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明清青花婴戏瓷画,表述着古人对儿童在民俗文化中的幸福缩影

2022-05-19

翻开历史长卷,在没有电视、电脑、电玩、电游、动漫、wlan、ipad、游乐园、公园的古代社会,儿童幸福感指数与当代有得一拼!这是因为热爱生活、亲近自然的古人对儿童的培养教育绝不逊色于现当代。他们在不予儿童过大精神压力的前提下,潜移默化地进行着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等传统教育,并因材施教地辅以琴棋书画、武术等艺事调教,为儿童动脑动手以及日后融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们对古人这种现实、平和而适度的教育无可厚非。

在传统教育配合科举选拔人才的历史大背景中,是它们以载歌载舞的形式为幼童启蒙开辟着寓教于乐(图1)之路,同时也以笔情墨趣强调着民众向往太平盛世、祈盼子孙满堂、阖家欢乐、多福多寿的质朴追求。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到《增广贤文》、《名贤集》、《弟子规》,至《朱子治家格言》、《二十四孝》、《四书》、《五经》(图2)等等这些耳闻能详的文化典籍,在数千年华夏历史进程中始终作为家庭和私塾循序渐进的教育读物,启蒙和激励着无数学子自强不息、励志登科、精忠报国……

精力充沛的儿童毕竟天生好动,学习之余有的是时间投入到尽情的玩耍之中,他们无忧无虑地嬉戏于庭院、开心愉悦地追逐于街头巷尾。由于古代社会物质匮乏、生产力水平低下、劳作强度大等原因,家长一般没有时间为他们制造玩具,也不可能时常购买高档玩具供他们玩耍。于是,聪明智慧、主观能动性很强的儿童充分利用身边的东西和自然界中一些易得材料,稍加开发改造即成为得心应手的童趣玩具:取土成泥玩堆塑、截藤条做秋千、捡骨头制抓子、斗蟋蟀、喂养小动物、对弈下棋……故而,他们从来不缺乏乐趣无穷的游戏项目,更不缺乏三五成群(图3)的玩伴。而他们的游戏和玩具相对现代也更健康环保、丰富有趣、互动性强。

环视古代诸多载体,古人为我们留有大量描绘不同季节儿童生活、学习和娱乐状貌的宝贵资料。以遗存较大的明清青花婴戏瓷画为例,赏析一幅幅社会文化内涵丰富的作品,创作者通过情感化的艺术语言表述着儿童与生俱来的天真、活泼、顽皮(图4)的特性。

古人自有一套引导教育儿童的方法。春风送暖万象复苏之季,大孩换上轻便的春装,他们在祥和的氛围中迎着清风沐浴在暖暖的阳光之中,手里拽持着长线,仰望亲手用竹篾捆扎骨架、薄纸裱糊并彩绘的风筝,放飞着快乐、传递着神清气爽的愉悦之情。于是出现脍炙人口的诗篇:“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图5)。”对于幼童而言,只要风筝能飞上天空,他们就会获得最大的满足感。于是张着嘴、拽着线、一通猛跑,那欢天喜地的感觉就像自己也飞了起来似的;虽然有益身心健康的放风筝延续至今,但现在的小孩早已缺失了纯手工自制风筝的乐趣,不得不说其快乐已被大打折扣。

模仿力极强的儿童看到成人在绿草茵茵、水色澄清的湖泊旁垂钓,心中自是痒痒的感觉。于是用儿童的手段从妈妈针线筐里弄来针线,与小伙伴们自制钓具。细竹为竿、棉绳为线、敲弯缝衣针为钩、蚯蚓为饵,肯定是钓不到大鱼的。当然,偶尔也会有小鱼上钩,孩子们欢呼雀跃之情自不言表。意外的惊喜自然会得以珍惜,稚气未脱的儿童迅速回家置于鱼缸(图6),分享和显摆着盛夏的收获。于是出现了描写儿童垂钓的著名诗篇:“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台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在收获的季节,儿童或戏耍于庭院、或运动于户外、或帮忙于田间的场景较为丰富。其中,颇具代表性的当属“蹴鞠(图7)”活动。众所周知,中国足球在战国时期已有出现,属于百戏之一,被称为“蹴鞠之戏”并在社会上广泛流行;唐代王维诗云:“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说明球体已被改进得轻巧了许多,此时应运而生“打鞠”、“跃鞠”等多种玩法,亦出现女子蹴鞠。明胡震亨《唐音癸签》载:“唐变古蹴鞠戏为蹴球,其法,植修竹,高数丈,络网于上,为门以度球,球工分左右朋,以角胜负。”这说明唐代已将蹴球演进成为规范化的运动竞赛项目;此项运动发展至宋代,用气筒打气的皮球更是见证着足球的发展,而南宋陆游“寒食梁州十万家,秋千蹴鞠尽繁华”可谓社会健身娱乐盛况的写照;明清时期蹴球依然十分盛行,并应用于幼教活动。故而,在清朝青花婴戏瓷画中常能见到二童争球和幼童(图8)戏耍小皮球的画片。

