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科举考试历史上的那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乌龙事件

2022-05-19

古代科举考试,出题也好,答题也好,都是个技术活,除了显示水平,也得提防被人下套。《万历野获编》记载了自唐朝到明朝的几件关于考试命题和答题的趣事。“古来考试,以题讥人者,与见讥于人者,其出时未必有意,而揣摩者多巧中之。”出题者本无意,却被人恶毒解读,答题也是如此。

例如唐僖宗的时候,发生了声势浩大的黄巢起义,几乎将唐朝倾覆。有一年科举,科举考试的题目是“至仁伐至不仁”,语出《孟子》,本来意思是说周武王是天下“至仁”,纣王是天下“至不仁”,以天下最仁慈的君主讨伐天下最残暴的君主,被暴君统治的人们当然会纷纷倒戈,仁君的军队在军事上肯定是摧枯拉朽,怎么可能发生激烈的战斗呢?孟子以此怀疑史上武王伐纣血流漂橹的说法。结果就这么一个寻常的题目,却也被读书人过度解读。有一位读书人作诗云:“主司何事厌吾皇,却把黄巢比武王”,你主考官是不是对咱们皇上有想法,居然将造反的黄巢比喻为史上的武王,这不分明是讽刺当今皇上是纣王吗?此语一出,差点要了主考官的命。

还有一些科举考题确实是有用心的,例如张居正位居朝廷首辅的时候,有些地方为了逢迎他,也在考题上琢磨。某年乡试,也就是考举人的考试,山东和贵州的题目就是“敬大臣则不眩”,这是孔子的话,原来的意思是:治理国家有九个原则,其中一个就是只要尊敬贤臣,国家就不会思想困惑的境地。这分明就是吹捧张居正,痕迹实在太明显了,被当时传为笑话,“尤属笑话”。

答题的时候,如果误写一个字,也会引起改卷官员的误会,甚至上升到不该有的高度。例如万历年间,南京乡试,有一个叫李应杰的考生,将“从谏如转圜”写成了“转镮”,本来也不算大事,主考官之一,礼科主事胡汝宁则认为考生写错绝非偶然,肯定是在错字上面做手脚,提醒考官,“此必关节语”,言下之意一定是要严肃处理。幸亏主考陆可教上书批驳,说无非就是错了一个字而已,真没必要把事态扩大。还好,朝廷没有无聊到追究这件事。《万历野获编》的作者讽刺说,胡汝宁是江西人,朱熹的老乡,来自“理学名邦”,居然干这种不厚道的事情,确实不应该。结果同乡们果然引以为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