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安岳石窟,一个商业化最差的文明瑰宝

2022-05-19

小编的祖籍安岳,趁着国庆假期,回老家走了走,当与家人一起爬山郊游,登上了县城最高山,伏视着县城,抬头仰望着那成圆弧形的“圆觉洞”山壁,不思想起了什么。

小的时候,听老一辈的老人说“圆觉洞”的由来与此息息相关,这种大自然赋予的巧合与佛教“圆觉”的一词的碰巧相会,让“圆觉洞”所承载的那世对美好的寄托,能够长流人间,其乐融融。

小编这次回故乡被这精美的石刻所折服,完全是凭着一种人类对美的“认知”的自觉,而被其跨越千年时光的魅力所吸引。

今日及其很长一段时间,小编将写一系列关于安岳石刻的文章,愿读者与小编一起去感受这不逊于云冈、龙门、大足的佛教石刻,去寻那不同寻常的佛教魅力,望关注。

它与龙门、大足、云冈石窟齐名,你却不曾听过!

安岳石刻的发现,填补了巴蜀佛教文化的空白,并以其古老且不同于其他石窟的精美丰富的造型,折服了中外专家,在史学界的地位与我们所熟悉的龙门、大足、云冈石窟齐名。

但是,它并没有像龙门、大足、云冈石窟那样被普通民众所熟知、了解,得到民众的关注,理解。网上、线下都很难见关于安岳石刻的讨论与踪迹,仿佛是一方未被开垦的清静之地。

安岳县,位于天府之中心点上,东临大足、南接内江、西毗乐至、北连遂宁,并处成都与重庆的要冲之地,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从北周间得年间,建制立县,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由于位于天府之心加之地形奇特,按古时风水之说,实属风水宝地,被西南佛教信徒们选为修行宝地。

他们借助中国传统的石雕技艺,把佛家教诲、经典典故进行具象话的演绎,由此让更多的信众们在佛的感召下,领悟佛的真谛。

普通民众借其寄托自身在现世的烦劳,对美好未来的期待,使其成为一种精神的寄托。

也正是因为佛教的这种传播与发展,才能让我们在千年以后的今天,感受到中国古代石刻技艺的惊赞,看的见那时期的人们的精神意识世界,与审美倾向。

安岳石刻更是借助其不同当时主流佛教石刻的造型方式,以一种独有的创作意识,为大家展示着古巴蜀人的审美意识,以及雕刻技艺,自成一脉。

根据《安岳县志》的记载,安岳石刻正是成规模的开凿佛像题记出现在唐开元十年的卧佛院为始,发展鼎盛时期是北宋年间,期间连延不断的出现规模不等的佛像群。

它们犹如古兵士一般,整齐划一的在分布安岳的山石之上,数量达数万之多,其中5米以上的巨型佛像更是多达50尊以上。

其中,最为典范,并被人们津津乐道当属悬刻在石崖处的紫竹观音像,工匠以传统浮雕造型、配以特有的镂空雕技的点缀,让整个佛像,崇高庄严而不失亲切,全尊佛像,身子侧坐,隐隐约约,神秘而又富有诗意,雕刻线条柔美而直接,可以说是完美的演绎了我门中国的传统的并神秘的“巴蜀美”。

当我们站在佛前的时候,仿佛灵魂与数千年前的石刻艺术家们进行了一次,精神的交流体验,让我门感受了,那个年代,他门对女性美的探索与体验,最极致审美的一种苛刻的创造,不知不觉的仿佛使人进入忘我的境界。

其区别于中国早期佛像的造型的大同云冈石窟石刻,带着浓厚的印度原佛教的风格风俗。

又与隋唐时期的洛阳龙门石刻,北方风情为主的风格大有不同,与宋代时期定型延绵至今的大足石刻显得差异。

带有浓厚的巴蜀传统的风俗,与中原风情形成一定的差异化。

其出现的鼎盛时期是唐末至宋初,哪段刀锋岁月之中,人们在军阀混战时代的精神依托,并填补了巴蜀佛教文化的空白,对于我们研究巴蜀的社会现象、文化现象有着不可缺失的活化石地位,其也为我们研究佛教中国化、中国石刻工艺发展有着不可多的的珍贵史料。

可见其在石刻艺术中地位,举足轻重,上承龙门、云冈下接大足也不为过。

编辑;袁载誉

号/qq号:3108286070

欢迎加好友一起交流学习指正,一起读史,一起成长。

版权申明:若您觉得我们侵犯您的权利,评论留言即可,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