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道教礼仪-道教敬香礼仪-道教禁忌

2022-05-19

道教是我们中国的传统的宗教,不管您是信徒还是旅游时前去道观,都可以了解一下道教的礼仪,看看传统的中国道教的独特韵味,进入道观,就要暂时放下世间的固习,习用道教的礼仪,包括称呼、行礼等等,才能体现互相尊重与文明礼貌。以下是为大家搜集整理的道教礼仪,欢迎阅读!

一、相互称呼

信徒称呼道士,应称师父或道长,问候语为:师父慈悲!师父您好!或者道长慈悲!道长您好!参加斋醮时或对德高年长的道士,应尊称为法师,如:法师慈悲!法师您好!

信徒问候道士时,应自称弟子。自我介绍为:弟子姓某名某某。

道士问候信徒,均称居士,居士意为居家修道之士,是道门中人对信徒的尊称,问候语为:某某居士您好!见到德高望重,或德才兼备的信徒,也可尊称为先生,先生二字在道门中是对德才兼备者的尊称,与世俗对普通男士的称呼,意义不同。问候语为:某某先生您好!

信徒之间,可以互称道友,问候语为:道友慈悲!某某道友您好!

二、见面行礼

道教徒之间见面,行拱手礼和稽首礼,一般不行世俗的握手礼和鞠躬礼,更不主张行西洋的拥抱礼。因此,见到道士,不要主动与道士握手,否则难免尴尬。

拱手礼:又称抱拳礼,见面时,正对对方,双手抱拳(左手抱住右手,左手在外,右手在内,手心向下),举到与眉眼平齐处,微微弯腰,同时口称问候语。平辈之间一般互相行拱手礼,长辈对晚辈答礼、平辈道长对信徒答礼,也一般用拱手礼。

稽首礼:又称作揖礼,见面时,正对对方,双手抱拳,举到与眉眼平齐处,深深弯腰,双手抱拳自然下垂到与腹部平齐处,再立正抱拳于眉眼平齐处,同时口称问候语。晚辈对长辈、平辈信徒对道长,一般行稽首礼。

见面行拱手礼与稽首礼,即恭敬,又优雅,只要对方能见到,不论远近,都可行礼,与社会上流行的握手礼与西方的拥抱礼相比,即方便,又卫生,还避免了男女肌肤接触的麻烦,是中国传统的文明礼仪,道教信徒有义务和责任进行推广流行。

三、朝拜礼仪

斋戒:信徒在拜神的前一天晚上,应该要吃斋、吃素。

沐浴:道教讲的沐浴,沐的是身上的污垢,道教讲人要清净自己的心灵,也就是要洗心涤虑。

在朝拜神仙的时候,要做到衣冠整齐,不能穿背心,裤衩,拖鞋,这样是对神灵的一种亵渎。

到庙里朝拜,应该要了解一些朝拜的规矩,进入殿堂一般是靠门的右侧走(因为道教宫观建筑格局一般是坐北朝南居多,所以进入殿堂靠右侧进也就是靠东边进),或者是靠左侧走,不能冲着中间走,不能当道走,走路的时候不宜高声,在庙里面不宜喧哗,应该是诚心定气的。

如果是从右边入殿,那就是迈右脚靠殿堂大门右侧进入,也就是说从东边进去,就从西边出来,那么从西边出来迈的也是右脚,道教讲进去从东边进,出来的时候从西边出,是顺其自然,是根据太阳东升西落的自然规律,效法自然的具体体现。

朝拜时常用香、花、灯、水、果五种祭品供奉于神坛之上,称为斋供,对于斋供中的五种供品,各有规定和禁忌。

四、敬香礼仪

道教烧香包括了供养、传达、召魂、静心这四种涵义。其中:

供养指供养诸神。“愿烧道(经、师)宝香,生生常供养。”(出于《三宝香》)香云缭绕,腾空供养,供养上界云府高真,中界岳渎威灵,下界水府仙官,三界诸神。

传达指传诚达信。所谓“香自诚心起,烟从信里来。一诚通天界,诸真下瑶阶。”

招魂指召亡返魂。做幽事道场时,可通过焚香摄召亡魂,有谓:“以此真香摄召请,当愿亡者悉遥闻”。又谓:“一柱明香通信去,五方童子引魂归”。全真仪范中有“一柱返魂香”而广东〈散花科〉中更有:“三柱返魂香”之说:“一柱返魂香,径通三界路……”;“再柱返魂香,直透幽冥府……”;“三柱返魂香,飘渺通十殿……”。

