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亡不因天灾,皇室带头破坏太祖制度,逼反流民何其多
明代的灭亡原因很多,天灾人祸、内忧外患层出不穷,各种矛盾已经积累到顶点,灭亡几乎已成必然。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无家可归的流民非常多,他们成为李自成等农民起义的主要力量。而明代出现大量流民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以皇庄为首的土地高度兼并和明朝的“户籍制度”造成的。
明太祖朱元璋时期,严格限制土地兼并。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即下诏令曰:“耕者验其丁力,计亩给之。使贫者有所资,富者不得兼并。若兼并之徒多占田以为己业,而转令贫民佃种者,罪之。”到了洪武五年,朱元璋特别又做了一个铁榜,列出九条申诫公侯等大臣权要,严禁功臣和公侯之家倚势强占官民田产。
明朝初期还实行“黄册制度”,把户口簿作为征派徭役和纳税的重要依据,还颁布了不准农民离乡的禁令,便于管理。而明初,还有大量的荒地可供开垦,所以在明朝初期,农民都可以依靠土地赖以生存,所以倒还安居乐业,没有流民问题。
但是到了明宪宗时期,情况开始改变,皇室开始带头兼并土地。明代初期就有少数皇庄,有仁寿宫庄,清宁宫庄、未央宫庄等,不过数量少规模不大。明宪宗在位期间,明朝皇室的费用急剧增加。比如皇室一年消耗的鸡、鹅、羊、猪,正统时候每年约三、四万两银子,到了宪宗时候就增加了四倍。宪宗还特别宠爱太监,宪宗朝的宦官数量达一万多人,皇室的挥霍浪费,穷奢极欲,造成了皇室的财政危机,宪宗将内库积累金子花完后,就开始打皇庄的主意。宪宗没收了太监曹吉祥的土地,建立宫中庄田,曹吉祥的庄园原来不过一千多亩,到了嘉靖时候,这座庄田已经达七千五百亩。数十年间就增加了七倍多。
明孝宗年间,有皇庄四处,官田不到两千顷,后来渐渐发展占地一万二千八百余顷。到了武宗时候,皇庄增加到了三十六处,占地三万七千多顷,加上以前的几处庄田,一共占地五万三千多顷。
皇庄的危害,远不止侵占土地这么简单。各处皇庄设有太监管事,太监和地方恶霸流氓勾结,为祸一方,“凡民间撑驾舟车,牧放牛马,采捕鱼虾,靡不刮取”。
在皇室的示范效应下,其他王爷、文臣武将纷纷效仿。《明会要》记载,洪武二十六年,田地总数是八百五十多万顷,到了弘治十五年,减至四百二十二万多顷,这减少的一半,就是被皇室豪门兼并了,并且他们兼并的还大都是良田沃土。土地减少了一半,但是朝廷的赋税丝毫没有减少,这些赋税全转嫁到农民头上。史书记载,“吴中之民,有田者什一”,松江人民的实际负担“十倍于宋”,决非虚言。
此处借用蒋兆和先生《流民图》
这些皇室还穷奢极欲,毫无悯农之心。比如洛阳的福王朱常洵,是宠妃郑贵妃所生,明神宗封此爱子为福王,婚费达三十万金,神宗皇帝一次就赐田四万余顷。就国之后,福王横征暴敛,侵渔小民,千方百计搜刮,坏事做绝,亿万钱财,皆入福王藩围。这位重达三百斤的肥王爷终日闭阁畅饮美酒,遍淫女娼,花天酒地。陕西流贼猖炽之时,河南又连年旱蝗大灾,人民相食,福王不闻不问,仍旧收敛赋税,连基本的赈济样子都不表示一下。明朝的军队饿着肚子去打仗,经过他家门外他也不拿出一粒粮食,明军怨声载道。当时在家的南京兵部尚书吕维祺多次入王府劝福王,劝他说即使只为自己打算,也应该开府库拿出些钱财援饷济民。福王与其父明神宗一样,嗜财如命,毫无远见,根本不听。最终城破,自己也被做成了福禄宴。
严重的土地兼并使广大的农民失去土地,于是大规模出外逃亡,成为流民。有的地区逃亡者超过了一半,甚至达到十分之九,这些被迫离乡的农民,扶老携幼,风餐露宿,许多人活活饿死。而明朝政府的态度是严格执行封禁政策,把农民的活路给堵死。压迫之下,走投无路的流民干脆造反,彻底抛弃了大明,最终在李自成的带领下攻入北京,明王朝寿终正寝。
此处借用蒋兆和先生《流民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