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四百年最轰动的一场葬礼:三万人千里奔丧,三公为他戴孝
他何德何能:三万人自发送葬,司空太仆披麻戴孝?
小偷被人称作是“搅世的魔头,把一座清平世界,弄得鬼怕神愁。”这种说法,虽然有过分的地方,但小偷的危害却是不言自明,而这样偷窃他人财物的,和君子似乎是相悖的。可是,在陈寔那里,小偷却成了“梁上君子”。
陈寔是个什么样的人?
陈寔出身寒微,放在东汉那样讲出身的年代,这就是致命伤。但是到他去世时,却有三万多人送葬,司空荀爽,太仆令韩融等上千位名士披麻戴孝,一如陈寔子侄,蔡中郎撰碑铭,大将军何进代表皇帝,派人前往颍川致悼词,称他为“文为德表,范为士则”,实在是当时当世最高评价了。
那么,陈寔老先生究竟做了哪些事,让天下人奉为高标呢?
陈寔早年做过县吏,那会儿官吏分开,吏可不是什么了不起的职位。可是陈寔做得很好,处理公事之余,利用一切时间读书,哪怕是点滴时间都要利用起来。县里出了这么个上进青年,县令大人邓邵很开心,把他找来谈话,发现这小伙子不一般,于是推荐他去太学。
陈寔与邓县令倒是很谈得来,只是和后来的继任就有些不太好,但是人家好歹是县令,就算不感冒,也不能对着干,何况那根本不是陈寔的风格,所以,他隐居阳城山。只是,他不找人,人要找他。县里出了命案,同县杨吏怀疑是陈寔所为,于是,派人前往逮捕。陈寔经受住了拷打,最后因为没有任何证据,才被放了。杨吏不过一介小办事员,可是却敢拿陈寔开刀,说背后没有靠山是没有会相信的,只是对于陈寔来说,有没有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别人没得到坏名声。后来陈寔做了督邮,礼待杨吏,就是明证。
他是一个把坏事留给自己,好事留给别人的人。
他升任功曹后,中常侍侯览托太守高伦安排了一个人到陈寔处来当文学掾。这本是很常见的一件事,皇帝身边的大红人侯览通过太守安排个人到地方上来,那不小意思嘛。陈寔也知道小胳膊拗不过大腿,他安静地接受了,只是这个人实在不适合这个位子,于是他揣着介绍信就给高伦看,说这个人实在不怎么合适,不过侯常侍的面子也不能驳,不如您把我安排到地方上去,这样对双方都好。
后来果然, 这个人做得非常糟糕,同事们都认为陈寔举荐非人,陈寔也始终没说什么。高伦高升为尚书,士大夫们全部送行时,高伦说出了真相,但是陈寔仍然认为是自己的错,陈寔真是会做人。
陈寔为官,一直以德化为重,他担任太丘长时,清静无为,百姓安居乐业,在那样一个时间,非常难得。
延熹九年,第一次党锢之祸爆发,陈寔被关一年。
这次大祸是因为延熹九年的张成事件。张成的弟子牢修上告河南尹李膺结交各郡士子,诽谤朝廷,作为佐证,宦官们全都发难成为人证。汉桓帝大怒,下旨各郡国,逮捕党人。陈蕃抗旨,反而成了“帮凶”。太尉陈蕃被免职,包括太仆杜密、陈寔等二百多人全部被抓。
这次被抓的全都是各地最有名望的人,上了黑名单就意味着影响力很大。于是,许多人都认为自己没上名单,很丢脸,他们主动要求附党,提一提自己的名望。天下读书人总不能全部抓吧?为此,第二年,窦武一上书求情,桓帝也就坡下驴,天下大赦了。
陈寔被放出来了,窦武也深知陈寔的为人,把他弄到自己的大将军府做掾属,也算是拉来做自己人。窦武辅佐灵帝,任用陈蕃李膺等人,引起宦官不满。
公元168年,窦武等密谋杀中常侍曹节等人,只是事情做得不机密,反而被敌人给知道了。于是宦官们们劫持灵帝,先下手为强,干翻了大将军窦武势力。在这次争斗中,窦武自杀,陈蕃等被害,门生故吏都受牵连。这会儿,天下名士又为窦武陈蕃等鸣不平,自然作为窦武的人,陈寔再一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上一次是桓帝碍于天下大势,不得已天下大赦。这一次,陈寔又得遇“贵人”——张让。原来张让的父亲下葬在颍川时,陈寔去参加过葬礼。张让虽是朝中贵人,被灵帝看成是父亲般的人物。但是颍川乃至天下名士却认为,张让就是奸臣之首。他的父亲葬在本地,简直是耻辱,自然不会去参加葬礼了。张让也觉得没面子。但是陈寔去了,虽然只有一个,但是也够撑场面了,于是,第二次党锢之祸,张让保全了他的“恩人”及恩人想保的名士。
陈寔后隐居邶山,待人接物,以公平为上。乡民们一有纠纷,都愿望请陈寔帮忙判断,是非曲折,公平公正。百姓们纷纷感叹“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他留给乡间的财富还不止断案,更有给一个清明世界。灵帝年间,百姓们都过着省吃俭用的生活。这一天,有一个小偷到了陈寔家,但因为有人,躲在梁上。陈寔得见,把全家人都叫来,说了一番话,提及“……不善之人未必本恶……梁上君子者是矣!”这个小偷被吓坏了,赶紧下来赔罪,陈寔猜想他的苦处,给了他二匹绢。这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小偷们都深感陈寔的恩德,从此,一县无贼。
陈寔名声在外,朝廷一旦出现重大职位空缺,大臣们都想举荐陈寔。只是他从来都婉言谢绝。哪怕是大将国何进,司徒袁隗等多次请他出山,都没有前去。
陈寔的影响力极大,不单是他的为人,更是他的这种率性自然不慕名利的精神,让人敬佩。所以,当他去世的消息传开时,三万人送葬,创下历史纪录。陈寔活着时不求名利,死后更不会想要这些,但是,这是活的人们,对他的感念。(百家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