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元宝等银元凭什么那么值钱 它们不仅是货币更是历史的缩影
银元起源于15世纪,始铸于欧洲,俗称“洋钱”、“花边钱”或“大洋”,是银铸币的通称,是世界上银本位制国家的主要流通货币,大约在16世纪,银元流入我国。1890年(光绪16年)官方开始正式铸造银元,民国时期建立银本位货币制度以后,也以银元作为主要流通币。银元是近代币收藏的重要币种之一。
早期在中国沿海地区流通的是西班牙银元(spanish carolus dollar),又称加罗拉银元,俗称本洋。系1535-1821年间西班牙在拉丁美洲(墨西哥、秘鲁等地)铸造的银币。16世纪末,本洋开始流入我国,但到鸦片战争前,仅作为士大夫阶级的一种玩物或收藏品,并没有成为真正的货币。鸦片战争后流通于长江中下游各省及河北、广东、福建等地。墨西哥于1821年独立后,1824年开始铸造墨西哥银元(mexican dollar),因币面花纹有鹰鸟,俗称鹰洋,误称为英洋,华北各地又称之为正英。据1856年伦敦造币厂对中国流通的银币的一次化验,证明墨西哥银元含纯银371.57英厘(grain),值英币50.21便士,而西班牙加罗拉银元含纯银370.9英厘,值英币50.12便士。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前期,墨西哥银元取代西班牙银元成为在华主要流通银币。到了1910年,上海一地几乎以墨币为主币。有人估计到清末民初,流入中国市场的鹰洋在4亿多枚,当时上海金融市场专门开设鹰洋行市。1905年后,墨西哥采用金本位制,停铸鹰洋,鹰洋流入中国渐少,1919年后上海金融市场逐停开鹰洋行市。晚清流入中国的外国银元还有:英国贸易银元,因币面铸有一个持杖的不列颠女神站像,俗称人洋或站洋、站人洋(是英国在印度境内和在香港专为在中国境内流通而铸造的一种银元,背面铸有中国图案花纹及中文“壹圆”两字。该币由香港、新加坡、上海等地的英国银行发行,总共发行约1.5亿枚,流行于两广、闽浙、沪宁一带);日本银币,因币面有龙纹,俗称龙洋或龙番;其他尚有美国的贸易银元、法国的安南银元等。
清代
把外国流入的银铸币称为洋钱,把中国自铸的银币称为银圆(元),银币。十五世纪末银元开铸于欧洲。十六世纪时,西班牙殖民者在美洲大量铸造,明代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开始流入中国。但获得广泛流通则是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以后,从通商口岸流布于内地各省。十九世纪中叶以前,以西班牙银元占主要地位,到了十九世纪后期,墨西哥银元起而代之。清朝官铸银元始于1890年的广东省,1893年后,湖北、江苏、福建、直隶、奉天和吉林等省先后仿效广东铸造银元。1910年9月,清政府度支部奏定,发布“币制则例”,规定了以银元(含银七钱二分)为国币。1842年清政府被迫同英国侵略者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元。因当时国内流通银两成色不佳,这2100万元采用了广泛流通的西班牙银元来支付。
乾隆
曾开铸镌有班禅头像的纪念性银币,道光元年(1821)鼓铸了赏赐用的银币,但用机器自铸新式银元则始于光绪八年(1882)吉林机器局铸造的厂平(吉林通用银两)一两币,因铸造数量甚少,后世罕见,时市面流通的银币主要是洋钱。两广总督张之洞于十三年(1887年)奏准由广东造币厂试铸,正面铸有“光绪元宝”4字,上圈有“广东省造”4字,下圈有“库平七钱二分”6字,背面镌有龙形及一串英文,越二三年铸成,在市面流通,是为龙洋的起源。以后光绪、宣统年间各省所铸银元均统称为龙洋。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又在武昌设立银元局铸造一两银元。以后各省仿效,相继奏准铸造,但因质劣及成色、重量不符标准,不受民间欢迎,甚至在流通中不能按枚计值,只能按重量计值。
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
吉林机器局开始铸行“吉林省造光绪元宝”银元。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起,吉林银元的币文增加了甲子纪年,相继有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中心图案有万年青、太极图等多种版别,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又出现两种新版别,一种是中央满文“大清”,另一种正面中央有阿拉伯数字,一元是“11”,二角是“2”,一角是“1”。
