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江西探秘之古墓篇:盗墓日记——李洲坳古墓

2022-05-19

消失千年的神秘王国沉睡千年的大型古墓一起盗墓事件背后揭开一断尘封千年的古老文明在今天江西宜春靖安县内曾经生活着一群人,他们是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王国——徐国遗民。从商周到先秦,他们曾经创造过灿烂的古文化。但许多人对此并不了解,因为之后这个神秘国度从历史上消失了。

神秘的徐国,从何而来,古老文明,如何被发现?

起因源于一起盗墓事件。

古墓挖掘现场因盗墓被发现的古代墓葬2006年12月30日,靖安县博物馆工作人员发现李洲坳一座古墓被盗。这座被盗的古墓位于靖安县万黄线公路西侧,距县城8千米的水口乡水口村李洲坳东面缓坡上。被盗事件发生后,当地县博物馆紧急上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几天后(2007年1月6日),江西省考古所、靖安县博物馆立刻开始联合对古墓进行抢救性发掘。3个月之后(2007年4月25日),省文物局专家通过出土文物和墓室结构分析确定,该墓属距今约2500~2600年春秋晚期的东周墓葬。

出土墓葬之多,引起国家文物局高度重视。当年6月,国家文物局针对古墓,提出“边发掘、边保护”的原则,指派国内在漆器保护、丝绸保护、古人类学、林业和水文地质等5个领域的一流专家参与古墓现场发掘工作。

神秘的古墓宝藏这是一座占地面积1100平方米的被盗古墓。外表由封土形成的小山包植被繁茂,高约12米。

神秘的古墓,到底藏有哪些宝物,引来盗墓?

古尸体保存完好这座东周古墓墓穴坑中依次排列有47具棺木。墓中的尸体普遍用丝织品或竹席直接包裹,且有不同的等级,用丝织品的棺木不见竹席,有竹席的则无丝织品。47具棺木中,28具保存相对完好,其中有19具发现人体骨骼或脑髓组织,12具骨骼中发现有绿色的结晶体。棺内死者多为侧身屈肢,少数为仰身直肢。一些头骨还保留着完美的秀发和清晰的发髻,以及捆扎头发的发带。保存之完整,十分罕见。古文物价值连城古墓出土文物650余件,包括竹木器144件,漆器12件,玉器13件,青铜器30件,原始青瓷器7件,金器1件,金属器5件,纺织品300余件,其中多件被列为国宝级文物。另外,主要随葬品组合有小型手工加工工具,如刀、削、凿等,以及木质纺织工具,如绕线框、梭、打纬刀、陶纺轮、漆勺等。在保存较好的棺木中,至少有11具出土了100多粒完整的香瓜籽,籽子出土时还呈白色。还有大量的花椒、果核、苇叶等。

古墓出土的精美金器解密先秦文化解密先秦越国人墓葬中发现的保存最早的人脑髓组织和头骨、头发等,这一发现,开创了中国南方地区先秦人类遗骸研究的先河。负责古墓人类遗骸相关研究的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介绍,22具遗骸中能够检测的个体都是女性,年龄为15~25岁之间。

武汉大学和北京大学对出土的人骨结晶物质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这类绿色结晶物质主要是磷酸铁盐类物质。确定脑髓组织是中国南方酸性土壤先秦墓葬中的首次发现,绿色结晶体是科技考古界极其罕见的发现。

他们是谁呢?他们是先秦的徐国人,是越人一族。2007年7月29日,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成员黄景略、徐苹芳、张忠培、徐光翼,同机抵达李洲坳实地指导。张忠培说:“这次我看到了很多具有越人风格的文物,太震憾了!我就要崩溃了!”专家们指出,这个墓不是孤立存在的,还要对周边开展调查,寻找更高等级的城址、宫殿和墓葬。

古墓中的朱染织锦解密先秦手工艺、织染水平李洲坳特殊的同穴多棺的埋葬方式,是目前中国考古发现年代较早,合葬棺木数量最多的一坑多棺墓。出土物纺织品种类多,尤其是那件锦缎密度每平方厘米高达240×10根的朱砂双色织锦,虽经两千多年的浸泡和泥沙的腐蚀,至今仍纹理分明,色彩鲜艳,反映了当时的缫丝、印染、织造技术均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出土的竹木漆器有竹席、竹扇、竹笥、竹梳、竹刀、竹勺、木梳、木篦、木剑、漆盒等,其中一件竹扇,用精细的竹篾编成人字形花纹,保存十分完好,是目前中国发现的年代最久、保留最完整的扇类实物证据。

在主棺上发现的圆形金箔饰物,直径达30厘米,表面用錾刻技法装饰出三圈龙形纹饰;外围环以双层陶制装饰品,其上刻精美的云雷纹。这一饰物造型独特,工艺考究,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同期最大的金器饰物,为其他墓葬所罕见。

担任织物清理、保护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首都博物馆纺织品保护中心研究员王亚蓉介绍说:“墓葬中出土的纺织品品类多,密度高,纹理分明,色彩鲜艳。在纺织考古上,这次发掘成果应算是空前重大的,中国纺织织造史也要重新改写了。”

先后两次来到靖安李洲坳东周墓葬考察的著名考古学家、中国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说:“无论文献记载还是以前出土的墓葬都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这是我国南方地区青铜文化的又一次重要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