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龙族妇女纹面习俗 独龙族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独龙族的居住地高黎贡山
高脚屋
[page]
高黎贡山上的独龙族人家
纹面的独龙族老年妇女
独龙族人口只有7426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傈傈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独龙河两岸。贡山县是我国独龙族唯一聚居地。3日,记者来到独龙江沿岸,做客独龙人家中。
文面的独龙妇女
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地处横断山脉,温暖的西南季风沿着河谷北上,使得这里降水丰富,树木长势良好。整个贡山县内林海莽莽,溪流纵横。
进入贡山县的路十分难走。记者雇了一辆吉普车,顺着山坡而上,眼前便是独龙族的村寨。寨中房屋林立,炊烟袅袅。独龙族住房多为木房或竹房,部分房屋为干栏式建筑。记者来到一位独龙老妇家中做客。老人名为白里哈尼,已经72岁高龄,但身体非常硬朗,自己操持家务。她穿着的麻布衣,就是由一片彩色麻布片折叠后披在肩上,穿时由左肩腋下抄向前胸,露右背,用草绳或竹针拴结。老人讲独龙语,独龙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记者根本无法听懂,老人也听不懂普通话。在其儿子的翻译下,记者了解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不再穿传统的服饰了,只有重大活动时他们才穿。如今,独龙族男人多穿短裤,平时喜佩砍刀和箭包。
白里哈尼的房屋右侧设边角处有一个火塘,就是铁架上支个锅,用以烧水做饭,旁边摆放着碗盆等。火塘旁边摆放着一张单人床,这是家中子女居住的地方。按照独龙族的习俗,一个火塘相当于一个小家庭,已婚子女围着火塘而宿,不分家。若几个子女结婚,住房不够,则在紧挨父母的房屋处加盖新房。
记者注意到,白里哈尼面部从嘴巴起向两侧的腮部延伸,文有蓝色的文身,图案有些像动物的脸。据白里哈尼介绍,在她十几岁的时候,面部就被文上了这些图案。妇女文面的是独龙族传统的习俗。据其介绍,对独龙族人而言,文面是一种美的象征,同时也是区别其他民族妇女的标志。不过,如今的妇女不讲究这些了。
[page]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独龙族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玉米、荞麦、豆类为主。主食玉米,有吃爆米花的习惯。男子多穿布制中山服;妇女穿花布裙,喜欢佩戴银制耳环或贝类饰物。很多人喜欢在衣裳外披上自织的彩色条纹麻毯———独龙毯。
“卡雀哇”(独龙语,皇节之意)是独龙族一年中唯一的节日,时间在腊月,节期约两三天或四五天不等,各地没有统一的日期,通常按自己的愿望选择日子,以村寨为单位举行庆祝活动。节日期间,人们都穿着最好的服装,各家及亲友之间相互邀请,共同祝贺,并以酒肉款待。独龙族强调互助精神,即便素不相识的人求援,也会解囊相助。在独龙族地区,至今仍保持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古老而纯朴的社会风尚。若拾到别人的东西,一定会设法物归原主。
独龙族性情淳厚,即使路上相逢,也要置酒相待,认为有饭不给客人吃,天黑不留客人住,是一种见不得人的事。凡建屋盖房,婚丧嫁娶,都要主动相助,遇猎物或杀猪宰牛,都要邀请远亲近邻聚餐,并在聚餐结束后主动馈赠礼品。
独龙族大多实行土葬,死后的当天,村里的人及远近亲戚都要送粮食、酒、鸡等以示哀悼,一般次日送葬,第三天便由死者家属领村人到自家仓库当场开仓煮酒,一起共享。届时,家属成员及亲友也送去礼物,村中老人也做些食品给死者家送去。
婚宴时独龙族多以杀猪、杀鸡置酒待客。婚后每当妻子生一个孩子,女婿都要送岳父一头牛或一件其他东西如铁锅、一把刀等表示感谢。
新中国成立前,独龙族社会发展十分缓慢,仍然保留着浓厚的原始公社制残余,处于以父系为主的家族公社阶段。1956年成立了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独龙族地区坚持治穷与治愚相结合,使经济社会都有了较快的发展,生活得到不断改善。五十年代初仅有两名小学三年级学生的独龙族,如今已有了本民族的大学生、教师和科技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