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中国美食文化之火锅,它的起源竟然有如此悠久的历史

2022-05-19

在我国历史上演变至今的美食有许多,其中火锅的大名相信大家都有所知晓,那么它的起源是什么时候呢?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

香港《南华早报》9月16日文章,原题:什么是中国火锅,起源自哪里?这已经演变成全国争论的问题 中国东南部一个城镇近日宣称自己是火锅之乡的决定,招致中国其他地方的强烈反对——所有这些地方在做火锅的正确方法上都有自己的观点。

他们的反应一点都不令人吃惊。毕竟在14亿人的中国,火锅是最受人们喜爱的食物,而且烹饪方法千差万别,从火辣辣到芳香四溢。中国很多地区的火锅如今已传遍全世界,在从内罗毕到布宜诺斯艾利斯的餐馆里都能找到。

火锅还是一项大生意。根据食品行业2017年发布的报告,火锅在全中国各地餐馆所售卖的菜肴中占比22%。随着关于火锅真正发源地的争吵还在继续,让我们来看看这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各地不同种类的火锅。

与中国的方言和气候一样,全中国各地的火锅千差万别:从四川的麻辣火锅到江苏的菊香火锅,不一而足。各地使用的配料有很大不同,不同地方使用不同原汤,不同配料常常反映出这个国家多样的地理环境和气候。

北京火锅的核心配料是羊肉,源自北方游牧民族的传统。四川是驰名全球的麻辣火锅故乡。安徽火锅“简单而美味”,味道很重的汤里放上时令蔬菜,正是该省广德县自称火锅之乡引发最新争论。云南火锅喜欢酸味,广东火锅青睐海鲜……全中国各地还能找到众多不同风味的火锅,这反映了中国各地不同的农产品和文化。这个大众美食的起源仍存争议,目前说不清哪个地方能真正称得上是火锅起源地。

不过关于火锅的起源,最广泛的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在中国三国时期或魏文帝时代,那时的“铜鼎”,就是火锅的前身;另一种说是火锅始于东汉,出土文物中的“斗”就是指火锅。

从现有考古发现的文物上分析,可以追溯到中国商周时期的“温鼎”。

温鼎有方形、圆形和带托盘的。分为内置式和外置式两种。内置式火膛有方鼎和圆鼎,外置式的就是带托盘的温鼎。从加工的工艺看,内置式比外置式难度要大,铸造技术要求高,外观及纹饰比较复杂。

实际上,温鼎在出土的青铜器中所占比例很小,而且所处的地域性很强,在祭祀用的列鼎中没有发现它的身影。它最早出现在商代晚期,西周时得到发展,到春秋战国时却销声匿迹了。

当时的温鼎只有奴隶主才有资格使用,除了作为炊具,鼎还可以保温,主要特点是方便、易于移动、边煮边食、可涮可食。可以说是现代火锅的萌芽。

真正意义上的火锅要到三国时代,《魏书》记载,三国时代,曹丕代汉称帝时期,已有用铜所制的火锅出现,该时期出土的“铜鼎”既指的是火锅的前身,铜鼎就是最初用来烹煮食物的一种饪食器,由三足鼎衍生。所以说火锅在中国已经有近两千年的历史。

两晋南北朝时期,火锅煮食的情况就逐渐多起来了,各式火锅也相继闪亮登场,火锅种类得到了发展。

据说陶渊明是个火锅控,他发明了一种菊花火锅。众所周知,陶渊明非常喜欢菊花,他的诗文里有很多关于菊花的描述。有一年冬天,陶渊明吃火锅的时候,突发奇想,若将菊花瓣撒入火锅,味道定然不错。说做就做,于是他将庭院中盛开的白菊花剪下来,掰瓣洗净,投入火锅中,果不其然,味道鲜美而且清香爽神。从此,每逢秋季菊花盛开时,他便以菊花火锅招待好友。

隋唐时期,火锅发展很快,虽然留下来关于吃火锅的图像、诗文等资料较少,但白居易的那一句“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已经让引无数人为之神往了。

宋朝的时候,商业很繁荣,火锅也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各种吃法在民间已十分常见。南宋林洪所著的《山家清供》中,便有雪天同友人吃火锅的介绍。他还有一个独特的火锅吃法叫“拨霞供”。

有一年冬天,他去福建武夷山游览,一个大雪纷飞的天气,他在山中偶然捕获一只肥美的野兔。我们知道,福建纬度低,几乎无雪,如果当年有下雪,那说明那个时候的确很寒冷。

极寒天气,得到一只野兔,不得不说是一种幸运,但怎么吃呢?最后想到一个吃法。他先将野兔肉切成薄片,并将“酒酱椒料”制成调味汁水备用;随后,他架起风炉,将小半锅水烧开,待水沸腾后,将肉片置于热气蒸腾的汤水之中,反复拨动,直至烫熟;食用时,再根据个人口味,蘸上调味汁水。

想想都觉得好吃,入口一品,令人回味无穷。所以,多年之后,林洪仍不能忘记那段奇遇和那美味,于是写诗云:“浪涌晴江雪,风翻晚照霞。”

林洪其实是涮兔肉,说起涮,我们不得不提忽必烈,因为忽必烈就是至今都闻名“涮羊肉”的发明者。

相传,元世祖忽必烈有一次南下作战,接连打了七次败仗,人困马乏饥肠辘辘。这时他猛想起家乡的菜肴——清炖羊肉,于是吩咐部下杀羊烧火。谁知等了半天,菜还没上来,着急的忽必烈决定亲自去厨房看个究竟。到厨房的时候,见厨师正在用刀切羊肉。早已饿极了的忽必烈看到新鲜的羊肉,迫不及待地将它往烧煮的沸水里一扔,然后用勺子捞起来就往嘴里送,竟越吃越有滋味。忽必烈连吃几碗后,翻身上马率军迎敌,结果旗开得胜。后来,忽必烈赐这道菜为“涮羊肉”。

到了清朝的时候火锅更兴盛,已经成为宫廷的冬令佳肴。清朝乾隆皇帝特别喜欢吃火锅,他曾多次游江南,每到一地,都备有火锅。据说他于嘉庆元年正月在宫中大摆“千叟宴”,全席共上火锅1550多个,应邀品尝者达5000余人,这恐怕是历史上最大一次火锅盛宴。这么大规模的火锅盛宴,我想至今都无法超越。而且乾隆皇帝还亲自为90岁以上的寿星一一斟酒。当时推为上座的是一位最长寿的老人,已有141岁。

后来即便是抗战,也无法阻挡国人吃火锅的热情,那时候火锅店与日俱增,整日顾客盈门,四季不衰,虽在三伏仍然客满。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火锅业的产业链条已具雏形。四川、重庆、内蒙古、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农牧业面向全国火锅餐饮市场,组建了辣椒、花椒、羊肉、香油、芝麻酱、粉丝、固体酒精等火锅常用原料、调料、燃料生产、加工、销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