静心指清静身心。重阳祖师有词曰〈踏莎行;咏烧香〉,是这么写的:“身是香炉,心同香子,香烟一柱分明是,依时焚透昆仑,缘空香泉袅祥瑞。”

焚香的具体做法是,先选三柱香,不要断香,点燃香,面对神像,双手举香与额头相齐,躬身敬礼,然后用左手上香,这时,三柱香要插直,插平,间隔不过一寸宽。若在一个神殿里供奉有什么尊神像的话,先上正位,再上左位,次上右位,两者各上一柱香,仪式相同。上香完毕,即行叩拜礼。至于拈香是最为隆重的,只有在诸神圣诞火供斋设醮时才行之。

五、敬礼神像仪式

敬礼神像仪式,如:神像开光、神殿装饰、献神供品、敬香等,都属于供养的范畴。因道教敬神仪礼是伴随神像塑造就开始的,故我们先从神像塑造谈起。

(一)神像塑造

神像有木雕、泥塑、夹苎脱空、石雕等多种。在雕塑神像时,要进行敬神仪礼。其仪式主要有二:(1)择吉日良辰举行开工仪式。首先上供、焚香、诵经礼拜。如是木雕,造像工匠要用斧子在木料上方轻砍三个或七下,以示三请或表示赋予其三魂七魄。(2)在神像雕塑(造)过程巾,还必须有“装脏”仪式,其用意是使神灵能贯注到神像中,让神像真正成为神灵依附的分灵身。如是木雕,在神像背后开一方穴达到胸前,然后择吉日良辰“装脏”。“装脏”的内容通常有:经典,它代表神灵和智慧;铜镜,象征神明能洞照人世善恶;历书、五谷,象征神明能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沉香、朱砂、雄黄,表示可以避邪;红、黄、青、白、黑五色线,以应五行俱全;金银珠宝,表示神明能佑人富贵吉祥;灵符、香灰,表示神通。

(二)神像开光

神像塑好后,择吉日举行“开光点眼”仪式。事先准备好朱砂、白芨、金鸡(即雄鸡)、镜子、面巾、新毛笔等物。届时上供、焚香、诵经、念咒(念《金光神咒》)、焚表、诵念圣诰,由高功将神像上的红布取下,用新画巾为神像揩面,然后用新毛笔蘸朱砂、白芨和金鸡血的混合液点神像眼睛(也还顺便点口、鼻、耳,表示开窍),与此同时,在殿外由一道士用镜子将阳光反射到神像的眼睛中,以喻藉太阳的神光使神像能洞察人间。举行“开光点眼下仪式,旨在诚心祈祷神的分灵降临人间附之神像之上,使其成为具有通神启灵的分灵身,因此,其仪礼时分隆重。道教有—套专行开光科仪。

(三)神殿装饰

神殿,亦称神堂或殿堂。为了增加神的威严与肃穆眺气氛,令人进入神殿后受感辣而顿生虔诚敬仰之心,还要在神殿内布置多种装饰。主要有华盖、幔帐、幡、幢、吊灯等。华盖,原为天子宝座上所用以盖覆头顶的伞盖装饰,《古今注》:“华盖黄帝所作也”。后世道教沿用,悬挂在神像头顶上瑞,象征神的尊贵与威严。幔帐,悬挂于神像前,上面绣有白云、仙鹤等图案。幡,悬挂神象前之幔帐两侧。《太清玉册》卷五:“道家所用之幡,以表示天地人之象”。在神像前,还要挂等,象征神光普照。

(四)献神供品

所供奉的神像就是神的分灵身,当时时予以供养。供,享献也;养,以饮食供奉也。其供品,平日为香、花、灯、水、果,此为常设之供品。做道场时则在前面五供的基础上,增设茶、食、宝、珠、衣五供,合为十供。供有一堂供、三堂供、五堂供、七堂供、九堂供几等。每五盘(或碗、或碟)供品为一堂。现今道观所献供品一般有茶(茶叶或茶水)果(水果或干果)、饭食(米饭或米制品)面食(馒头或面制品)、菜(青菜或干菜)。神的供品,也要依礼摆设。其排列顺序是从内到外:一茶、二果、三饭、四菜、五馒头。献供时,先双手高举供品(与额相齐),躬身致礼,然后轻放供桌上。供献讫,还要敬香、叩拜。

(五)敬香

敬神最常见最普遍的方式莫过于敬香。敬香,也称献香,世人多称烧香。敬香旨在“以香达信”,即以人的诚心通过香烟达于神明,所谓“一柱真香通信去,上圣高真降福来。”敬香有焚香、拈香两种方式。

焚香较为常见,为平日道士及信徒用线香(或料香或藏)敬神的仪式。具体做法:

