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圣旨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古代很少有人造假圣旨?
我们都知道,在古代封建社会里面皇帝的话就是一诺千金,还有一个东西也是如此,那就是圣旨。那么圣旨是什么样的呢?为何古代很少有人造假圣旨?
圣旨的材料十分考究,均为上好蚕丝制成的绫锦织品,图案多为祥云瑞鹤,富丽堂皇。圣旨两端则有翻飞的银色巨龙作为防伪标志。作为历代帝王下达的文书命令及封赠有功官员或赐给爵位名号颁发的诰命或敕命,圣旨颜色越丰富,说明接受封赠的官员官衔越高。
多彩圣旨颁发给五品以上官员,发给五品以下官员的圣旨颜色单一,为纯白绫。最高等的是七色圣旨。同时圣旨的轴柄质地也是按官员品级不同而有严格区别:一品为玉轴,二品为黑犀牛角轴,三品为贴金轴,四、五品为黑牛角轴。关于圣旨的长度历代并没有硬性的规定。
“受命于天,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亦视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春秋繁露·深察名号》。这是“奉天”的来源。至于“承运”,又牵扯到邹衍的“五德始终说”。邹夫子认为五行相生相克,五行又配之五德,每一个朝代都代表其中一德,如黄帝尚土德、夏尚木德、殷尚金德、周尚火德。五德循环往复,朝代便兴亡绝续。奉天成运,皇帝诏曰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奉上天之命而承世运之道的皇帝下诏书说”。钦此就是皇家专用名词,就是到这里结束的意思。其实真实的皇帝圣旨并没有奉天成运,皇帝诏曰和钦此的这些套话,这主要是古代戏文中是这么唱的,现在的电视也这么演,大家就认为是这样的。一般古代圣旨分两种:圣旨开头是昭曰是由皇帝口述旁人代写的而开头为制曰是由皇帝亲手所写的。
圣旨可谓是地位崇高,那么圣旨这么厉害,为了古代的时候却没有人能够造假圣旨?看到圣旨上的第一个字,就造不了。
圣旨的制作过程十分的冗杂,首先圣旨的长度与我们在电视剧当中见到的圣旨是有很大的不同的,它通常长达数米,也相当的重,光凭一个太监是断然拿不动圣旨的,其次圣旨上面的制作工艺更是非常的复杂,很多的工艺都是以独特的方法制作而成的,因此想要仿作十分的不容易,更重要的是上面绣有的第一个字。
这个字便是“奉”。这个奉字采用独特的制作工艺,而它的位置也是极为特殊,是根据祥云的位置写就的,所以他的位置便是一个特殊记号。此外奉的制作工艺只有少数一部分人知晓,这些人都是皇宫当中的重要人物,为了防止工艺外泄,这些人是不得轻易离开皇宫的,所以在各方面来讲皇宫都是严密防止圣旨造假的可能。
因为这个字的独特制作工艺,所以奉也是圣旨当中辨别真伪的一种最简单的方法,寻常人想要仿制是不可能的,更不用说在如此严密的防范之下,想要造出假圣旨更是十分的困难。除此之外,圣旨上还有一道最后的工序,那就是玉玺的印章,这也是辨别一道圣旨真伪最简单的办法,因为传国玉玺的难度也比圣旨要高出不止一个档次。
当然了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造假圣旨的后果十分严重,一旦被发现就是人头落地的下场,在这种重压之下,是很难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造假圣旨的,因此在古代的圣旨才会有如此之大的权威性。
所以说只要是正常人是不会去造假圣旨的。不说工艺难仿造,就是这罪名也实在让人承受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