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公主爱穿男装:唐代女子穿胡服女扮男装
《旧唐书·舆服志》记载,唐玄宗时宫中妇人,“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内外,斯一贯矣”。即宫内宫外,贵族民间,多有女子身穿男式衣衫,足蹬男人皮靴,女子服装男性化了。这些生动鲜活的生活场景,被定格在了弥足珍贵的唐墓壁画之中。无论是章怀太子墓之客使图和门卫图、永泰公主墓之宫女图、房陵大长公主墓之男装侍女图,无不大量存在穿大翻领式或窄袖紧身的西域服饰和胡人服饰的唐人形象,逼真地反映了唐人喜好胡服的风尚,而其时更是妇女着男装的盛行时代。那么,在封建礼教的重重束缚之下,唐代女子何以能“女扮男装”?这种“另类”的风尚又是如何兴起的?带着种种疑问,11月13日,本报记者独家专访了唐墓壁画研究专家、陕西历史博物馆副馆长程旭。太平公主是个“潮女”记者(以下简称记):男女装混穿,在正统的观念里是严重的政治问题,绝不是生活小事,更不是个人兴趣的事情。而在唐代壁画珍品馆展出的壁画中,有很多女子一身男儿装扮,显得十分“另类”,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景?程旭(以下简称程):唐代女子的服装主要有三大类,即上衫下裙、胡服和男装。“唐裙”中最负盛名的就是石榴裙,而胡服则为唐代的舶来品,唐代诗人元稹曾说过:“女为胡妇学胡妆……五十年来竟纷泊。”也有研究者认为,唐朝统治者出身胡族,因而尚武,导致胡服流行。至于唐朝为什么流行男装,也是众说纷纭。有人说,唐代女子喜欢穿男装的始作俑者就是大名鼎鼎的太平公主。记:真没想到,历史上的太平公主还是个“潮女”!程:太平公主着男装,一是她的性格像男人,喜欢着男服;二是干预政治,不愿脂粉气太重,以男装具其威仪,助其施展政治才能。据说,一次唐高宗和武则天举行家宴,他们的爱女太平公主一身男性装束,身穿紫衫,腰围玉带,头戴皂罗折上巾,身上佩戴着边官和五品以上武官的砺石(磨石)、佩刀、火石等七件饰物,以雄赳赳男子的仪态歌舞到高宗面前。高宗、武后笑着对她说,女子不能做武官,你为什么作这样的打扮?太平公主着男装,就其个人来讲也不是偶然的,她是一个“多权略”的女子,是唐初在武后、韦后之下的第三个有权干预政治的女人。而韦后自知智谋不及她,因而对她有所畏惧。她参与武则天的谋议,武则天也最喜欢她。武则天末年,她与唐中宗、张柬之诛杀武则天男宠张易之等,使中宗继位,以后又与唐玄宗清除韦后势力。玄宗初年有七个宰相,其中五位是她的人,因此“军国大事,事必参决,如不朝谒,则宰臣就第议其可否”。“穿男装”也不忘儿女情趣记:唐朝前期女扮男装的现象出现的原因,研究者的解说不一,有人认为唐朝统治者出身胡族,因而尚武,故此喜着胡服;也有人认为唐朝前期社会开放,唐代妇女的自我表现意识较强,参加社会活动较多,男装较为方便,还能体现女性身体各部位的曲线……这些说法,哪个更靠谱?程:在中国古代社会,广大妇女生活在封建礼教的禁锢之下,笑不能露齿,站不能倚门,行不能露面,穿着打扮更是有着严格的规范。但唐代妇女的情况却有所不同。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政治安定,经济繁荣,对外交往广泛,各种文化兼容并蓄。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唐代妇女的地位也相对提高,不仅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而且在社交活动中、政治舞台上、文坛歌苑里,处处活跃着女子的风姿倩影。[page]服装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折射出了唐代妇女的自由与开放。出土于唐高祖李渊第十五子李凤墓中的“捧物男装女侍图”,描绘了一个身穿男子服装,手捧包袱呈行进姿态的女子形象。作品中的侍女头戴黑色幞头,身穿大红色圆领袍服,下着条纹波斯裤,足穿线鞋。线鞋是一种便于活动的轻便鞋,往往用麻绳编鞋底,丝绳做鞋帮,做工十分考究。唐墓壁画中女扮男装的侍女大多足下仍穿女鞋,表明女子在女扮男装和追求精神自由的同时,也不忘自身的儿女情趣。“保障女权”彰显大唐精神记:有人认为,妇女穿男装最初是女艺人,后来是宫中妇女,再流行于普通妇女,最后才是贵族妇女。程:其实,无论“女扮男装”究竟是怎么流行起来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唐代女子大胆追求时尚折射出当时女性在社会和家庭的地位,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唐朝非常重视“男女平等”和“保障女权”。《旧唐书·舆服志》记载,唐玄宗时宫中妇人,“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内外,斯一贯矣”。即宫内宫外,贵族民间,多有女子身穿男式衣衫,足蹬男人皮靴,女子服装男性化了。唐武宗时也有女子身着男装。武宗妃子王氏,善于歌舞,又曾帮助武宗获得帝位,是以深得君王的宠爱。王妃体长纤瘦,与武宗的身段很相似,当武宗打猎时,她穿着男子的袍服陪同,并骑而行。她与武宗的形象差不多,人们分不出来哪个是皇帝,哪个是妃子。王妃的男装显然是武宗所欣赏的,至少是被武宗所接受的。盛世大唐,在衣冠服饰上无疑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时期,一方面继承了前代的封建衣冠制度,同时大量吸收了各兄弟民族和中亚、西亚等外国衣冠融汇变通,不断地出现了新的服饰。华彩丽服,让唐代女子的着装不拘一格,富有时尚精神,“女扮男装”是当时女子竞相追逐模仿的时髦装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