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朝榜眼戴名世、探花钱名世,名字相同,死因相同
清朝有两个叫“名世”的官员,一个是戴名世,康熙时人,一个是钱名世,主要生活在雍正朝。两人名为“名世”,确实也留名于世。但都没有好“下场”。由被皇帝所喜爱到被皇帝所抛弃,只因几句诗,一段话。
戴名世,生于1653年。家境贫寒,读书刻苦,少有才名。性格耿直,看不惯世俗之无耻谄恶,虽也去参加了科举,但大部分时间,他的兴趣却是交流名士,如桐城派的方苞等人;访故明遗老,想写一部煌煌《明史》,流传于世。
正是有此大志,当他得知自己的门生余湛认识一个叫犁支的僧人——此人原为南明永历帝身边的太监,永历被吴三桂杀害之后,他便出家归佛——并从犁支处听到很多南明的第一手资料后,觉得很是难得,于已写书,大有益处。因此跑到余湛处想与犁支亲晤。
但他们未能谋面。于是戴名世写信给余生,要他将听到的,写下来寄给他。信中有“今以弘光之帝南京,隆武之帝闽越,永历之帝两粤、帝滇黔,地方数千里,首尾十七八年,揆以春秋之义,岂遽不如昭烈之在蜀,帝昺之在崖州,而其事渐以灭没”等语,提到了南明三个年号并将之与蜀汉、南宋最后几年之抗元朝廷做对比。
1702年,他的弟子尤去鹗将老师的文章编集成《南山集》,内中便收录有此信。
话说,这人要出事,真是毫无解法。此书刊发之时,啥事没有,戴名世还于1709年参加会试,考了第一名,殿试考了第二名,成为榜眼,可见,他的文章,康熙也是喜欢的——而那一年,状元是有清一代大清官赵申乔的儿子赵熊诏。
未料两年之后,任职都察院的赵申乔参了戴名世一本,说他“妄窃文名,恃才放荡,前为诸生时,私刻文集,肆口游谈,倒置是非,语多狂悖”……罪名,就是《南山集》中上述关于南明的那段话——这书出了近十年了,以前你们干嘛去了?
后来的事,很简单了。戴名世被杀,《南山集》被禁,三百多人受牵连。但皇帝开恩,戴家几族,未依例受处分……他真要死得瞑目了。
而到了雍正朝,又有个叫钱名世的。他与戴名世其实是同时代人,比戴还早六年中进士,不过名次,比他低了一个,是探花——也很厉害啦——参与过当时很多重要书籍的编纂,受到康熙的重用——不过之所以留名,主要在雍正朝。
他与年羹尧相善。这也正常,那几年,年羹尧得宠啊,自然要巴着他。都是进士嘛,而且乡试同年,免不了要诗辞唱和,一首诗中有一句——钟鼎名勒山河誓,番藏宜刊第二碑,还做了个注解“公(年羹尧)调兵取藏,宜勒一碑,附于先帝‘平藏碑’之后”——丫的这是吹捧年羹尧与康熙爷的功绩差不多啊——这可是吹捧得太高了——在年与雍正称兄道弟时,自然无事,一旦翻脸,就成了罪证。
因这句诗,雍正狠狠地羞辱了钱名世。虽有悖逆之罪,但不杀,而是让三百五十多个文官写诗来给钱名世做评价——大家想得到,这诗,自然是想怎么损就怎么损了——雍正亲自把关,损得不够厉害的,发回重写的,实在太差的,直接贬官——想想那些官员吧,心里多不舒服啊,平日大家都是好朋友,一起喝酒吟诗呢,现在却要特意写诗来骂他,而且,这种玩法,今天是他钱名世,明天是不是我呢——但,命令即下,谁敢不从?
终于,诗都写完了。雍正命人编了本集子,叫《名教罪人集》,颁行天下。还嫌不够,又御笔题了块匾——名教罪人——让钱名世带回老家,挂在正门,当地官员,每月初一十五都要去看,是不是被摘下来了——天哟,他哪敢不挂呀——虽然是名誉扫地、被踏上了几百双脚,但好歹,留了条命不是?——也不知道这块匾,如今在何处——但想来,它一定深刻地教育了钱名世的子孙们——堂堂正正做人,莫要对那些如日中天者须溜拍马、谄事献媚——免得一个不小心,就被不知时候掉下来的大石头给砸中了。
屏山石
历史与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