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将军李广战功赫赫 一代名将李广究竟做错了什么 使得他终生未曾封侯?李广一生的三大败笔注定他难以封侯
李广是西汉时期的名将,在抗击匈奴的战争中立下无数战功,在中国历史上名气很大。可是名将李广虽然威武一世,却也是命运多舛,非常坎坷的。他的人生结局也十分悲惨,令人惋惜。
但是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这是唐代诗人王昌龄赞誉汉代名将李广的诗句。李广出身行伍世家,精通骑射,骑射技术比当时令匈奴闻之胆颤的卫青、霍去病还精湛,并且一直在防卫匈奴的最前沿,军中朝中甚至匈奴那里名气都很大,却一生未能封侯,他的堂弟李蔡封侯拜相,他的儿子李敢也被武帝封为关内候,为什么名气很大的李广未能封侯呢?真的是有才难施,壮志难酬吗?
后世人们也常常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来形容一个人虽满腹才华,却难以施展,不得重用。事实上,古往今来,有才却难以重用的人很多,这里不仅仅有环境还有个人的原因。李广之所以难封,那是因为他一生的三大败笔,注定他难以封侯。
比起许多出身卑微,为了前程或者说为了光宗耀祖而努力拼搏的人来说,李广也可谓少年得志。李广是陇西成纪县人,出身行伍世家,祖先李信在秦灭燕的战争中立过大功,留给子孙的是一套精湛的骑射之术和一张强劲的大黄弓,李广继承祖训,自小练就了一身能起善射的本领。汉文帝十四年,匈奴骑兵大举进攻上郡以北的萧关,李广以“良家子”身份从军出征。他作战勇敢,杀死不少匈奴骑兵,被汉文帝选为侍卫宫廷的郎官。不久又被提升为武骑常侍。
李广身材魁梧,两臂修长,有着良好的身体素质和骑射本领,他不仅勇于冲锋陷阵,冒险御敌,而且还多次舍生忘死地同出没的猛兽搏斗,表现出超人的勇气和胆略,所以很快成为汉文帝侍卫中的拔尖人物,很受汉文帝赏识。所以看来李广应该是一个很优秀的侍卫保镖。汉文帝晚年,曾经十分感慨地对李广说:可惜你生不逢时,否则以你的本领,要是生在高祖的时候,做个万户侯又算得了什么呢?
所以说李广可以说是少年得志,深受皇帝赏识,上天给他的机遇是有了,但后期他的一些作为却令人叹息,这也是他一生的三大败笔。
私接诸侯王将印,为朝廷所忌,此败笔一也;
汉景帝即位时,李广已做到陇西郡的都尉,也就是陇西郡的军事长官,地位仅次于太守,也算是中高级军官了,但后来做的事说明了他政治上的极不成熟。景帝三年,吴楚七国之乱爆发,叛军首先进攻梁国,梁孝王刘武被迫坚守睢阳,抵御叛军。李广此时以骁骑都尉军职随太尉周亚夫领兵平叛。昌邑之战中,李广英勇作战,率军冲进叛军营寨,并夺得叛军旗帜,立下战功。梁孝王为了表彰李广的战功,特意授给他将军的勋衔和印信,李广居然接受了。
作为朝廷命官,竟敢私自接受一个诸侯王的封赏,这是汉朝的法令所不允许的,也是不能容忍的。所以李广回到长安后,没有得到汉朝的封赏。不久就被调出长安,担任上谷郡太守以防卫匈奴。直到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后,因周围亲信纷纷推崇李广,称他是汉朝名将,汉武帝才把李广调到长安,担任未央卫尉,即统领未央宫卫士的高级武官。
为泄私愤,妄杀朝廷命官,此败笔二也;
公元前129年冬,匈奴攻入上谷,汉武帝派车骑将军卫青、骑将军公孙敖、轻车将军公孙贺分别从上谷、代郡和云中出发,骁骑将军李广从雁门出发,各自率领一万骑兵迎击匈奴。在这次战役中,公孙贺无功无过,公孙贺损失7000余人,大败而回;卫青杀伤匈奴700余人,战功显著,被武帝封为关内候;而资格最老,年纪较大的李广却出师不利。军败被俘。死里逃生回到长安后,被有关部门按军法追责,理应处死,好在当时允许出钱出谷抵罪,被削去官职,降为平民。
李广免职后,迁到蓝田南山闲住。一日闲来游霸陵,被当时看陵墓的霸陵尉阻止,并大声呵斥,他报出名号后,对方依然不买账,无奈李广讪讪而回,为此怀恨在心。武帝元朔元年,匈奴派兵进攻汉朝,并杀死辽西太守,又攻入渔阳、雁门。汉武帝重新起用李广,派他到右北平担任太守抵御匈奴。
临行前,李广请求武帝批准他带曾经呵斥过他的霸陵尉随军前往。结果,霸陵尉一到军中,就被李广杀掉。没有皇帝旨意而妄杀朝廷命官,这也可谓是朝廷大忌,因为武帝考虑当时正是用人之际,不但没有怪罪李广,反而对他劝慰一番。
常临战场而无拿得出手的战功,此败笔三也;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即位后,一改以往汉廷对于匈奴的防御政策,采取主动进攻的战略,主动出击匈奴,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可谓是建功立业的好时机。只要有显著战功封侯并非难事,而作为众人推崇的名将李广自汉武帝元光二年的马邑之谋开始随军作战直到重创匈奴的漠北之战数年,数次出击匈奴,不是无功而返就是全军覆没毫无战功,特别是在漠北之战中因行军迷路错过和大军会合时机,导致军队遭受重大损失而被问责,因不愿受刀笔之吏侮辱愤而自尽。