踢毽子(图9)亦称打鸡,也是中国民间传统娱乐项目之一。据说是由蹴鞠演变而来,起始于汉代,盛行于南北朝至唐宋时期,清代留有“杨柳抽青复陨黄,儿童镇日聚如狂。空钟放罢寒冬近,又见围喧踢毽场”的诗句。由于毽子材料易得、制作简易,又因踢毽子简便易学、能姿势优美地表演多种花式,深受少年儿童喜爱,流行至今已有两千年历史。

农闲之余古人多有打猎的习俗,充满好奇心的儿童自幼耳闻目睹(图10)长辈扑鹰、熬鹰、驯鹰、捕猎、放鹰的过程。冬季来临之际,牵挂鹰猎的小伙伴们便开始相约去郊外山上捕捉迁徙的老鹰,捕到鹰之后随即实施训鹰(图11)计划,并跃跃欲试地应运于鹰猎野鸡、野兔等野物。好奇心驱使下的儿童训鹰(图12)侧重于勇于尝试及实践带来的开心快乐,至于鹰猎,有无收获则并不重要。猎季之后,他们都会按照传下来的老规矩将鹰放生,俗称“放鹰”,是为了不影响其正常繁衍种群、保持自然野性。这种鹰猎文化俨然属于古人特有的休闲娱乐方式,它与诸多传统玩具和古典游戏一样随着当代都市钢筋水泥的堆砌已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中,令当代人望尘莫及。

在社会动荡、战争不断的冷兵器时代,崇文尚武的家长出于儿童身心健康和文武兼备的现实需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总会教授一些武术(图13)给儿童,并要求他们坚持习武强身(图14),以增强其自信心、辅助实现预期的理想抱负。另,古人借用儿童舞戟时所持的兵器“戟”与“级”的谐音,赋予其官运亨通、(图15)、连升三级的美好寓意。蕴含其中的意愿自不言而喻,而用心良苦的举措也取得了不菲的成效。

一年之中最隆重、最热闹的莫过于辞旧迎新的春节,欢乐喜庆的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了大街小巷。进入腊月直至元宵节,人们驱灾避邪、迎喜接福的年俗活动异常丰富:腊八、祭祀灶神、祭奠祖先、置办年货、除旧布新、添做新衣、剪窗花贴门神、吃年夜饭、守更待岁、互相拜贺、闹元宵耍社火、猜灯谜等活动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祈求着来年福旺、财旺、人丁兴旺、好运连连。在这充满喜悦的氛围中,自然少不了儿童的参与,他们兴高采烈地或敲锣打鼓(图16),或捂着耳朵燃放爆竹(图17),或观看皮影、马戏等乐舞杂耍,或研习戏剧人物(图18)造型加以模仿,或积极参与舞龙舞狮(图19)、铁信子(图20)等社火装扮,或津津有味的吃着糖果等可口小吃(图21),或专注于七巧板、九连环、孔明锁、拨浪鼓(图22)、不倒翁、布玩具、风车、小令旗(图23)、面具、竹马、泥叫叫、闹竿儿(图24)等各自喜爱的玩具(图25),或聚于府邸陪同长辈吟诗对赋、品评书画(图26)……乐在其中的他们忙得不亦乐乎,融融之情烘托着节日喜庆气氛。此时,儿童幸福感也被推进到最高分值!

通过明清青花婴戏瓷画举例,旨在管窥儿童在社会民俗文化中幸福快乐的缩影。如果,蕴含文学戏曲、诗词书画等意蕴的传统益智玩具和经典游戏值得我们怀念。那么,不防偷得半日闲,去寻觅久违的童年遗珍,或就在此刻您会欣喜地发现童年的快乐已与您产生共鸣。

素材来源网络,由盛世典藏编辑整理,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交流:shimingc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