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诸吕之乱后,为什么正统血脉且功劳最大刘襄无功而返,反而毫无建树的汉文帝却能登基呢?

2022-05-19

汉朝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王朝之一,其中诸吕之乱可以说是汉朝初期最大的权力争斗,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诸吕之乱后,为何正统血脉且功劳最大刘襄无功而返,反而毫无建树的汉文帝却能登基呢?

吕雉死后,吕氏家族害怕受到刘氏的迫害,决定先下手为强,彻底篡夺刘氏江山。可是,这个计划被朱虚侯刘章发掘,就迅速告诉了自己的亲生哥哥齐王刘襄。刘襄可是刘邦嫡长子的儿子,也就是刘邦的嫡长孙。他认为自己发动政变,就能坐上皇帝的宝座了。于是,他就开始策划诸吕之乱。期间,吕产灌婴等大将镇压叛乱。谁知,这些刘邦的老战友早就对吕氏家族不满,又怎么能助纣为虐。灌婴于是按兵不动,只等吕氏叛乱以后,再与齐王联合保卫刘氏江山。朝廷内部,大多数都是拥护刘氏的大臣。太尉周勃和丞相陈平设计夺取军权。朱虚侯刘章进宫杀掉所有吕氏族人,齐王刘襄攻入京城,掌握大局,诸吕之乱结束。

可是,按理说这次诸吕之乱最大的功臣是齐王刘襄,何况刘襄又是刘邦的嫡长孙,理应由他继承皇位。可是,他最后怎么会无功而返,最后郁郁而终呢?这就要怪刘襄一件事办的不地道了。刘襄为了能得到更多的兵力,在诛吕期间,就诱骗了刘邦的堂兄弟,当时的琅琊王刘泽。把他监禁起来,遂调动了琅琊王的兵力,刘泽对此怀恨在心。

后来,诸吕之乱胜利之后。大臣们就讨论新皇帝的人选。当时,刘襄声望最高。可是刘泽就说:齐王刘襄的舅舅驷钧蛮横霸道,如果立刘襄为帝,那岂不是外戚叛乱又要重演。再加上刘襄舅舅的驷钧蛮横霸道大臣们也早有耳闻。所以,后来就立了没有外戚地位的当时最年长的刘邦的四儿子刘恒为帝,这就是开创大汉文景之治的汉文帝。之后,刘襄就无奈的撤军了。可能是因为这件事一直在心中,日久成疾,刘襄第二年就去世了。

刘襄不能当皇帝,一是得罪了刘泽;二是因为自己的舅舅势力太大,会造成外戚专权的后患。所以,改立了没有任何外戚地位的刘恒为皇帝。

代王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子,母亲是薄姬。无论是刘恒,还是薄姬,都不得汉高祖的青睐,甚至很少有机会见到刘邦。也正是因为这个因素,吕后才放过薄姬、刘恒母子。吕后执政期间,刘邦的几个儿子都遭到迫害,刘如意被毒死,刘友被饿死,刘恢被迫自杀,因此刘恒在代国期间战战兢兢,时刻小心翼翼。

代国国小力弱,刘恒谨慎小心,所以他根本没有参与诛灭吕后党羽的行动,然而皇冠却降临到他的头上!

当朝廷的使者来到晋阳,请刘恒去长安继位时,他非但不高兴,反而十分担忧,认为这可能是一个圈套。郎中令张武也认为其中有诈,“愿大王称疾毋往,以观其变”。

当然也有人主张去,比如说中尉宋昌等人。最终刘恒决定前往长安,不过他非常小心,派自己的舅舅薄昭先到长安打探消息。直到这年十月,刘恒才抵达长安,继承皇位,即汉文帝!

步稳定后,他施展出了过人的政治手段,通过封赏功臣、广封刘氏子孙为王、预立太子等手段,不仅进一步清除了吕氏的影响,而且削弱了功臣集团的力量,同时广开言路、虚心纳谏,重才任能、诏举贤良、奖廉惩贪,使皇权得以巩固。

也有人对汉文帝的地位发起过挑战,汉文帝三年(前177)刘恒的侄子、济北王刘兴居发动叛乱,开同姓王武装反抗朝廷的先河,刘恒派兵将其镇压,刘兴居自杀;3年后刘恒的弟弟、淮南王刘长欲举兵反叛,尚未行动即被发觉,刘长被罢去王位发配蜀郡,途中自杀。经过这两场叛乱的平息,汉文帝的地位彻底稳固了下来。

除政治方面,汉文帝继位后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发展经济。

汉初,战争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和破坏仍然存在,虽然经过刘邦等人的不断努力,经济有所恢复,但总体发展水平仍然不高,百姓生活依然很艰辛,朝廷的财政状况也不容乐观。《史记》记载“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盖藏”,当时的物价水平也很高,曾出现过“米至十万钱,马一匹则百金”的情况。

汉文帝把发展经济放在突出位置。他特别重视农业生产,继位不久即下诏强调“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他“躬身玄默,劝趣农桑”,为此专门创建了“藉田”制度,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亲自下田耕作的皇帝。虽然只是一个形式,但为天下臣民做出了表率,这项制度为历代帝王所效仿。

为鼓励农耕,汉文帝还从税收政策上进行了重大改革,将之前的“十五税一”改为“三十税一”,使朝廷收取的田租标准降低了一半。对比一下,秦朝的田租是“十税一”,汉高祖、汉惠帝时期实行休养生息,降为“十五税一”,汉文帝时期所执行的田租标准仅是秦朝的三分之一。不仅如此,自汉文帝十三年(前167)起还全部免去田租,这项政策一直实行了十多年。汉文帝“偃武兴文”,下诏“丁男三年而一事”,也就是将成年男子的徭役由每年一次改为每三年一次,这样的减役力度也是封建时代少见的。

减租、减役,目的都是为了把更多的劳动力吸引到农业生产上来,使“百姓无内外之徭,得息肩于田亩”。经过几年的努力,农业得到了极大发展,《史记》记载“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粮食价格急速下降,“粟至十余钱”。

为弥补减免田租对朝廷财政的影响,汉文帝在重视农业的同时还大力发展工商业,汉高祖将“重农抑商”作为基本的经济政策,不重视商业、手工业的发展,将山川林泽都收归朝廷,不允许私人开发。汉文帝改变了这样的政策,实行“重农宽商”,下诏开放所有山林川泽,允许私人开采矿山、开发渔业和盐业,鼓励农民开展副业生产,商人贩运也不受关卡津梁的检查限制,由此“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

汉文帝继位后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司马光称汉文帝在位时“海内安宁,家给人足”,甚至认为“后世鲜能及之”。

历代有不少学者都曾对汉文帝给予过极高评价,认为他是中国古代帝王中最出类拔萃的,如明代学者谢肇淛认为:“三代以下之主,汉文帝为最;光武、唐太宗次之;宋仁宗虽恭俭,而治乱相半,不足道也。”清代学者汤谐在《史记半解》中也说“孝文为三代以后第一贤君”。

然而,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汉文帝比他的父亲汉高祖和孙子汉武帝仍有所逊色,这也许是由于汉文帝不好大喜功的缘故,也与他内敛、谦和的性情有关。正如曾国藩所说:“天下惟诚不可掩,汉文帝之谦让,其出于至诚者乎!”

那么对此你有何不同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