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末期姜维真是继承诸葛亮遗志,才屡屡北伐的吗?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三国是我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乱世之一,然而在末期诸葛亮的逝世,导致了蜀国的日渐衰败,不过他北伐的遗志却被姜维继承了,那么姜维屡屡北伐真的是因为继承诸葛亮遗志吗?并非全是,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之一,他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的就是匡扶汉室,为的就是恢复汉室的大一统;为此,他不惜辅佐屈身当时客居荆州的刘备,也算诸葛亮运气好,刘备很快就迎来了人生的转机,之后利用“赤壁之战”迅速占领荆州,而后又乘机攻占益州和汉中。
但之后由于关羽的外交失误(应该算是外交失误吧),导致荆州丢失,刘备气愤之下伐吴,但惨遭失败,并因此病逝于白帝城;此后诸葛亮只能独自举起“克复中原”的大旗,在整顿好内部后,诸葛亮前后六次北伐中原,但多以粮尽无功。最终因积劳成疾而病逝。
在诸葛亮病逝后,姜维被认为是诸葛亮遗志的继承人,所以有人干脆说姜维是诸葛亮的关门弟子,但真实原因显然不是这样;其实诸葛亮死后,无论是蒋琬还是费祎,都不支持姜维北伐,认为空耗国力;直到费祎遇刺身亡,陈祗掌权后,姜维在陈祗的大力支持下,才开始不计代价的屡屡北伐。
不要认为陈祗真的是出于什么好心,因为当时陈祗只是侍中兼守尚书令加封镇军将军,而姜维官至大将军,班位在陈祗之上,陈祗为了独掌大权,故而才支持姜维北伐;只有姜维常年率兵在外,陈祗才有机会得到后主刘禅的宠信。而姜维也靠着陈祗的支持,在短短十余年时间里,竟然前后北伐了十一次之多。
第一次北伐·羌中之战:
公元236年,时隔两年,姜维终于看到了北伐的契机,鹰派的大将军蒋琬驻军汉中,以姜维为营司马。然而姜维并无太大兵权,只能多次率领偏师西入羌中作战,但与曹军在南安相持不下,当然这次只是试探性攻击。
第二次北伐·陇西之战:
公元247年,雍凉地区的羌胡背魏降蜀,姜维似乎看到了北伐得胜的希望,于是率兵出陇右接应。然后与魏雍州刺史郭淮、讨蜀护军夏侯霸战于洮西。胡族首领白虎文、治无戴等率部降蜀,姜维将其迁至蜀境,为蜀国的战力增加。
第三次北伐·麴陽之战:
公元249年,曹魏高平陵政变,姜维知道这是出战的大好时机,然而他受制于鸽派的费祎,所率领的兵不过万。但机会不容错过,于是他毅然决然地率军北伐。他先派句安、李歆筑城联合羌胡,然而对手是曹魏名将郭淮,又有陈泰与邓艾相助。郭淮围点打援,邓艾则进围曲城,姜维被迫救援,又为陈泰所阻,句安、李歆无奈降魏。姜维闻讯又令廖化牵制邓艾,自率重兵奔袭洮城,为邓艾所识破,并于当夜抢占洮城,姜维只得撤军。
第四次北伐·洮西之战:
公元250年,魏国的高平陵余波还未消退,姜维准备再搏一次,于是以羌胡为辅,与郭淮战于洮西,双方平手。此战姜维俘获了后来刺杀费祎的郭修。
第五次北伐·南安之战:
公元253年,费祎被郭修所刺(不知是否为姜维所派),姜维无人牵制,此时吴国诸葛恪也率兵二十万伐魏淮南,姜维遂与吴国夹击魏国。故率数万人出石营,经董亭,包围南安。魏雍州刺史陈泰率军解围,进至洛门,姜维因久攻南安不克,军粮已尽,撤围退走。
第六次北伐·襄武之战:
公元254年,姜维主持蜀国内外军事。此年司马师杀李丰、夏侯玄,废张皇后,魏国一时陷于混乱。魏狄道长李简密向蜀汉请降。六月,姜维乘机率军攻魏,李简献城降,姜维占狄道。十月,姜维率军进围襄武(魏陇西郡治,今甘肃陇西南)。魏将徐质反击,蜀前军荡寇将军张嶷战死。姜维率军继至,击败魏军,斩杀徐质。魏军撤退,姜维乘胜进击,破河关、临洮等县,并迁河关、临洮、狄道三县民入川,率军撤回。