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
户部在天津筹建制造银钱总厂,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建成,改名为“造币总厂”。同年七月,清政府拟订了《整顿圜法章程》十条,其中提出银币专由造币总厂制造,保留南洋(江南)、北洋、广东、湖北四局为分厂。下令划一银元,但未贯彻。在制造银元的同时,许多人提出了制造金币的主张,进入20世纪,兴起了关于建立本位制度的讨论,有人主张中国实行金本位制,在黄金储备不足的情况下,可以先实行金汇兑本位制(亦称“虚金本位制”)。这种币制以黄金定价格标准,但国内实际流通的是银元,银元按黄金价值流通,是黄金的价值符号。在金本位制尚无实行条件时,当时普遍主张先实行银本位制,在此前提下,又产生了货币单位的“两元之争”。有人主张银元重一两,有人主张重七钱二分,即以元为单位。
在此期间,天津造币总厂制有币面标为光绪二十九年的户部光绪元宝试样币一套,面值一两、五钱、二钱、一钱、五分共五等币值。湖广总督张之洞此时极力主张银元重一两,在湖北开制了光绪三十年(1904年)湖北省造大清银币,重库平一两,背面为双龙戏珠图,此币有少量进入市场流通。
由于“两元之争”一直没有结果,天津造币总厂于光绪三十二年试制了一套户部丙午中字大清银币,面值一两、五钱、二钱、一钱共四等;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又试制了一套丁未大清银币,面值一元、五角、二角、一角共四等。户部所制的这几套银元,制作都极精美,有标准币之称,但都未正式发行。
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
天津造币总厂制造光绪元宝银元一套,币面计重为:库平七钱二分、一钱四分四厘、七分二厘共三等币值,回复到了币面看似计重,实际当作一元、二角、一角流通。这是光绪年间清朝中央政府制造发行的仅有的一套银元。
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
有些省开始制造宣统元宝银元,宣统二年(1910)清政府颁布《币制则例》,将铸币权统一于中央,规定国币以圆(元)为单位,主币每元重库平七钱二分,含纯银必须达到96%以上,辅币有银、镍、铜币,规定银辅币有五角、二角五分和一角共三等。定名为“大清银币”,由湖北、南京两个造币厂铸造,预定于十月发行。造币总厂还根据《币制则例》规定,于宣统二年试制以圆为单位的大清银币一套。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又重新制模,试制大清银币,主币的蟠龙图案版别很多,计有长须龙、短须龙、大尾龙、反龙、曲须龙及签字版等版别。由于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迅速覆亡,所铸银币没有来得及正式发行,仅以军饷形式少量流入市面。故终清一代,只有各省自铸的银元,而无成色、重量都符合标准的全国统一铸造的银币。
大清银币是清朝光绪至宣统年间的全国通用铸造的一套银币贵者数十万贱者数百元.正面书"大清银币"四个直读大字反面是蟠龙纹其中以错版钱(反龙倒"a'字版)尤为珍贵造假也很多希望收藏者小心。 正面“寿”字外围仙鹤云朵,背面拄杖老寿星一元银币 这币流逝极少,非常珍贵,价值连城。这是李莲英专门为讨好太后祝寿时所献的一盒专向用币,当时在皇后做寿的前一天就叫刘仨挑着一担“黄豆”(一万块该币分别放 在两桶里,上面盖着黄豆)给皇后送了去,本来皇后爱喝豆浆的,每餐都饮,而且号召宫里的人都 喝,说为了健身。皇后一看送去了黄豆,便很不 高兴,于是大怒道“李莲英安得什么心?!——传旨:叫李莲英立刻上殿见我!”李莲英马上进宫跪下解释:“皇后息怒,奴才该死!皇后你听奴才解释:皇后您明天做寿的,今天奴才拿来黄豆明天叫人磨成也不晚,绝对不会耽误明天大事,保证喝的上新鲜豆浆。皇后你再看桶里黄豆下面是什么东西?”“那打开看看!”皇后说。李莲英连袖子都顾不上挽,下手扒开,翻出了一块块寿字寿星银元笑着对皇后说:“皇后您看,这里边有一万块"寿"字银元那表示“皇后万寿!"这些黄豆明天一早就变成豆浆,今天不磨成豆浆,那就是无疆(浆),整体那不就是“皇后万寿无疆!”皇后笑了:“小李子你想得真全,才干,才干!”
