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水族有什么传统文化 水族的风土人情介绍

2022-05-19

据1990年统计,全国水族总人口为345993人,其中93.22%居住在贵州省境内,广西南丹、宜山、融水、环江、都安、来宾、河池等县(市)共有水族人口12799人,占水族总人口的3.7%,云南省富源县古敢水族乡有水族人口7688人,占总数的2.2%。三都县是全国惟一的水族自治县,贵州的水族人口主要聚居于该县境内,其余分布在与三都毗邻的荔波、独山、都匀、丹寨、雷山、榕江、从江等县(市),少数散居于黎平、凯里、麻江、福泉等地。

水族聚居区,位于贵州省南部偏东,该地区以三都水族自治县为中心,地处云贵高原的东南斜坡,地势自北向南倾斜,平均海拔在500-1000米之间,1000米以上的山峰约350座;都柳江、樟江皆发源于该地区内,两江支流、41条小溪纵横点缀其间,在崇山峻岭、溪流交错之间,夹杂着若干起伏的丘陵和平坝。总面积中,耕地占9.4%,林地占55.6%,草地占29.7%,岩山占4%,水面占1.3%,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

三都水族自治县境内气候类型属中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夏长冬短,春秋分明,年平均气温18°c,无霜期320天,年均降雨量1350毫米,雨热同季,农作物可一年两熟到三熟。地下矿藏有汞、锑、金、铝、锌、铜、铁、硫磺、重晶石、金刚石、煤等,地表水年泾流量为34亿立方米,水利资源理论储能15万千瓦。林业是该聚居区突出的资源优势,盛产杉、松等用材林和油桐、杜仲等经济林,是贵州的重点林业产区之一,区内随处可见葱绿的森林,植被保存在35%以上,有的乡镇甚至高达60%。

水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水族原有一种古老的文字,称为“水书”,造字方法有象形、会意、谐音和假借,通用单词100多个,现在则通用汉文。

水族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

相传水族的先民是岭南“百越”之一骆越人的一支。水族的名称最早出现在中国明朝末年的文献中。

水族传统民居为干栏式建筑,多用杉松木建造,屋顶用杉树皮或瓦片覆盖。楼房分上下两层,楼下圈牲畜,楼上住人;平房一般为三间,两侧为卧室及灶房。

水族服装多为青、蓝色。男子穿大襟长衫,青布包头;妇女穿蓝色大襟上衣,青布长裤,衣裤都镶有花边,系青绿色花腰带,节日穿裙子,戴各式耳环、项圈、手镯等银制饰品。水族妇女擅长制作一种叫做“反结”的绣品,她们用白马尾缠上白丝线绣成各种精美图案,工艺繁杂精细。“反结”指用梭结法刺绣而成的背带,这种背带由几十块不同形状的图案拼镶而成,能干的妇女几乎要耗费一年的闲暇时间才能完工。'者勾'是一种尖端双翘的刺绣鞋,是水族刺绣中的珍品。

水族有许多传统节日,最隆重的当推“端节”。水族有自己的历法,“端节”就选择在水历十二月至次年二月(相当于农历八月至十月),时值大季收割、小季播种,也是水历的年终岁首,因此是辞旧迎新、庆贺丰收、祭祀祖先的盛大节日。

端节主要活动为祭祀和赛马。“除夕”与“初一”相连的两顿饭忌荤食素,但不忌鱼虾。节日期间,铜鼓声此起彼伏,悠扬的歌声和芦笙调从早到晚回荡在翠竹掩映的竹楼里,水乡山寨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

水族妇女泡制的“鱼包韭菜”是端节酒席上必备的佳肴。相传此菜原用于治病,如今已失去了用来治病的意义,保留了祝愿大家身体健康、生活平安的美好心愿。

水族分布地区地下资源丰富,土壤肥沃,雨量充沛。农作物可一年两熟或三熟,盛产水稻、小麦、油菜、棉花、黄麻;水果有李、橙、橘、桃、梨和杨梅,还出产麦冬、杜仲等各种药材;矿藏有铁、煤、汞、锑、硫磺、铝、锌等。

水族居住的云贵高原的苗岭山区有一处岩溶森林,1989年被中国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各国科学工作者研究地质学、生物学和生态学的理想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