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退位后辫子迟迟不剪,一个外国人打了个比喻后,他立刻剪掉了
年仅三岁的溥仪登基成为宣统皇帝,在摇摇欲坠的龙椅上坐了三年,就被武昌起义掀起的革命洪流赶下了台。袁世凯掌控的临时国民政府对皇室奉行优待政策,虽然天下丢了,但紫禁城仍然继续居住,俸银一分不少,宫里的日子一切如常。但有一个变化,溥仪开始上了英语课了。庄士敦
溥仪没见过外国人,只在宫里听太监们道听途说外国人的样貌奇特,大长腿欧巴,特别直但不容易弯曲;嘴上都有大八字胡,胡子硬的可以挂灯笼。可怜的溥仪一位苏格兰欧巴庄士敦的到来,十四岁的他才彻彻底底的见到了外国人。好玩的是,这个外国人会说流利的汉语,在中国已经待了二十多年,学历很高,是英国牛津大学的文学硕士。贵为“皇帝”虽然规定每日读书,溥仪玩心太重,读书比不上逗屋外的蚂蚁有乐趣呢。但老师们也不敢管,劝也没用。庄士敦来了之后教英语让溥仪有了新鲜感,甚至给自己起了一个英文名字“亨利”,婉容叫“伊丽莎白”,滑稽之极。
庄士敦不仅教他英语,还告诉他应该像英国绅士一样有涵养,注重礼节。渐渐的,西方的怀表、铅笔、领带等等新鲜玩意都变成了溥仪的心头之好,他心里便产生了西方文明远胜中华文明的想法,中国什么东西都不顺眼,西方任何玩意都那么先进令人着迷。就像如今很多人,一味的认为外国的月亮圆,是因为对中国的传统文明了解寥寥。中国领先世界几千年,不全是糟粕,菁华多多,但有些人就是选择无视。 庄士敦和溥仪(右)、溥杰(左)等人的合影
清朝灭亡后,民国当局内务部派人到宫里委婉的劝说旗人减掉“封建残余”辫子,毕竟共和国体了。但满清遗老遗少们心里不舒服,说了几次都不同意,心里面还幻想着有朝一日复辟呢。就用各种理由搪塞,民国当局还是很给面子,事情就这么僵持着。溥仪也知道这件事,但一直没表态,毕竟关系着大清的脸面,是个标志。突然有一天,庄士敦讥笑说中国人的辫子就像猪尾巴,溥仪当时听了很不开心,但又觉得他说的有道理,这根辫子很不雅观,没有英国绅士的范儿,立刻剪掉了,毫不迟疑,和谁都没商量。刚剪掉辫子的溥仪
这一下可炸了锅。皇帝的辫子可是圣物,代表着祖宗家法,遗老遗少们捶胸顿足哭天抹泪撞死的心都有,心灵支柱仿佛一夜崩塌。后宫妃子们也经受不住打击痛苦一场。但皇上都剪掉了,其他人断无存留之理,几天时间,紫禁城再也不是辫子的世界了,几千条辫子全不见了,相信收头发的小贩那几天的生意一定很好。
满清入关后,奉行残暴的“剃发易服”政策,因为头上这根辫子发生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残暴事件,如今外国人一句话就让满清丢了“祖宗家法”。“小朝廷”再特殊,也无法阻挡共和的潮流,满清皇室再也不能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了。民间早已发起了轰轰烈烈的剪辫运动,各地都流传一个口号:“凡我同胞,一律剪发,除去胡尾,重振汉室。”剃头匠免费为百姓剪辫。
庄士敦不仅让溥仪剪掉了辫子,而且还建议他搬出紫禁城,住到颐和园,主张更多的启用汉族大臣,给遗老遗少们气得不行,几次在溥仪面前告状也无济于事,因为溥仪太信任这位洋教授了。
- 上一篇:仪表
- 下一篇:究竟历史上什么样的人才算状元呢?各朝代的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