辛亥革命
以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于3月间公布了《币制纲要》,确定银元为货币单位,规定每单位银币的总重量为26格兰姆,约合库平六钱九分七厘,成色为96%--96.9%。当年铸成了有孙中山头像的开国纪念币。由于所铸数量很少,市面很难见到。
袁大头1914年
袁世凯在北京以大总统的名义公布了《国币条例》及《国币条例施行细则》,规定“圆”为一个价格单位,每枚银元重量为库平纯银六钱四分八厘。这年12月,由天津造币厂开始铸造镌有袁世凯头像的银元。1915年后,各省仿铸,到1923年止,共铸发7500万枚。
1927年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仍沿用银元作为价格单位。1928年国民政府草拟了《国币条例草案》15条,确定“本位币:银币一圆”,“以库平纯银六钱四分零八毫为价格单位,定名曰圆”。“一圆银币总重量为七钱二分,银八九、铜一”。1929年4月10日,又颁布了《中央造币厂组织章程》,在上海筹设中央造币厂,鼓铸银元。1933年3月8日,国民政府财政部公布《银本位币铸造条例》,定每枚银元总重量为26.6971克,含银96%、铜2.5%及其他,纯银重23.493448克。当月以“中山开国纪念币”旧模铸造银币发行。因其背面有帆船图案,又称为“船洋”。到1935年止,共铸发13亿多枚。
银元一直在中国的流通领域里占有重要的位置。银元,起源于上海银饼。清朝末年,上海一些富商经营“沙船”生意,这种船专营由北方运盐到上海,由南方运黄沙到北方,这种黄沙混合石子和泥土叫作“三合土”,是建筑物的主要材料。这种运沙船厂,雇用大量员工,每月发工资时,为避免秤量碎银引起争执,故就让富商王永盛、郁深盛等人自铸银饼,规定每一银饼值白银5钱。目前在市面上见到的是清朝咸丰6年所铸。后来,墨西哥商人到中国购买物品,带进来墨西哥的银元,也叫墨银,它是用机器铸造的,分量更准确,每个含银7钱3分,库称是7钱2分,上面有一只鹰,俗称“番饼”,又称“鹰洋”或“洋钿”,有人甚至称作“番佛一尊”,可见当时一般人对银元的重视。光绪年间,银元大量铸造,上面有一条龙,称为“龙洋”。民国初年,先后铸造有孙中山侧面头像和袁世凯侧面头像的银元,俗称“孙小头”和“袁大头”,重量均为7钱3分。100个银元的重量有73两,不可能带在身上,因此市面上大宗交易时,都用钱庄的“庄票”。银元放在身上,锵锵有声,白花花的光泽更是炫眼,所以携带大量银元容易发生事故,俗语“财不露白”,“白”便是指银元而言。
20世纪初,一个银元可换128-140枚铜元;一个银元可买鸡蛋150个,或150根油条。1935年前,中国的货币制度采取银本位,白银包括银两和银元。1933年4月,国民党政府“废两改元”后一律使用银元。而帝国主义国家由于实行金本位,所以白银属一般商品。1933年上半年,世界银价一度从每盎司16.5便士上涨至20.5便士,此时中国一下子便出口白银3400万两。而那些帝国主义把中国的白银运到伦敦高价出售,每装运1000万银元,即可获暴利400万元。在1934年一年中,仅上海流出的白银至少有2亿多元。1935年11月3日,国民党政府公布“币制改革”的命令,决定由中央、中国、交通(1936年又加入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纸币为“法币”,禁止白银流通,白银收归国有。当时国民党政府一下子夺取了3亿多银元。并把法币定为一元合英镑一先令二便士半,但照当时市场的银价折算,每一元法币是一先令十便士半,这中间实际价值相差8便士。一元法币的实值已被压低了6角5分。法币政策的实施,从发行指数和物价指数看,通货膨胀实际上已经开始了。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为了和外国银币对等流通。清朝时期除了新疆省曾经正式发行流通过面值库平一两的的银元,中央政府和地方行省只铸造过三四种面值库平一两的银元样币,没有正式发行流通。自清朝末年一直到1930年代初,中国最为当时最大的银本位国家,一直存在“两元之争”。但银元始终占据上风,这是由于中国并非银元的发明国。银元鼻祖西班牙本洋和后来的墨西哥鹰洋的重量约合库平七钱二分,英国、法国、日本、美国发行的银元也都跟随效仿。由于银元本身是贵金属,可以在银本位国家直接流通。所以,中国市场上流通的银元,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外国银元。因此,为了便于流通,避免繁琐的折算。清朝政府也只好以元为单位铸造银元。到了民国,更是如此,民国时期,银元铸造权基本收归中央,地方省份铸造的银元大量减少。另外,除新疆省在民国初年铸造了几种库平一两的银币以外。从中央到地方,再也没有出现过面值一两的银币。至于市场上的那些面值贰圆、伍元、拾元、拾两的“银元”都是臆造假币。
