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清朝一个举人编成一部字典,本可利国利民,乾隆的血腥文字狱为什么找他下手?

2022-05-19

说起字典这在我们日常中随处可见,然而在清朝历史上一个举人编成一部字典,本可利国利民,但是他最后却被乾隆满门抄斩,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

乾隆是个十分喜欢宣扬的皇帝,总是喜欢别人夸自己人,让别人觉得自己很牛,比如他自诩什么"十全武功",虽然也有一些功劳,但是硬生生凑成"十全"的话,当真还是令人十分佩服的,说得难听一点,这叫厚颜无耻了,其实乾隆在位期间,这种类似的事情他也做过不少。

乾隆为了让后人记住他,命令纪晓岚修订《四库全书》,要写书自然就需要材料,于是乾隆就跟两件总督说,要求把两江地区的藏书献出来,当成《四库全书》的参考资料,两江总督也是人精,他知道皇帝是想要找书中的问题,然后再来一个文字狱之类的东西。

各个地方的官吏都不傻,他们随便找了几本书籍献上去,打算忽悠乾隆一把,其中江西巡抚海成比较用心,一共收集了8000多部书给乾隆,结果问题就出现了,因为这8000部书中,有一部字典,叫做《字贯》,是王锡侯编写的,所谓字典就是让我们查询不认识的字的工具书。

王锡侯的江西人,从小刻苦读书,在38岁考上了巨人,后来考进士多次失败,只能在乡下当个教书先生了,闲下来没事可做,于是他打算编写一部字典,当时虽然已经有了《康熙字典》,不过这部字典收集的字太多,然而"穿贯之难"有因,所以王锡侯打算重新弄一部字典,也就是对《康熙字典》的补充。

江西巡抚献上来的8000多本书中,就有了王锡侯编写的《字贯》。

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王锡侯的同族人王泷南(王锡侯多年前曾得罪过他)到新昌县控告王锡侯编纂的《字贯》“狂妄悖逆”。控告的理由是,王锡侯在《字贯》的序言中批评《康熙字典》“所收四万六千字有奇,学者查此遗彼,举一漏十,每每苦于终篇掩卷而仍茫然”,批评《康熙字典》就是批评康熙皇帝,批评康熙皇帝就是“狂妄悖逆”。新昌县接到控告,不敢怠慢,忙将案件禀报江西巡抚海成。

海成审阅《字贯》的序言后,认为这并不能算是“悖逆”,改定为“狂妄不法”。海成具折上奏乾隆皇帝,建议将王锡侯革去举人头衔,再做进一步审理,同时将《字贯》一起上报。

不料,乾隆皇帝看了海成的奏折和《字贯》之后勃然大怒,于十月二十一日发布上谕:“第一本序文后凡例,竞有一篇将圣祖、世宗庙讳及朕御名字样开列,深堪发指,此实大逆不法,为从来未有之事,罪不容诛,即应照大逆律问拟,以申国法而快人心。”“乃海成仅请革去举人审拟,实大错谬……海成实属天良尽昧,负朕委任之恩。著传旨严行申饬。”

乾隆皇帝的上谕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王锡侯触犯圣讳,大逆不道,应该处死;二是海成审查不严,应该受到责罚。关于触犯圣讳的问题,乾隆皇帝早年曾经说过:“避名之说,乃文字末节,朕向来不以为然。”现在却借这个问题大做文章。关于海成的责任问题,其实自从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下令查抄禁书以来,海成还是尽职尽责的,仅他查办的禁书,就有八千余种,乾隆皇帝曾对其深表嘉许,号召其他官员向他学习。

本来一个小案子,硬是被乾隆做成了国家级大案。可怜王锡侯当时已经是个六十多岁的老人,自觉不能考上进士,于是写本书出版赚点钱花,没想到给自己和家人带来了滔天惨祸。

随即,王锡侯被押往北京,住进了天牢,刑部判决应按“大逆罪”将其处死。然而“仁慈”的皇帝却开了恩,改成斩立决。而他的子孙等七人改为斩监侯,秋后处决。同时,妻子、儿媳以及年龄未满16岁的儿孙都被赏给功臣之家为奴。

当王锡侯被押往刑场时,情形非常惨,全家哭声震天,见者无人不落泪。据当时抄家的报告,王锡侯家里的财物包括锅碗瓢盆一起,才值60两银子。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之家,就这样被乾隆这个暴君给碾碎了。

乾隆皇帝为何要如此小题大做呢?原来,乾隆认为知识分子,特别是不得志的知识分子对国家特别危险。如果不好好治治他们,恐怕对满洲人的统治有危险,于是便做出了如此“轻罪重判”的残忍之事。

在乾隆皇帝的恐怖统治下,知识分子们被完全驯服,在专制皇权下噤若寒蝉,不再关心治国修身之道,只知钻营取巧,大清帝国也因此逐渐衰落了下来。当我们拭去康乾盛世表面上浮华,发现其中不过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而已。

可以说这件事简直是非常牵强。人家一个编写字典的凭什么避讳,这是教别人读书认字。要是避讳的话乱写不是误导别人吗。不过谁叫当时这个举人老爷倒霉呢,当时乾隆皇帝正想找借口整人,王锡侯自己找上门来了。

对此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