺山基诺族乡和景洪市勐旺乡补远村公所,其余散居在附近勐养镇、允景洪镇三达山、大渡岗乡及勐腊县勐仑乡等地。

基诺山是基诺族的发祥地及主要聚居区,基诺山地处横断山脉无量山余脉丘陵地带,总面积599平方千米,为北热带边缘纯山区。最高海拔为亚诺山1691米,最低海拔为巴卡村附近小黑江面550米。这里山峦起伏,川流纵横,主要山脉有亚诺山、杰卓山、巴达山、茄玛山等,主要河流有小黑江、南星河、南本河、莱阳河、巴卡河等。最高气温为34.9℃,最低气温5.8℃,年平均气温18℃-20℃,年降雨量1580.5毫米。全年分为干、湿两季,其中5至9月为湿季。

基诺乡东接勐腊县勐仑镇,南连勐罕镇,西毗勐养镇,北邻大渡岗乡。森林覆盖率为67.7%,有热带雨林、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有高等植物1000多种,有实用经济价值的植物2000多种,有红椿、柚木、八宝树、望天树等名贵树种,抗癌植物美登木、香料植物龙脑香、速生树种团花树等。野生动物中哺乳动物100多种、两栖类36种、爬行类60多种、鸟类420多种、鱼类100余种,还有国家级保护动物孟加拉虎、亚洲象、懒猴、长尾灰猴等种类。

基诺族有自己的语言,基诺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没有本民族文字,过去多靠刻木记事。

关于基诺族的族源,没有文字记载。据传说,基诺族是从普洱、墨江,甚至更远的北方迁来的,祖先是三国时期诸葛孔明南征部队的一部分,因与大部队走散而留在这里。

基诺族信仰原始宗教,相信万物有灵,崇拜自然,崇拜祖先,供奉诸葛孔明。

基诺族普遍喜欢住在平缓的小山坡上,住房多为干栏式建筑。干栏式竹楼分为两种:一种是有一个火塘的竹楼,内居一个父亲家庭的全体成员;另一种长方形竹楼,楼内共居着同一父系家庭数代人。干栏竹楼楼上住人,楼下圈养牲畜。

基诺族人聚居的基诺山,属热带地区,这里各种特产十分丰富。除水稻、玉米等主食外,基诺山里的各种山珍野味也给基诺人提供了丰富的营养食品。

基诺族妇女大多能纺线织布并制有著名的“砍刀布”。男子通常穿无领无扣的对襟黑白花格上衣,衣服背面正中缝上一块方形红布,上绣一朵美丽的太阳花,下身着白色或蓝色宽大的长裤或短裤。男子服装上的太阳花来源于基诺族的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女子上身穿无领对襟杂色小褂,下系镶红边黑色开合短裙,现在也有改穿长裙的。基诺妇女习惯裹绑腿、头顶挽髻。她们头上还戴有白厚麻布,后披翅长及肩部的披风尖顶帽,显得既庄重大方又活泼俏丽。

基诺山竹类繁多,基诺族男子普遍会竹编手艺。细细的竹片,经他们的巧手编出花纹美观精巧的各种工艺品和生活用品。用竹筒做的打击乐器“奇可”是基诺族喜庆和歌舞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演奏起来音色优美和谐。

基诺族有丰富的史诗、故事和传说。《玛黑和玛钮》反映的是关于远古时代人类起源的洪水故事。

基诺族有自己特有的民族习俗、祭祀礼仪和节日。比如“上新房”习俗:父亲去世一年后,儿女们要重盖新房,意思是把自己的房子献给父亲,新居落成时要举行一次隆重的祭祀活动。

每个基诺族少年长到15岁左右就要举行成年礼,并要改装易服穿戴成年人的衣饰。举行成年仪式时,父母要送给儿女全套的生产工具和成年人的衣饰,女孩子还要梳成年人的发式。成年仪式上,寨子里的长老要带领大家歌唱史诗,讲述传统的道德规范,讲述劳动和生活的艰辛。

“打铁节”,基诺语称“特毛切”,这是基诺族最隆重的节日,一般于每年农历十二月举行,历时三天。节日第一天上午要举行剽牛仪式,午后寨子里的长者敲响牛皮大鼓,人们情不自禁地随着鼓点围着大鼓跳起粗犷的舞蹈,这就是基诺人欢庆丰收的"太阳鼓"舞。太阳鼓是基诺族最神圣的祭器和乐器,每个村寨一般都有两面,分公鼓和母鼓。他们视太阳鼓为神灵的化身和村寨的象征。祭祀太阳鼓,目的是祈盼它能保佑全寨人丁兴旺、五谷丰登。

新米节,亦称“吃新米”。每年农历七八月间,谷物即将成熟的时候,基诺族人就从田地里采集一些新谷子、蔬菜和瓜豆,再杀几只鸡,请亲戚朋友到家里共同品尝新米、陈酒、鲜肉、绿菜,同时举行一些仪式。人们边吃边唱,欢乐的歌声常常通宵达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