制度废除
辛亥革命成功中华民国成立后,仍维持着银两、银元并行的货币制度,但银元的使用比起用银两更有许多方便之处,南京国民政府几经讨论,拟废除银两制度,确立银元为本位币。1928年3月,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先生率先提出“统一国币应先实行废两用元”的动议,财政部认为甚为可行。1933年3月10日起,先在上海实施“废两改元”,得到工商界的支持,颇为顺利,遂决定立即在全国范围内实行。4月5日,国民政府财政部发出《关于废两改用银本币的布告》,宣布自4月6日起,“实行废两改用银本位币”,“所有公私款项之收付与订立契约票据及一切交易,须一律改用银币,不得再用银两”。至此,完全废除通用了1000多年的银两制度,银元才成为单一的主币。
正当中国实行废两改元取得一定成果之时,世界金融市场开始了突变。1931年以后,英国、加拿大、日本、奥地利等国相继放弃了金本位制、发行纸币,实行轻度货币贬值,以刺激国内的生产和消费。1933年,美国新任总统罗斯福为摆脱国内经济危机,增发货币,加足发行通货准备金而增加白银储备,连续发布《购银法案》和《白银国有令》等一系列法令。当美国大幅度提高白银价格并大量收购白银后,由于中国的银元远比美国的白银收购价低,促使了中国银元大量流向国际市场,被美国当作白银收购。仅两年时间,中国约有3亿多枚银元流向国外。这造成了中国流通领域内货币奇缺的现象,并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经济运行。银元危机席卷中国大地。为避免经济的全面崩溃,1935年11月3日下午,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孔祥熙在上海召集银行界开会,宣布政府自次日起实施《紧急安定货币金融办法》,即实施法币政策,实行纸币政策,不准行使银元,并用“法币”收兑银元(见币制改革)。以后银元虽间或有在市场上出现,或被个人窖藏,但银元作为主币的时代已宣告终结。
从明代崇祯四年至解放前夕先后发行了640余种银币,其中四种银元今日价格颇为昂贵,这就是旧版银元中的“四大天王”:奉天省造癸卯光绪元宝库平壹两银元、香港造上海壹两银元、湖北省造光绪七钱二分本省银元、孙中山像地球版壹元银元。
奉天省造癸卯光绪元宝库平壹两银元为迄今我国钱币在世界拍卖会上价格最高的银元。此币于光绪二十九年奉天省(今辽宁)造币厂铸造,直径4.05毫米。正面上方为“奉天省造”,中间为“光绪元宝”,背面为蟠龙图案,四周环绕英文“奉天省·库平一两”。其试铸后未发行,十分稀罕。前两年,笔者在天津古文化一条街上见过一枚,卖家报价为25万元,遗憾的是笔者下手慢了一步,被一位画家抢购。说实话,25万元并不算贵,1991年6月4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超级展览馆世界钱币拍卖会上,其起拍价为3.5万美元,场上你争我夺,最终以18.7万美元被台湾钱币收藏家张秀清收入囊中。今日,此币陈列在台湾鸿禧美术馆。
香港造上海壹两银元清同治五年,上海工部局委托英资香港造币厂开铸银元,谁知“上海壹两”(分龙图外有芒纹和无芒纹两种)银元的图案出现了英国皇徽和国徽,而且读序为先右后左,从上而下,与中国钱币的读序相反,竟然连主图的蟠龙也变了狮头,甚至外以英国最高勋章围绕;背面圈外中文“上海壹两”,下书“1867年”,左上有小字“982”,表示含银成分,右上小字“566”,表示重566格令,周围英文译为“上海壹两”、“香港”。同年十月,“上海壹两”这种外貌呈地道英国风格的银元,公然在市面上通行,但最终未被市民接受,不久便销声匿迹。现在此币民间交易价在15万元以上,足见其珍罕程度,不为常人所能得见。该币拍卖价更是高昂,香港回归后,“上海壹两”银元拍至66.7万港元,居中国银元高价第二位。
湖北省造光绪元宝七钱二分本省银元直径3.9厘米,重27克左右。其正面中间为“光绪元宝”,上书“湖北省造”,下有“库平七钱二分”字样,面文笔画浑厚,背面为蟠龙图案,四周环绕“湖北省造·库平七钱二分”英文字样,左右为“本省”字样。因“本省”两字有画蛇添足之嫌,废止停铸,故存世罕见,深受泉界重视。在1988年5月上海银元铜元拍卖会上,以62万元天价成交,创国内银元拍卖价最高纪录。
孙中山像地球版壹元银元是天津造币厂于1929年铸造的。此币直径3.9厘米,重27克左右,正面为孙中山着西服肖像,背面为双旗、地球图案,故称“孙中山/地球”版银元。1997年3月,此币在上海首届近代银币拍卖会上拍至55万元高价。
主编id:15618698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