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刘备二人都得到了,怎么没有取得天下呢?
“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是《三国》的一句名言。在《三国》,这段话出现过三次。
第一次,刘备马跃檀溪后,由小童接入司马水镜的庄园,水镜向他介绍天下名士,这次只是个铺叙,所以让司马水镜卖了个关子,忽悠得刘备不得要领,但刘备记住了这句话。
第二次,曹操扣押徐庶的母亲,迫使徐庶离开刘备。临行时,徐想起应该向刘备推荐一个比自己更好的人,辅佐刘备。在这里,《三国》郑重推出了主角诸葛亮,也附带地挂上了庞统庞凤雏。要紧的是,司马水镜的话得到了解释,刘备知道了谁是伏龙,谁是凤雏。
第三次,火烧赤壁后,刘备有了立脚之处。给曹操献过连环计以至曹操战船付之一炬的庞统,先投孙权,不受用;再投刘备,不受重用。发到耒阳县当了个小县令。等后来诸葛亮询问,张飞又报告了庞统的真才实学,刘备才知道自己犯了以貌取人的低级错误。
刘备终于收揽了伏龙、凤雏两个奇才,皆大欢喜;安天下可说是双保险了。但从此后刘备集团东征西扩、南剿北伐近三十年,除进取西川(死了凤雏),立国蜀汉,算是安天下的一个成果外,其余努力,均无建树:失荆州,败彝陵;六出祁山苦无功。最后落了个诸葛亮心力交瘁,病入膏肓,命丧五丈原的结局。
在庞统出现的短短的十几回中,可以看出他不过是当时二、三流的谋士,别说和诸葛亮比,就是和曹操、孙权身边的很多杰出谋士相比,也相差甚远。孙权没听到过“二人得一,可安天下”这句话,没有敬才的心理准备,可以断然否决鲁肃的推荐。
刘备亲耳听到过这句话,而且经徐庶讲解,诸葛和庞统的名字,应该是牢牢记在心头的。那怎么会在庞统求职时,把这句话忘得一干二净,把个“天下奇才”发去当县令呢?书上讲刘备是看庞统其貌不扬,心中不悦,也只怕是个借口。对比一下刘备对诸葛亮“三顾茅庐”、殷切求见的几章文字,和对庞统“玄德久闻统名,便教请入相见”的一笔带过,可知在刘备心中,根本就不相信庞统是位能和诸葛亮并驾齐驱的人物。就是以后知道庞统有材,自己犯了以貌取人的错误,也不过是“即令张飞往耒阳县敬请庞统到荆州,玄德下阶请罪”而已。莫说三顾,连自己亲自去耒阳县“一顾”一下,也懒得动了。
以千古垂名的诸葛亮《隆中对》为例,从经营战略大局面看,这是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谋略,但也仅此而已。具体到每个计划的实施,每个战斗的展开,需要的就是统帅的才智,胆略,决断;这很难在书生宏论时显现出来,诸葛亮在当时只是一个未出茅庐的书生,仅从他对时局的议论上,能说他是“安天下”的英雄,难以为信。这是其一。
其二,就算是时局的发展,完全按诸葛的预见,得以实现,联吴抗魏,夺取了中原。但是,刘备还是没有统一中国,因为,他设想的战略盟友孙权,会在灭魏的战争中,更加强大,战后将会与刘备一决雄雌。鹿死谁手, 在诸葛亮作《隆中对》时,尚难预测;或许他根本就没有想过这么远。若如此,何谈“安天下”呢。
其三,在诸葛亮的统筹下,刘备夺了荆州、进了益州,实现了第一步战略构想。但同样是在诸葛亮的统筹之下,先失荆州于盟友孙权;后阻祁山于劲敌司马懿。第二阶段战略构想,满盘皆输。这也许不全是诸葛亮的过失,但至少证明了得诸葛亮一人,是不能安天下的。
- 上一篇:黎族来自什么地方?黎族的族称族源研究
- 下一篇:库里科沃战役的详细经过?最后结果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