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为什么如此是国人的菜?
“尤文图斯大意失荆州,最终败走麦城”,小时候听到类似的电视解说,我就很诧异。说的明明是亚平宁的事情,为什么失荆州?啥是麦城?
“你啊,就是身在曹营心在汉” ,上中学了,一边对付着写作业,一边惦记着下楼玩,老师这样说我;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逛街时,听一个销售问另一个,这冤大头怎么肯花这么多买这么个破玩意儿?
还有……鲁迅《风波》里的赵七爷,“不但能说出五虎将姓名,甚而至于还知道黄忠表字汉升和马超表字孟起。”
国人,总是一言不合,就上三国。
身居高位的领袖、学富五车的学者、目不识丁的大妈,谁都能说上几个三国的桥段。就连五六岁的小孩,也能脱口而出:“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
三国演义,为什么如此深入国人的血液?我仅在此说说自己的想法,权当抛砖引玉了:
个性鲜明的各色人物:
有人统计,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一共1798人,其中有名有姓者1191人,其中武将436人,文官451人,皇族、后妃、宦官128人,其他176人。人数之众,堪称中国文学作品之首。而其中大部分人物,从主角到配角,作者都以独特的笔触,赋予了人物不同于其真实经历的更加艺术性、更具自身鲜明特色的人物性格。试举两例,看看两位不能算最主要角色的人物,经过罗贯中之笔,发生的变化:
1、甘宁:
《三国志》:“宁卒,权痛惜之。”——甘兴霸在史书中就是自然死亡的。
《三国演义》:夷陵之战,患病的甘宁仍坚持参战。在与蜀汉军沙摩柯的战斗中,被沙摩柯一箭射中额头,抱着一棵大树悲壮而死。
2、太史慈(见下图):
《三国志》:赤壁之战前,即病逝,死前说:“丈夫生世,当带三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
《三国演义》:赤壁之战后,与张辽作战时中计被杀,死前大喊:“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
罗贯中对甘兴霸之死,罗贯中大幅度增加了戏剧性的描写;而对太史慈之死,则将临终遗言的时间、场合做了移动,妙笔之下,两位又忠又勇的形象均大大加分。
相对于如东汉演义、隋唐演义、明英烈等作品,三国演义的人物不仅人多,而且大小人物均成功地避免了脸谱化,是其独特的特色,具有更高的艺术性。
各类艺术薪火相传;
正因为三国演义颇高的艺术性,才使它成为了各类艺术作品的宠儿。从传统的戏曲(如定军山、失空斩)、评书(如袁阔成先生),到相声(如关公战秦琼、歪批三国(见下图))、歌曲(比如《曹操》),以及霸占80、90后童年的三国题材游戏,再到风靡一时的桌游,可以说,几乎没有第二部文学作品,能够做到收到如此多艺术的青睐,而三国演义,也在薪火相传的艺术中,不断传承、升华。
与历史的若即若离感;
三国演义,是演义,不是历史。正如我上面介绍的甘宁、太史慈之死一样,罗贯中笔下的人物、事件,并不是历史的真实。许多,还和真实的历史出入很大。
但是,罗贯中又不是信口雌黄。对历史的兴趣,是中国人的文化嗜好之一。三国演义之所以经久不衰,就因为它既满足了人们对于未知历史的探求,又能用比故纸堆更加生动的文笔使一个一个人物跃然纸上。
清代学者章学诚评价三国演义是“七实三虚”,可谓精准。正是这份与历史若即若离的感觉,让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能够将在茶余饭后谈论三分天下势的自得与情趣,传承至今。
即插即用的现实感;
人们不仅在看三国、玩三国、聊三国,也在用三国。
现实生活中,各种解读三国在政治、经济、管理、人事、生活等等各方面的启示的书籍、讲坛层出不穷。
有人统计,三十六计中的几乎所有计策,在三国中都有体现。所谓“少不读水浒、老不看三国”,三国演义中各种大大小小令人拍案叫绝、回味无穷的计策,使得它在崇尚谋略的中国文化里、在有些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现实生活中,有着无穷的生命力。
三观超正。
最后一点,也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三国演义的三观超正。
中国人的三观,说到底,就是忠、孝、仁、义、礼、智、信。三国演义的各种亦真亦假的描写、人物的浮沉与生死,无不围绕着这个主题来写。那些在罗贯中笔下受到青睐的人,都是遵从这一信条的人;那些被贬低的人,也都是违背这三观的。因此,尽管真实的历史中的人物,未必如此,但三国演义对人物的刻画、评判,依旧那样令人信服、陶醉。
正因为如此,虽然中国历史上有春秋战国、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其他一样纷乱混战的年代,但没有哪一个时期,能够像三国时一样,那样代表中国人的三观。春秋战国时期,尽管百家争鸣,涌现了孔、老、墨、孟等一批思想家,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传奇人物,但当时的中国,三观上缺乏一个清晰的价值主线,与后来经年儒家浸染后的中国人的思维有所不同,因此,东周列国的故事,始终不如三国故事深入人心。
至于十六国、五代,则由于人心之恶表露无遗、各种少数民族登上舞台等等,终究不似三国一样,三观那样正,让人们熟悉、适应。因此,尽管连罗贯中本人都写过五代演义的题材,却仍然抵不过三国。
最后,三国演义中体现的大势,更是对中国人的胃口。一句“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已经凝结成了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不知道您觉得,是什么原因,让三国演义成为国人的菜的呢?
本文为燕过紫禁城原创。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关注、评论、交流(本文图片引自网络)。
谢谢。
- 上一篇:渣男司马相如致富的手段:故意丢脸让老丈人出钱
- 下一篇:微笑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