(1)选三柱(支)香,不要断香。

(2)点燃香(点燃后若起明火,可左右摆灭,不能用口气吹灭)。

(3)面对神像,双手举香(与额相齐),躬身敬礼。

(4)用左手上香,三柱香要插直、插平,间隔不过一寸宽(以表示寸”心)。若是道徒还要默念《上香时咒》:“常焚心香得大清静”。(若在一个神殿里供养奉有多尊神像,先上正位,再上正位,次上右位,后两者各上一柱香,仪式相同。)

(5)上香讫,即行叩拜礼。正所谓烧香拜神也。

拈香最为隆重,只有在诸神圣诞或供斋设醮时,有主持(方丈、监院)或高功方行之。所拈的香有五种,即檀香、沉香、云香、紫降香和茄兰香,是为“名贵五香”。最常用的是檀香,是故拈香亦称烧檀香。烧檀香比较讲究。香要劈成一分粗细,一寸长短;须有专用香炉(称檀香炉),还要另备一些香面(通常以线香碾成粉末代之)。拈香前,先用香匕(小勺之类)在檀香炉中间将香灰挖一小坑,埋入香面,用香匕摸平,香面上微覆一层香灰。接着,点燃少许事先折成一寸长短的线香,将燃着的那端插入香面内。拈香时用左手,三枚香分别先后三次投炉,上下植献(先中、次左、后右)或东西卧献均可。拈香时要默念

《祝香咒》:“道由心学,心假(借也)香传。香焚玉炉,心寸帝前。真灵下盼,仙旆临轩。令臣关告,径达九天。”拈香讫,退回跪垫,行三礼九叩大礼。

六、道教诵经礼仪

《道门通教必用集》称"童子长成,教习音韵。单声诵念,赞助行持。传闻舛差,蹈袭芜鄙,悉加厘正,俾就谨严",就是通过诵念经文,帮助"行持",修习道学的意思。

1、诵念方法。

诵念方法同一般诗文的朗读不同。诗文朗读一般按文意抑扬顿挫,节奏变化,但诵念经文大多呆板平稳,与意无涉,其节奏往往由某种打击乐器控制。诵念时,有个人单独诵念的,也有多人集体诵念的,有诵念一遍而止者,也有反复诵念多遍的。

2、经文的选择。

道教一直重视《道德经》的诵念。《洞玄五称经》称:"太上玄一真人曰:道德五千文,经文至微,宣道之意,正真之教,焕乎奇文,诵之千日,虚心注玄,白日升仙,上为西华真人,此高仙之宗也,亦能致庆于七祖。

出家道士每日要上殿奉诵经文,这一制度是从金代王重阳祖师开创全真道,建立丛林制度以后确立下来的。诵经对道士来讲,又称为“玄门功课”、“日诵功课”。通常早、晚各一次,每次约一小时左右。早课时间大约在四点至五点之间。每日晚课通常在下午六点半左右。在家修持道教徒亦尊此例。

道教徒初诵经文以《常清常静经》《太上感应篇》为主,经文以讲“心静”“静心”入手,谈到“观”、“寂”等修养法的上乘学说。知祸福承负之旨。认为“真静”、“真寂”就是所谓的“常清静”,充分发挥了老庄修养法“清静无为”的宗旨。经文字数不多,文浅意赅,适合道教徒每日功课念诵。经,在南北朝时期经寇谦之、陆修静改革,变直诵为音诵,增加了音韵和器乐伴奏,沿袭下来,平时道士的早晚功课用的法器主要有木鱼、提钟、磬、铃、鼓、铛等。功课经用韵各地不同,全国大约有五种:北京韵、崂山韵、东北韵、子孙韵、十方韵。较大的丛林宫观一般均以十方韵为通用主韵。

3、见经典如见圣真。

凡翻阅经典之前,先沐手叩齿,平神静气,恭敬不二第一。凡玄门经典,乃三界自然之真气凝结而成,来之不易,故要用黄布、红布层层包裹。所陈之处,必有铺垫。开卷之前,双手捧经,平举齐眉,后揭开包裹,左手开经。翻阅页码,不得用手,一般须制作经签来翻页。

凡经书,不得涂改、书写。或经书错字,或口传秘旨,或神灵讳字,或运气存意,或种种用法,均是心记。心记不能又恐遗忘时,另备洁纸,把经文页码文字抄誊一遍再添修改。熟记之后,焚化笔记。凡写有经文的书卷纸张,均不得任意丢弃,应在僻静无人的地点焚化。更忌心性放荡,折损破坏经书。