李广征战一生,与匈奴作战七十余次,射箭百发百中,且在受伤的情况下射杀猛虎,可谓猛将一名。李广射箭的力量,可穿透石头,可见其力量之大;李广在被俘的情况下,可装死逃走,可见其临危不惧逃生能力之强;李广几十个骑兵面对匈奴几万士兵,竟然摆开了“沙漠空城计”,安然脱险,可见其有胆有谋;李广自杀而死后,认识的与不认识的,都为他难过流泪,可见其民望之高。但就是这样一个武艺高强、匈奴畏惧、士兵爱戴的将军,却终生未曾封侯,最后因为面子自杀而死,成为千古悲剧。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李广虽勇,功劳不足以封侯
李广是秦朝名将李信之后,将门虎子,武艺是没得说的,李氏一门,世代骑射为业,如果论单兵作战能力,能超过李广的,不多。李广有一次酒醉,误以为一块石头是老虎,一箭射去,箭头穿进石头老深;还有一次,李广遇到猛虎,被猛虎抓伤,他与老虎搏斗,最终将老虎射杀;最危险的一次,李广被敌人俘虏了,敌人将他拴在两匹马中间,战马狂奔,试图将他拖拉而死。但李广以装死的障眼法,骗过了敌人,竟然翻身上马,逃离生天。
这么厉害的李广,但统兵作战,却没有立下过大功劳。按照汉朝的法律,封侯要以立大功,杀死敌人的数量来决定的。比如霍去病,曾歼敌十一万之多,卫青也歼敌五、六万,跟卫青、霍去病比起来,李广差了很多。李广唯一一次有希望封侯,是跟着周亚夫平定七王之乱时,这次战役李广斩将夺旗,其功足以封侯。但李广却在立场问题上出现了动摇,私自接受了藩王的将军印,被发现后是死罪,结果一次大好的封侯机会,功过相抵,没判死刑就不错了。
李广虽然对匈奴作战高达七十余次,但没有一次是大规模的作战取得胜利,相反,他失败的时候比较多,甚至有被俘虏的不光彩记录。匈奴怕李广不假,但这对于李广来说也不是什么好事,因为匈奴避而不战,李广就没法立功。不立功就无法封侯。好不容易赶上一次作战,李广还迷了路,被追究责任,因而愤而自杀。
李广爱逞个人英雄,不是统帅人才
李广经历了七十余次对匈奴作战,却杀伤敌人数量不多。为什么?因为李广爱逞个人英雄主义,就像三国的吕布一样,他以个人杀伤敌人为荣。而一个优秀的统帅,是不用自己亲自出马的。将帅的功能,是指挥,而不是亲自上前线杀敌。李广恰恰相反,他最爱身先士卒,充当先锋官,杀在第一线。他的单兵作战能力很强,象楚霸王项羽,以一敌十不在话下。但你就是一块铁,能捻几颗钉?
所以,我们看到的是,作为主将的李广,竟然被匈奴俘虏了,虽然最后他逃了出来,但这是一次大败仗;还有一次,作为主帅的他,被几万敌人包围了,与大部队失去了联系,虽然他镇定自若使用计谋骗过了敌人,但作为主将身临险境,总归是失职。
也正是因为他总爱亲临前线,有大臣在皇帝面前“弹劾”他,其实也是为了他的安全着想;最后一次战斗,他跟大元帅卫青使性子,不愿意从侧翼进攻敌人,负气带兵,也是他性格上的弱点,结果迷了路,没有按时完成主帅交给的任务;李广带兵还有一个特点,纪律松驰,这绝非一个合格的将帅所为;从李广的种种表现来看,他不是一个合格的将帅型人才,这也是他最终没有被封侯的主要原因。
李广命运不济,是因为其度量不够
作为一员外经战阵的武将来说,李广的命运是不济的。运气很不好,就连汉武帝都提醒卫青,不要把他派到关键部位上。汉武帝认为李广虽然武艺好,但打仗却是个常败将军。虽然每次都能脱险,但不能按皇帝或大元帅的战略部署完成既定任务。李广之所以这么倒霉,与他没有将帅的胸襟有关。
话说有一次,霸凌县的县尉得罪了李广,没有给李广面子,后来李广被汉武帝重用后,睚眦必报,马上杀了那个县尉。这跟韩信遭遇胯下之辱后,反而以德以怨重用那个流氓形成鲜明对比。韩信是大元帅之才,李广连个将才都算不上,从这一件事上就可以看出来。
李广的度量,还表现在他最后自杀上。一个男子汉,胜了就是胜了,败了就是败了,世界上本来就没有常胜将军。但六十多岁的李广花甲之年也没有想明白。卫青只是寻问他迷路的情况,他负气不愿接受寻问,而以自杀做了回答。他个人自杀了,连儿子李敢都连累了。
李敢认为是卫青故意刁难父亲,所以报复卫青,卫青受李敢袭击负伤,但卫青到底是元帅之才,还替李敢掩盖,不治李敢的罪。但霍去病可不管那一套,在一次狩猎中射杀了李敢,为舅舅报了仇。实际上,李敢之死,也是受李广度量狭小所致。李广的孙子李陵,也犯了李广的毛病,结果用兵失败投降了匈奴,给李家抹了更大的黑。李家最后家道中落,始作俑者,李广也。
李广作为名将,有名的应该是他的骑射之术,而统兵作战才能只能说是平庸与名气不符,虽然说封侯不能说是检验名将的唯一标准,但也检验出了李广的真正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