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东晋与南宋都是有名的偏安王朝 然而南宋向金称臣 为什么东晋没向后赵称臣?为什么东晋南宋本质不同?
东晋是由西晋宗室司马睿南迁后建立起来的政权,而南宋是北宋靖康之耻后宋室赵构在江南建立的政权。东晋和南宋,两朝同样偏安,同样面对北方强敌,但是南宋向金称臣,为何东晋不向后赵称臣?
有人说:如果评价最没有骨气的王朝,南宋应该上榜,与五代石敬瑭建立的后晋一样遗臭万年。上榜的理由是:作为中原人,占据半壁江山后,不思进取,反而向北方王朝称臣。称臣就算了,竟然乱认干亲戚。晋高祖石敬瑭除了割让幽云十六州,还认比自己还小11岁的辽太宗耶律德光做干爹,干爹干奶奶的乱叫一通。宋高宗赵构也不遑多让,向金朝皇帝称臣。
到了宋孝宗赵眘时,与金朝签订《隆兴和议》,对金不称臣,改称叔父。宋宁宗时的《嘉兴和议》,对已明显走下坡路的金朝改称伯父,一副奴颜婢膝的丑陋嘴脸。这还不包括南宋每年送给金朝大量的财物。南宋这么做的目的,无非是稳住金朝,不要南下攻宋,保住江南小朝廷。
历史还有一个与南宋非常相似的王朝——东晋。晋朝和宋朝的相似度很高:1、二者都是篡位建立的。2、二者都定都于河南。3、二者都是先灭蜀后灭吴。4、北方王朝南下灭掉西晋、北宋,王朝宗室在南方再建王朝,司马睿建立东晋,赵构建立南宋。5、二者在立国之初,都有一个北伐受阻导致失败的悲剧英雄:东晋祖逖、南宋岳飞。
要说两个偏安王朝的不同点,有一点值得注意,就是对北方王朝的态度。南宋向金称臣,称侄、纳贡,这些在东晋都是看不到的。换言之,东晋的骨头比南宋硬。
清朝有个著名的历史学家钱大昕,他曾经因此事猛烈批判过南宋。钱大昕说看看人家东晋,同样据守江南半壁,江山稳固,还能经常北伐取得胜利。再看看南宋,称臣称侄,简直就是恬不知耻!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先从地盘的角度看。南宋初期,金军重点追杀赵构,渡过长江,杀到浙江,逼得赵构下海。但在西线的秦岭一带战场,吴玠、吴璘兄弟在和尚原之战不惜代价顶住金军的狂攻,守住四川。如果金军攻下四川,再顺江取江东,赵构没地方蹦跶了。
而东晋,建立之初,四川虽为李氏割据,建立了成汉。但成汉的地盘并不大,三国蜀汉中的南中,则由东晋控制。成汉并没有实力在西线给东晋制造麻烦,所以东晋可以集中在东线对付崛起的后赵。公元318年,司马睿称帝之时,东晋的地盘是非常大的。不说长江以南,就是长江以北,东晋占据兖州、徐州、豫州、荆州、梁州。当然,后赵主石勒不断南下扩张,东晋在黄河流域的地盘也不断向南收缩。
公元333年,东晋丢掉淮河以北所有土地,淮河重镇寿阳也被后赵夺走,后赵占了淮河南岸一块地盘。同时,成汉抢走了东晋的宁州,地盘基本复制蜀汉。这一年,可以说是东晋疆域最小的时候。即使如此,东晋依然对后赵态度强硬。这一年初,石勒派人来到建康,想与东晋建立友好的关系。
没想到东晋都没拿正眼瞧石勒一眼,下令把石勒送来的财物,全部烧掉!为此,宋末元初的史学家胡三省大呼痛快,说东晋君臣虽然没有报西晋灭亡之仇,但烧其币,足为扬眉吐气也。南宋倒想烧金朝的财物,金朝也不会给。在金朝看来,只有南宋大侄子向自己纳币,哪有自己倒贴钱的道理。
南宋史学家袁燮一提到这事,就气不打一处来。他自设一问,问东晋为何胆子这么大?然后回答:东晋敢烧北方强敌的财物,是因为东晋虽弱,但面对强敌,东晋君臣都有复仇之志,上下其心,才能保住江东。再看看南宋,主和派明显上风,连皇帝都是主和派,主战派没多少市场。只不过袁燮是南宋人,不方便骂南宋。
东晋是士族联合执政的王朝,有时要照顾士家大族的利益。但在北伐的态度上,却没有什么坚定的主和派,必要时该打就打。尤其是从北方南下的士族,为了能让南方本土士族尊重自己,谋取家族利益,往往会选择北伐。比如荆州刺史庾亮,他就准备出兵十万进攻后赵,只不过朝廷认为时机未到,没有同意。而庾亮之羽翼却坚决北伐,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之后的桓温三次北伐,且不说北伐成绩如何,至少这份胆气,是南宋君臣不具备的。刘裕更不用说了,率晋军灭南燕、灭后秦,把北魏吓个半死。
就东晋与南宋疆域强盛时来说,双方是差不多的。二者基本上都割据于淮河、秦岭以南,只不过东晋定都南京,南宋定行都于杭州。不过,东晋在淮河、秦岭以北也经常占有地盘,最盛时以黄河为界,与北魏对峙。让南宋与金朝在黄河对峙?也就想想而已。
当然,如果要为南宋辩护的话,有一点优势,是东晋具备而南宋不具备的。什么呢?南宋面对的只有一个对手——女真人建立的金朝。金朝发家于东北,灭辽、北宋后,占据着东北与中原,战争发动能力非常强大。由于北方只有金朝一个王朝,这就意味着北方形势比较稳定。金朝可以利用自己控制的北方资源南下攻宋。
