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畲族文化 畲族有哪些节日?

2022-05-19

畲族图腾(红罗村)。

畲族少女的民族服装。

红罗畲族村实景。

79岁的雷大爷一大早穿好畲族服装准备参加三月三祭祀活动。

[page]

农历三月初三,是畲族的传统节日,在粤东海陆丰地区有着悠久生活历史并保留着独特习俗的红罗畲族村,举行了“情系红罗、美在畲乡”文化节系列活动。民间祭祀、服饰展示、歌舞表演、篝火晚会、畲族长桌饭等特色民俗精彩纷呈,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参观者,给小村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欢乐。一天的喧闹过后,红罗畲族村又将恢复往日的平静,而畲族文化的保护及传承等话题则不可回避地摆在了现实当中。

山里走出来的淳朴民族

作为我国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畲族人民千百年来依山而居,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他们淳朴本真、勤劳勇敢,自称“山哈”,意为“山里的客人”,新中国成立后统称“畲族”。广东潮州市凤凰山被认为是畲族的发祥地之一,粤、闽、浙、皖、赣等省畲族中有着“广东路上有祖坟”的传说。作为广东省汕尾市唯一的一个少数民族聚居村,红罗畲民世居鹅埠罗裙山,数百年来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并传承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最原始的畲族语言、风俗、服饰、山歌和民间故事等,在这里至今仍能溯其源头、觅其踪迹。

为挖掘、保护和弘扬红罗畲族文化,建设民族特色村寨,今年的农历三月初三,由汕尾市和深汕特别合作区有关部门联合主办了这次文化节。当天一大早,村里的男女老少就穿起了本民族的服装,准备着祭祀用的各种物品。村民告诉记者,虽然现在大多数的生活习惯与周边汉族基本无异,但村里的祭祖、婚娶、大年初一同吃一锅饭以及一些民俗节日仍然保留着鲜明的畲族本色。

红罗畲族村民在拜祖时,每户出一份供品,供品须“五牲”齐全,其中猪肉和鱼不能少,与周边汉族拜祖区别最大的是他们要把供品切块,而汉族是整件上供的。宗祠里有历代祖先的牌位,牌位前有供桌,祭品全都摆到供桌上,然后烧香叩拜。每次祭祖,都由长者向后辈讲述族源,使之铭记根本,世代相传。畲族的节日有春节、正月初八、三月三、清明、招兵节等。红罗村中每年最隆重的节日是正月初八的“鸡公王生”,这一天清早,各家各户宰猪杀鸭,用以祭拜“鸡公王”。祭场设在村前广场上,由师公领着4名衣冠鲜明的畲家女子,摇着银铃率全村人口进场向着祭品当天跪拜。师公口中念着祝祷词,祈求“鸡公王”庇佑合境平安,狩猎告捷。祭毕一齐跳起“鸡公舞”,有时通宵达旦。此外,招兵节也是畲族一个重要的节日。农历三月三是畲族的乌饭节,是为了纪念畲族的一位先辈英雄,其隆重程度堪比春节。

纯正畲语引来国际关注

红罗畲族村旧称山仔瑶,畲族人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字,但有本民族语言——畲语,他们在内部使用畲语,对外以福佬话、客家话、白话、占米话等汉民族方言沟通。据汕尾市海丰县民俗研究专家陈宝荣介绍,红罗村的畲族操持一种属于苗瑶语支的语言,与增城、博罗、惠东一带的畲语接近。由于其他三县的畲族人在与外界的通婚及交往过程中已经基本放弃使用畲语,改用与畲族历史渊源较深又接近畲语的客家方言,唯海丰县红罗村的畲语仍有大部分人使用原来的畲语,甚至嫁入的汉族媳妇经一年半载的学习也可以用村上的畲语交流。由于这种代表畲族文化精辟的语言较为独特、且在世界上使用人口少,因而引起国内及国际学术界的高度关注,被他们视为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page]

师从北京大学中文系王福堂教授的日本学者中西裕树博士曾花费相当长的时间到鹅埠红罗村进行濒危语言的紧急调查活动,编写了《畲语海丰方言基本词汇集》一书在国际学术界发表,引起轰动。

中西裕树在他的研究中发现,海丰红罗村在保存和使用本族语言方面都非常成功,因此把红罗村定位为畲语的主要发音点。中西裕树花了大量的时间整理出了6000多单词的海丰畲语。他认为,当代中国“只有住在广东的海丰、惠东、博罗、增城等县市的约一千畲族人保留了原有的民族语言——畲语;其他地区的畲族人已经放弃了原先来源于苗瑶语的畲语,而使用很接近于汉语方言的语言——畲话”。红罗村委书记蓝榕来告诉记者,多年来他一直配合中西裕树的研究,他认为红罗村的畬语之所以保存得这么完整,是因为他们长期独居深山,聚族而居,地理环境较为封闭,受外来语言干扰少。他还称,目前全世界能讲没掺杂外来语的畲语人数不超过1000人,红罗畲村占近1/3。

城市化进程带来挑战与机遇

红罗畲族文化的独特性与丰富性已引来国内不少专家学者的关注,广东省民族宗教研究院研究员陈晓毅博士曾对此做过专门的调研。他在参加本次文化节时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对城市化进程这个大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出了自己的思路。

陈晓毅举例说,国内有些地区的少数民族村寨,当地的旅游业非常发达,居民以本民族文化的展演获得了很好的生存资源,他们可以在本地就业,文化的传承就不成问题了。即便他们当中有一部分人离开家乡,来到了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工作生活,由于人是文化的载体,他们在流入城市的同时,也把本民族的传统节日、音乐、舞蹈、习俗等一并带了过来,通过联谊会或举办活动,不断地展示本民族的特色文化并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形成少数民族文化在城市传承的新现象或者说新模式。虽然民族的文化在家乡弱化了,但在城市里却有了一块新的发展区域而逐渐增强了。此外,城市里有着更好的经济、文化条件,可以引入更多的优质资源来组织、整合本民族文化,使其走向更高的层次。

陈晓毅认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要有好的抓手,像红罗村举办的三月三文化节,如果能够一直做下去形成品牌,是能够吸引游客的。红罗村有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和自然条件,旅游开发有优势。如果市场做好了,经济实力上去了,村民就可从耕作中解放出来,腾出时间来展演民俗节日、开发民族商品、丰富民俗文化馆的内涵、挖掘文化旅游的潜力,这对传承畲族文化是有积极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