学习经典,一般选择干净、僻静处,在黄纸上用繁体汉字毛笔书“學習經典,諸神迴避”八字,贴于墙上。诵习经典,有度人度己之功,读错一字,伤及十类万灵,背负无穷罪孽,请私下学习熟悉,习练无错,再公开讽演。若不慎读错,及时悔改。殿堂之内,不得喧哗。诵经之时不得言语不洁。

4、读经

读经时,应谦虚谨慎、诚惶诚恐、毕恭毕敬,不生一丝懈怠。经者,口口相传,秘法均不在字面。习阅经典,先拜明师或请有缘老修行,进行教习“过经”。未“过”之经,不得修持。经不“过”,则无师承;无师承,则失其魂。若是居士读经或跪经,须在前一日起斋戒沐浴。女人经期不进殿堂。

凡在道观遇到道士或其他善人诵经,若能陪同跪诵,专诚用神,获福无量,罪业蠲除。遇殿堂诵经,不得凑身观望、翻拉经书等。凡有生灵读经,必有丁甲护持。凡一人诵经,附木精灵、路过蚁虫、蜎飞禽畜,均沾利益;若遇有慧根者,闻经悟性,可以直接拔离六道。圣号持诵,亦有同功。

居士若念经一半身体遇急症或其他紧急事项,可以三拜后,脱去经服,离开经坛;事毕后,返回搭衣,三拜后继续诵经;若是重疾病,可以由道友同修代替,完成诵经,并代为叩首礼谢神灵。或礼拜祖师,暂停修习,视自己情况而定。

七、道家五忌

(1)、不问寿:特别讲解“道不言寿”这一禁忌。有人初进道观,见到鹤发童颜的老道长,带有敬意地问道:“老人家,您今年高寿多少?”然而老道长却避而不答,只是点头微笑。修道之士,之所以忌讳人们询问其年龄,这便是因为“道不言寿”的缘故。“在与他们交谈中,切莫询问其生辰和年龄,以免犯忌。

修行的目的是求得解脱,超脱生死,认为生与死仅是生命在瞬间的转换,小小的轮回。修道者不在乎年纪的大小,故忌问寿。出家之人因为看透种种繁杂之事对人产生的烦恼,令人智昏,故出家以求清静,若再问俗家六亲锁事,重提烦恼,犯了出家人的忌讳。世俗之人一见面就问:“你多大年纪了?结婚了吗?出家父母同意吗?家里还有什么人?”等,一听是老乡就赶紧套近乎,称兄道弟而道俗不分。切忌不可如此。

(2)、不问师:道门有讳师不讳祖的规矩,所以不熟悉的轻易不要问道人的师父是谁,以示尊重。

(3)、不问修行:问别人修行到什么程度也是大忌,道人修到什么境界只有自己最明白,人家谦虚说自己没有修行,您就以为人家真的没修行了?!

(4)、不问俗事。与道观里的道长千万不要谈俗家之事,因为道观是学习,培植福报的地方,在道观任谈俗家之事容易造口业,切忌。

(5)、不问籍贯。出家之后,三官校籍,紫府留名。求大道之人,跳出三界,不在五行中。所以不要问出家人是哪里人。

八、道士“四不吃”

1.不食狗因其“忠”

古往今来,人们常说:“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终生随主,为主效劳,不可食也。狗是人类至善至忠的朋友,为人类服务,忠心耿耿。所以道教禁食狗肉,因其“忠”。

2.不食乌鱼因其“孝”

人们通常说:“乌鱼精最可恶,连自己的亲生子都吃”,但道教说法与此恰恰相反,他们认为:乌鱼一到产卵期,两眼昏花,什么也看不见,只待饿死升天,乌鱼鱼崽最有孝心,宁可自己游入母嘴,给娘充饥,也不能让娘饿死,精神可贵可佳,吃不得。古人一般都不食乌鱼,捉到即放之。道教不食乌鱼,因其“孝”。

3.不食鸿雁因其“节”

鸿雁志向高远,矢志不渝。皆为夫妇后,一心一意,即使一方死亡,另一方也贞守到最后,过“单身”生活。雌雁产卵之时,雄雁在一旁守候,如遇天敌,奋身反抗。失偶孤雁,终生独居,处境凄凉,矢志不渝,不再婚配,精神可嘉,不该吃。道教不食鸿雁,因其“节”。

4.不食牛因其“义”

一辈子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终生劳作,普济众生,它太辛劳了,不能吃。众所周知,太上老君是骑着青牛出函谷关的,他被关令尹喜留下,才铸就了《道德经》。道经说,牛羊食草,纯善之物也。所以说道家不食牛羊肉,因其“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