东晋最大的幸运,则是北方形势混乱,形成五胡十六国。北方先是前赵灭西晋,然后是后赵灭前赵。后赵最强盛时,北不过辽东,西不包括河西。而金朝除了没有占据河西,其他的都占了。后赵统一北方后不过二十年,公元350年又崩溃了。然后是冉魏与入关的前燕大战于中原,苻氏割据于关中。公元370年,前秦灭前燕、代、前凉,统一北方,还攻下东晋的四川。
前秦看似非常大,但内部形势非常不稳,慕容垂与姚苌两大枭雄时刻准备掀翻苻坚。淝水之战,前秦惨败后,北方的统治随即瓦解。中原再次恢复凉、秦、燕三强并立的局面。北方走马灯式的换王朝,客观上减轻了东晋承受的来自北方的军事压力。不过,对南宋来说这个劣势,也不是南宋当软骨头的理由。到了南北朝时,北魏的综合国力不逊于金朝,而类似南宋的宋、齐、梁面对北魏,丝毫不怵,更不要说称臣纳贡乱认干叔父了。就是南朝最弱小的陈朝,面对强大的北齐、北周,选择也是那个字——打!打不过另说,至少他们有这个勇气。
东晋和南宋,两朝同样偏安,同样面对北方强敌,但是却一朝称臣,另一朝没有称臣,按道理来说不应该呀?其实笔者想说的是东晋不称臣才是正常的,称臣才是不正常。之所以说得这么斩钉截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比一下。
首先是当时北方统一和分裂的区别
前311年,西晋历八王之乱,国力迅速衰落,使得外族窥伺中原,彼时后赵打西晋国都,汉族精英阶层集体南迁,史称永嘉南渡。之后司马睿在南方建立东晋,在名士王导的辅佐下迅速稳定了局势。但是在当时北方,尽管刘渊建立的后赵很强,但还有很多分裂国家,分别是:成汉、前赵、后赵、前凉、北凉、西凉、后凉、南凉、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后秦,史称还是五胡十六国。四分五裂,南方再差好歹是统一,以半统一政权向分裂政权称臣,题主确定没有搞错?而南宋面对的是统一北方,极盛时期的金国,铁浮屠,拐子马不惧?称臣不奇怪吧?
再加上偏安之后的战争数量不称臣也很正常。
东晋与后赵、南宋与金国的战争数量对比:我们知道金国打下北宋国都开封后,希望统一中国,以至于亡南宋之心不死,传闻宋高宗更是在逃亡路上吓得不孕不育,确实他本人到了南方再也没有生过孩子,最后皇位都不得不传位给宗室赵眘,尽管当时中兴四将也大多进行过北伐,但除了岳飞都收效甚微。岳飞又深得高宗猜忌,为了求和,称臣不奇怪吧?
反观东晋,后赵灭亡西晋后,北方处于分裂自己都自顾不暇,更遑论发动南侵战争?没有发动战役就称臣这么怂?确实不符合常理。
同样君主对于将领的信任程度也不一样。
君主对将领的信任差异:因为南宋渡江之后,很多军阀趁乱而起、当时的大将苗傅和刘正彦趁机发动兵变,软禁了高宗,要求他禅让给太子,意图把控朝政。虽然之后南宋中兴四将之一的张俊平定了这场动乱,但也使得宋高宗心里有了阴影。因此当知道岳飞主张迎回二圣的时候,尽管其连连战胜,但也使得他威望和权力大大加强,这一点也就迫使高宗为铲除这个威胁,不得不将其杀害于风波亭。从此南宋再无极力北伐的大将,宋金议和,宋向金国称臣。
而说到西晋末到东晋初那一段历史,两个人不得不提,就是闻鸡起舞的主人公-祖狄和刘琨。尽管刘琨在东晋还没有建立的时候就已经去世,但祖狄北伐收复了大片失地,有如此良将,后赵能奈何东晋?虽然之后祖狄也是心怀家国,导致忧怨而死,但总体来说还是可行,不是被杀。更何况东晋除了士族支持之外,当时的权臣王敦虽然有反心,但外敌面前,因为王导的关系,也会大概率同仇敌忾。
最后回归问题本身,就是当时的人心观念!
人心观念的差异:当五胡占据中原的时候,很多西晋遗民,冒死都要南渡,也因此造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迁徙,南方也正是在那时期开始蓬勃发展,以至于到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彻底超越北方。之所以当时百姓会有如此反应,是因为我华夏中原在西晋之前,从来没有被异族统治过,何况称臣?自周秦两汉,华夏人民骨子里的优越就不允许,也有点认为亡国灭种的意思,尽管彼时没有这个概念,意思大致一样。
而南宋,正如后来明朝发生土木堡之变的时候,很多大臣提议南迁,就是因为有东晋和南宋的例子,仿旧例。南宋也是如此,正因为有东晋的前车之鉴,实力不如人,就称臣而已,又不会亡国灭种。所以人心差异,也造成了南宋称臣,东晋不会称臣!所以综合以上几点,都证明东晋绝不会像南宋一样,向北方的政权称臣,个中关于实力差异,统治者素质、观念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