第七次北伐·洮西之战&狄道之战
公元255年,姜维听闻曹魏大将军司马师去世,遂督车骑将军夏侯霸、征西大将军张翼等数万人伐魏。魏征西将军陈泰命雍州刺史王经率所部进驻狄道,王经不等陈泰援军,与姜维交战。姜维于洮西大败王经,魏军大败,损兵数万,王经只残部万人还保狄道。姜维乘胜围狄道城。陈泰与邓艾军会合后,分三路进至陇西,避开蜀军,进至狄道东南山上,燃火击鼓与城内联络,守军见援军至,士气大振。姜维即督军沿山进攻,为魏军所击退。姜维无奈,撤军退走钟堤。
第八次北伐·段谷之战:
公元256年,姜维升任大将军,遂与镇西将军胡济约定在上邽会合。七月,姜维率先出兵祁山,闻邓艾有备,乃改从董亭攻南安。邓艾军抢占武城山(据险拒守。姜维见地利已失,强攻难克,乃夜渡渭水东进,沿山进取上邽。两军战于段谷。胡济失期未至。蜀军交战不利,士卒溃散,死伤甚众。
第九次北伐·秦川之战:
公元257年,姜维得知诸葛诞在淮南反叛司马昭,遂率兵数万出骆谷。当时,魏在长城积存大量军粮,且防守薄弱。闻姜维至,众皆惶惧。魏征西将军司马望和安西将军邓艾恐姜维袭夺长城,立即合军据守。姜维军进至芒水,依山为营。司马望、邓艾军近水筑寨。蜀军多次挑战,魏军坚守不出,两军长期对峙。
第十次北伐·侯和之战:
公元262年,蜀汉内部黄皓、诸葛瞻等人上奏刘禅要求罢免姜维的兵权,姜维只得进行北伐以自保,与邓艾战于侯和,为邓艾所破,因黄皓谗言,姜维于沓中屯田避祸。
第十一次:被逼无奈
黄皓、诸葛瞻等反对派纷纷要求罢免姜伯约兵权。
姜伯约被迫北伐以保兵权,败于邓艾,实力大损,蜀军自此转入被动防御态势。
而这一仗的结果,竟然是最终攻灭了蜀汉,从刘备立国以来,42年的基业灰飞烟灭。
这十一次北伐,虽然胜多败少,但实际上是没有取得多大成果的,而且还导致蜀汉的国力耗损过度;当时中散大夫谯周见姜维多次北伐,蜀汉国力已经不如诸葛亮辅政时期,难以支撑北伐的军事需要,蜀汉百姓的生活也不如从前。于是,谯周在朝堂之上建议不宜对魏国用兵,但陈祗对此强烈反对,并与谯周展开了激烈辩论,谯周无奈,回家写下《仇国论》。
所以,有人说,蜀汉是亡在姜维之手,其实也是没错的,曹魏能进入蜀地一支军队,就能进来十支、百支;而蜀汉由于常年北伐,导致军队厌战,人口锐减,更严重的是国力削弱严重,国库几无存粮,可战之兵都被姜维带走了,又如何去抵挡曹魏的来犯?所以刘禅选择了投降。
那姜维北伐中原真的是为了诸葛亮,为了汉室吗?显然不全是,除了继承诸葛亮遗志,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为了自保。
作为诸葛亮一手提把起来的将领,姜维心存感恩,他知道丞相至死都不甘心,如果他不贯彻诸葛亮的北伐战略,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甚至略显忘恩负义。为什么说他也是为自保呢?诸葛亮活着时,尚且可以管得住刘禅,经常劝诫刘禅要“亲贤臣,远小人”,多为蜀汉江山社稷考虑。
等到诸葛亮一死,刘禅就像断了绳的野马,开始放飞自我,并把当年他老爸刘备和丞相的话抛到脑后,以“亲小人,远贤臣”为原则,宠信宦官黄皓。姜维性格耿直,看不惯黄皓这种奸佞小人,极力劝说刘禅把黄皓处死。刘禅压根听不进去,姜维因此得罪了黄皓,两人水火不容。
宁可得罪君子,也不要得罪小人,姜维害怕被黄皓暗算,火速离开成都。姜维心里非常清楚,如果自己不继续领兵作战,存在感和重要性会越来越低,加上黄皓的谗言,性命堪忧,蜀汉也将亡于奸臣之手,所以姜维只能继续北伐,至死方休。
那么对此你有何不同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