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同宗兄弟这样“相残”,刘备如何做到夺取荆州和益州还不被骂

2022-05-19

昨天我们介绍了三国时代最早提出三分天下的人,并明确交待这个人不是诸葛亮,发现不理解的网友挺多的。其实三分天下谁提出的并不重要,也不能代表什么,今天我们说的才是诸葛先生真正的智慧所在。那就是三分天下的战略方针。

诸葛亮为刘备设计的三分天下之战略方针可完全是他个人的智慧,也是他第一个向刘备提出的,而且刘备很欣赏这个战略计划,并且很坚定地推行这个计划。计划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先取得自己的地盘,这又分两步,一步先打下荆州,再一步取益州,然后巩固地盘,整顿内部,增强自己的力量;加强周边的防务,搞好关系,尤其要搞好与孙权的关系;第二阶段,时机成熟即“天下有变”之时,分兵两路进军北方:一路出汉中,进关中,直击曹操集团的软肋,一路由荆州北上攻击南阳,洛阳,吸引曹军的大部军力,以配合益州主力的军事行动。政治上打出复兴汉室的旗帜,这不可谓不是一项很好的战略计划。看刘备是如何实施的。

实施这一战略计划碰到的最大问题是道义上的:刘备要夺取荆州,才能实现隆中对的战略而荆州之主刘表是刘备同宗兄弟,在刘备给曹操打的潰不成军走投无路时,收留了他,虽然各人心里都有不满意的地方,大面上还过得去,“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阴御之。”但还是给他驻扎军队的地盘,先让他屯新野,后进樊城。也相安无事。虽然隆中对战略计划很好,但第一步就要拿下收留他的刘表手里的荆州,这就要冒天下之大不韪,失去荆州广大士人之心,而刘备的确又准备在荆州去发现搜罗他所缺少的各种人才,这是刘备无法解决的矛盾:他要事业大发展,只有先取荆州,有一个地盘为根据地再图进取;而他要夺荆州就要失去荆襄士人之心。任何时代的君主要想取得事业上的成功,都必需拥有当时大批优秀人才的支持,曹操在平定北方的过程中搜罗到大批的中原人才,奠定了曹魏的根基,孙权父子努力经营江左,得到顾陆朱张当地士族的支持,打下了鼎足江南的基础。而刘备只剩下荆州益州的士人可以争取了,而争取士人靠什么呢?政治号召力,刘备具备皇叔的身份,这点不成问题,还要有人格魅力,也就是当时的道德规范所要求他做的那些事。以前除武将关羽张飞,政府及地方行政管理人员极为欠缺,刘备过去打下来的地盘因为守不住,而东奔西跑,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这里。刘备是儒家的理论实践者,他从学于儒学大师卢植门下,他和当时的名人都因儒学而取得联系,与袁绍交,他一个无名无势的人,投袁绍时有被郊迎二百里隆重之至的待遇,当初刘备将要入主徐州时,陈登等派使问于袁绍,袁绍一口答应“刘玄德弘雅有信义,今徐州乐戴之,诚副所望也。”(引《献帝春秋》)他摆出礼贤下士,伸张正义,仁爱谦恭,为的就是拢住荆州士人的心,如果他不顾一切的夺取刘表手中的荆州,荆州到手之日就是士人离开他之时。没人支持,他的英雄事业不就泡汤了?虽经诸葛亮等人相劝,刘备没采纳这一建议。这个难题是许多人在评论刘备时都忽略的重要问题,多数人都批评他贻误战机,优柔寡断,其实不然,如果你细心点仔细分析下,会发现这是刘备处理荆州弃取的钥匙。我们可以假设,刘备夺了当时还在刘琮手里的荆州,会怎么样呢?一是夺下来是没问题的,以刘备的能力和他在荆州经营八年的关系,是不会太难但要有一仗可打;二是占了荆州,来不及整顿人事,调和各方矛盾,曹军就已来了,以仓促之军对抗精锐之师,不可避免的要失败。这也不是纸上谈兵的猜测,刘备有前车之鉴。当初刘备救援徐州,陶谦死,州吏及豪杰推刘备做徐州之主。当时刘备是豫州牧,他请一个叫陈群的人做别驾,此人有水平远见卓识,非庸碌之辈,这也证明刘备用人是很有眼光的,俗话说眼毒。他劝刘备“袁术尚强,今东,必与之争。吕布若袭将军之后,将军虽得徐州,事必无成。”(请看《陈群传》) 陈群分析当时的局势,仓促取州,根基不稳,难以成功,但刘备没听,结果时间不长就与袁术对立,争盟淮隅,后方叫吕布端了老窝,刘备遭到事业上的第一次失败。这次他又面临要不要拿下州郡:前有曹操大军的威胁,后有失去民心的隐忧。既是如此,刘备当然要吸取教训,他不会重蹈覆辙的。如那样的话,他守不住荆州,还因夺同宗的地盘,而失去荆州军民的人心,他再也没有号召力,也就最有后失去了夺去天下的机会。

