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刘备能成就一番事业,多是因为他自身,而不是靠哭

2022-05-19

在《三国演义》里,刘备是作为一代仁主而被极力赞颂的。但历来对于他的评价却不甚高,正如鲁迅所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中国小说史略》)。在世人看来刘备要比曹操软弱得多,似乎除了会哭没有什么本事。因此有句话说刘备的江山是哭来的。但天下会哭之人何其多矣,为什么偏偏刘备能成事呢?实则刘备和曹操一样都是志存高远,野心勃勃之人,不同的是他和曹操所使用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手段而已。

刘备虽贵为大汉皇叔,但他这个皇叔更像是“山寨版”的。比起出身“四世三公”的袁绍和公侯世家的曹操,刘备过早家道中落,和当朝皇帝献帝刘协已经分炊三百余年,早已是“八竿子不着”。只得和母亲“贩屡织席”为生。为此总要受对手的奚落。不过有道是“好汉不提当年勇,英雄莫论出身低。”刘备在那样的乱世里以一介布衣起家,最后荣登大宝。几乎是复制了先祖刘邦的神话,因此他的成功学值得后世认真学习。

常言说乱世出英雄,黄巾起义为他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政治机遇。他靠镇压黄巾起义起家,却也不过是乱世之中一个小小的军阀而已。而后他结交公孙瓒,鞭挞过督邮(《三国演义》里把这个光辉事迹奖给了张飞)投靠过曹操、袁绍和刘表,如丧家之犬一般。而后又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下口,颠沛流离,混得连个立锥之地都没有。

但在三国领袖里出身最低,基础最差,势力最弱的刘备最终能在三国的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仁义的重要性,尽管这种仁义的背后是被利益所包裹的。在《三国演义》中有很多对于刘备仁义方面的描写,如败走当阳时带着十万百姓这个超大号的累赘,但始终对这些百姓不离不弃。比如说他对关张赵云手足情深,为此他不惜撇妻子、摔孩子,说什么“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比如他面对唾手可得的陶谦的徐州与刘表的荆州都坚辞不受。更重要的是刘备礼贤下士,对徐庶诸葛亮庞统等都充分信任并委以重任。因此凡是他笼络过的人无不死心塌地地追随他,这样强大的人格魅力为他今后的成功打下了坚实基础。

但刘备毕竟是个有野心的人,正如曹操一语道破的那样:“天下英雄者,唯使君与操尔。”一味的仁慈是成不了大事的。因此刘备能够看准时机,适时进退。在势单力孤之时念及同宗之谊不敢夺刘表的荆州,而一旦羽翼丰满就不那么温情脉脉了,毫不犹豫地搞掉了同为同宗的刘璋,夺取了西川。而后又拿下汉中,称“汉中王”。继而又在西川称帝,为了这一天刘备为此奋斗了三十余年。

由此可见刘备成事的原因除了仁厚外,就是坚忍。古往今来,能成大事者大多离不开这二字。坚为坚持,忍为忍耐。刘备无论在何种逆境下都没有失去对匡扶汉室这个伟大理想的坚持,为此他不惜寄居人下,忍辱负重。数十年来渴饮刀头血,睡卧马鞍桥。除了在刘表的新野闲居了八年,在东吴的甘露寺度过几天蜜月外,再没过过一天舒坦日子。

在《三国志》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备住荆州数年,尝于表坐起至厕,见髀(大腿)里生肉,慨然泪下。还座,表怪问备,备曰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肉复生。日月若遁,老将至矣!”当时寄人篱下的刘备生活还是比较安逸的,但安逸并未消磨他的斗志,因此才感慨光阴易逝,自己又无所作为。一个人能如此时时自省,不成功是没有道理的。

同时刘备作为群雄逐鹿的军阀之一却不嗜杀戮,一生未曾杀一不辜,也是很难得的。他给儿子刘禅留下的遗诏中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继而又总结自己的人生信条“惟贤惟德,可以服人。”一个军阀起家的封建帝王能有如此思想也是很难得。所以比之于有雄才大略却凶残暴虐的曹操来,我还是更喜欢刘备,因为不管怎么说他还是个有人情味的人。而他屡战屡败却愈挫愈勇,百折不挠,也堪为后世榜样。所以陈寿在《三国志》中称赞他:“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讬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

但刘备的结局也颇为凄凉。他不听诸葛亮和赵云等人的劝阻,执意为两个兄弟复仇,讨伐东吴。结果猇亭一战被陆逊火烧连营,在白帝城托孤后窝窝囊囊地死去。可见重谊有时也会害人。刘备的行为更像是道上的江湖意气,但作为一国之君不为公义讨伐曹丕,而为私义征讨东吴,这就是逆天行事,结局一定不会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