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三国时代搞“野蛮拆迁”可谓花样百出

2022-05-19

提起野蛮拆迁,恐怕许多人都要摇摇头的。这种贴着强暴民意性质的官方运动,翻开中国封建时期的任何朝代,似乎都是司空见惯的。譬如,千古一帝康熙同志,为了对付雄踞台湾的南明王朝,也曾摆出坚壁清野的姿态,强行号令福建沿海百姓内迁,一时间,死伤无数。当然,我们把目光移到熟悉的三国时代,自然也能寻到强拆的影子(其实,连年战乱,老百姓流离失所也是常事)。

三国时代最著名的一次野蛮拆迁,恐怕和臭名昭著的董卓脱不了干系的。《三国演义》里就有“焚金阙董卓行凶”一章,大篇幅声情并茂地介绍了董卓同志的强拆史。《三国志》也做了类似的记载:“车驾西迁。董卓收诸富室,以罪恶诛之,没入其财物,死者不可胜计。悉驱徙其馀民数百万口于长安”。

好吧,我们不妨把董卓这场浩大的强拆运动铺开,来回放一番当时场景。原来,我们的董卓同志,打驻军都城洛阳之后,虽是讨尽了风光,可却没睡过一天好觉。董卓没睡好觉,是因为牙疼。牙疼的原因其实简单,无非四个字:外患内忧。所谓外患,自然是以袁绍同志为主打的关东维权大队。这个大队,尽管临时凑合,人员也参差不齐,可口号却是喊得一致地响亮。可这所谓维权,维的是皇权,革的却是自己的命。至于内忧,自然是朝中遗老,这些老古董们,成天关起房门窃窃私语,商议着如何搞“颠覆”。

夜不能寐的董卓辗转之余,自然有了心思:这刘汉皇族,早在洛阳打下数百年的根基,我一外来户口,即便气力再大,终也拨不开着百年岁月的沉淀。既然是拨不开了,不如索性挪个地,让俺老董家的种子,落地生根发芽。寻思落定,董卓牙也不疼了。牙好,胃口就好,这觉也睡得香了,居然还做了好梦。可是梦醒时分,问题又出来了:洛阳可是帝都,全国人民削着脑子往这边挤,数百万人口一次性搞动迁,别说心思不齐,人力物力恐怕也是麻烦,倘若其间出了几个钉子户,非要高昂的安置补偿,岂不还得误了搬迁进程。

不过,这些对于不按常理出牌的董卓而言,绝对不是问题。首先,董卓自然是要到皇宫里做工作。说是做工作,却带了几把大刀,明晃晃地一亮,皇亲国戚们,此等场面自然不曾见过,经此两声恫吓,只能一个咬牙,含泪从了。皇帝是以身“示范”了,可一些洛阳大户们,却不愿就范,仍是牢骚满腹地赖着,盘算哪天风头一过,也许又是晴天。可是,他们低估了董卓的决心。

当然,等着这些肥头大耳的大户们的,绝不是边喝咖啡边讨价一番。一是谈合同这事,董卓根本不懂,二是他没有这闲工夫。董卓的主意倒也简单直接。不搬是吧?好。我这恰巧有几封群众的举报信,说你们是黑社会的保护伞,你们的房产,自然非法所得,这些非法财产,自然得充公。怎么咖啡喝着喝着就成黑社会了,一些大户心有不甘,寻思着辩解几句,可未等发声,却见刀光一闪,竟相约人头落地了(“董卓收诸富室,以罪恶诛之,没入其财物,死者不可胜计”《三国志》)。

皇亲国戚、达官贵人这两根难缠的钉子拔了,接下来手无寸铁的群众同志们,自然不在话下。《三国志》如下记载:“悉驱徙其馀民数百万口于长安”。当然,我们想象一番当时的场景,那可是人山人海,何其壮观,砸锅卖铁声、呼天抢地声,更是时起彼伏。尽管怨声载道,可拆迁这事,进行的还算顺利。但拆迁过程中产生的gdp,该如何消费,倒成了问题。于是,董卓邀上几个先生,在长安附近寻了个风水宝地,做了个仪式,搞了个奠基典礼。于是,三国时代最大的形象工程郿坞也就顺利开工了。

董卓搞“土地财政”挣个衣钵满盆,机灵的曹操自然看在眼里。不过,曹操搞强拆,倒不是为了挣钱,而是为了搞活地方经济。《三国志》是这样记载的,官渡之战后,曹操终于取得了对袁绍势力的决定性优势。可常年打战,总是要死人的。战后接管的河北,自然是人丁凋敝。为了振兴河北老农业区的经济,曹操想到了一法:劳动力引进。《三国志》是这样记载的:“是时,太祖徙民以充河北,陇西、天水、南安民相恐动,扰扰不安”。

根据记载,我们大体看出,曹操大抵学了董卓的手段,上头“空降”一份红头文件,不容底层百姓分说,搞的就是强制性拆迁。如此野蛮作风,拆迁效果自然不明显,这样折腾下去,迟早要出大问题的,幸好的是,还有张既。张既的做法,其实很简单,现代也有借鉴,就是搞安置房民生工程,“为将吏者休课,使治屋宅,作水碓”(《三国志》)。也就是说,张既号召辖内公务员们动起来,免除动迁百姓的相关税赋(譬如劳动所得税、房产税等就不要收了),并安排专职人员抓好保障房建设,让动迁人员能住上安心房。老百姓嘛,要求本也不高,有个安身之所,满腹牢骚自然随着五谷轮回,欣然排解了。

说三国认证号:shuosanguo

每晚11点,一起来说说三国的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