他缓取荆州以观时变这一战略得以实施,应“归功”于曹操的南下和刘琮的投降,刘琮的投降使一大批有识之荆襄士人别无选择,只得归于刘备,凡被军事上战败的人们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投降,一般地说多不被重视,这是历史规律,虽然曹操说过:不喜得荆州,喜得蒯异度耳,但荆州降者除文聘有传,其他人均默默无闻,连蒯越这个他那么重视的人物也没有传,更不要说其他人了。除少数人被曹操高价收买,如蒯越为光禄勋,韩嵩为大鸿臚,邓羲为侍中,刘先为尚书令,文聘为江夏太守,共有十五人封侯,除文聘外均无传,可以说荆州士人,除曹操为收取人心挑选使用了有代表性的几个人以外,大部分弃之不用也用不了,他在北方有四州之地,人才济济还无从安排呢。因此有为的士人只能投孙权和刘备。而孙权也用不了,他挑三拣四不甚重视荆州之士(连庞统都只能做个功曹这样的小吏,遑论他人),所以大多数只能归顺刘备。因曹军南下,东吴面临巨大的压力,必然要和刘备联合,对荆州的地盘顾不上,正好任由刘备攻城略地,名正言顺取得荆州,有了地盘,又有士人的归顺,刘备真正成为荆州之主,既无不道德的指责,又得到荆州军民热情的拥戴,因为他在曹军大兵压境之际,明确表示以民为本,“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虽有被消灭的危险,仍带着十万民众一起南逃,这一行动征服了荆州人,习凿齿说“先主虽颠沛险难而信义愈明,势偪事危而言不失道。追慕景升之顾,则情感三军;恋赴义之士,则甘与同败。观其所以结物情者,岂徒投醪抚寒含蓼问疾而已哉!”他不夺刘琮之荆州,不弃追随的十万大众,一感动了刘表的军队,为以后纷纷归来成为刘备的军队基础,二使荆州士人心甘情愿地投向刘备使他们死心塌地的跟着他。他实现了第一阶段的战略成果,拿下荆州以此为基础再进取益州。

那么他拿下益州就没有道义上的难题了吗?与荆州情况相同,益州之主也是刘备的同宗兄弟,他为了阻止孙权攻打益州,曾做了表白,《献帝春秋》记“孙瑜率水军住夏口。备不听军过,谓瑜曰:汝欲取蜀,吾当被发入山,不失信于天下也。使关羽屯江陵,张飞屯秭归,诸葛亮据南郡,备自住孱陵,权知备意,因召瑜还。”在这里刘备还从军事上向孙权讲不宜打益州的道理,然后就部署军队阻止孙权军队进益州。在《鲁肃传》里他是从亲情上讲理,“周瑜、甘宁并劝权取蜀,权以咨备,备内欲自规,仍伪报曰:备与璋託为宗室,冀凭英灵,以匡汉朝。今璋得罪左右,备独竦惧,非所敢闻,愿加宽贷。若不获请,备当放发归于山林。”刘备不支持孙权进益州,也是不忍同宗被人所攻,这个态度谁都无法反驳。那么后来刘备打益州又怎么解释呢?其实刘备还是有其道义上的理由的。他不是主动进入益州去打刘璋的,而是刘璋请他去攻张鲁以抵挡后边的曹操的军队,刘备如约进川。刘璋的下属都倒向刘备,张松法正劝说,在与刘璋欢会之时“便可于会所袭璋”,庞统也认为这办法可行。刘备不同意“此大事也,不可仓卒。”(《先主传》)刘备到前线打张鲁,并未马上用兵,而是“厚树恩德,以收众心。”虽用心有问题,但于道义上还没什么可指责的地方。第二年,建安二十一年,曹操讨伐孙权,“权呼先主自救”,这是一个转折点,刘备不失时机地提出要回去援救,“孙氏与孤本为唇齿,又乐进在青泥与关羽相据,今不往救羽,进必大克,转侵州界,其忧有甚于鲁。”要求刘璋给一万军马及军备,这也在情理之中。但刘璋的愚蠢在这时体现出来了,你要人家为你打张鲁,人家来了,可人家有难,怎么能不帮助呢?“璋但许兵四千,其余皆给半。”充分显出刘璋的糊涂,既给了人家,还让人不满意。更有甚者,当张松密信泄露,他做出了一个最错误的决定,“璋敕关戍诸将文书勿复关通先主。”不放刘备出关,不让他回去,既愚蠢又不讲道理,一些愚蠢的人往往就是这样处理问题的。在这种情况下还能怎么办?刘备表面上本无谋取蜀中的打算,这是逼他,让他那么干。下边的事就是人们所熟知的,拿下了益州。从这些过程看,很少能指责刘备做错了什么,尤其是在道义上可指责的。

荆州的解决,是有赖于曹操的进攻,刘表的死 刘琮的降,使刘备避开了道义的难题,既拿下荆州又没担着谋取同宗州郡的恶名,是刘备在政治上最成功的一次谋划与实践。而益州的夺取,蒙世上的指责最多,尤其是夺同宗的地盘,道义上有亏。可从历史资料上看,刘备也是没什么更多好指责的,也不那么非要担道义上恶名,那是刘璋愚蠢决定给了他机会,而且刘备在统一自己一方思想方面,也完全能说得通,不会遭到官员下属人等的反感,虽然外人会说三道四,那他可管不着了。作者:郭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