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和范增都是谋士,两人相比到底谁更厉害呢?张良有何典故?
范增和张良是秦国末年汉朝初年最著名的谋士,两人都拥有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本事。那么两人相比到底谁更厉害呢?张良有何典故呢?
秦朝末年,涌现出了一大批有才之士。在这些人中,最著名的有项羽、刘邦、张良、韩信、范增、萧何。其中张良和范增都是当时最有能力的谋士,那张良和范增谁更厉害呢?
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在七十岁的时候出山相助项羽,项羽称其为“亚父”,可以看出范增在项羽心中的地位还是很高的。范增在七十岁的时候应项梁的邀请出山帮助项梁和项羽兴复楚国,由于范增对楚国也有着很深厚的情怀,所以一大把年纪还为楚军奔波劳累。本来一切都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在范增的帮助下,项羽和项梁的实力越来越大。这时候问题出现了,项梁死了,于是带领楚军讨伐秦国的重任就落在了项羽的身上。
本来在范增的帮助下,项羽君临天下只是迟早的事,可惜项羽总是在关键的时候掉链子,好几次放跑了刘邦为自己埋下了祸根,这让范增十分无奈。甚至最后项羽还中了敌人离间计,对范增产生了猜忌,导致范增不得不辞官归乡并病死在了回家的途中。范增的遭遇让人不由得想起了三国时期蜀汉的军师诸葛亮,诸葛亮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可惜却遇上了刘禅这位扶不起的阿斗。
话说回来张良和范增在谋略上谁更厉害呢?其实张良早就说明了其中的真相,张良曾说过:“范增智谋三倍于我。”张良这话的意思是说范增的智谋是自己的三倍。既然范增比张良厉害,那为何最后得天下的是刘邦而不是项羽呢?这就不得不说项羽和刘邦的差距了。如果论带兵打仗,刘邦不是项羽的对手,但是在用人上面刘邦就甩了项羽几条街,不然萧何,韩信,张良这样的人又怎么会为刘邦所用。
正如刘邦所说的,虽然项羽各方面都比自己优秀,但最后江山还是落到了自己的手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项羽不会用人。
成功登上帝位的刘邦感觉到身边的人很多都是功绩显赫的,对自己的威胁很大。于是就对身边的人展开了杀戮,首当其冲的就是被后世称为兵仙的韩信,虽然历史上的韩信是吕太后杀的,但如果没有刘邦的默许的话,吕雉估计也没那么大的胆子。
相比韩信,张良的结局就要好很多。在助刘邦登上帝位后不久,张良就像刘邦辞官归隐,张良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张良非常了解刘邦的为人,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所以张良就离开了刘邦。不得不说张良确实很聪明,对人性很是了解,懂得如何权衡利弊来保全自己。
张良有何典故呢?
1、运筹帷幄
刘邦称帝后,曾问群臣自己为何得天下。高起、王陵都称赞他是因为大仁大义。刘邦道:“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并认为,自己能任用张良、萧何、韩信三人,因此得天下。
2、退隐黄袍山
相传汉相张良助刘邦平定天下后,即寻其师黄石公居住的通城县张师山。张良在张师山相距约50公里处访得一风景宜人的黄袍山隐居下来,张良并修建了“良山道观”,在道观不远处创办了“伐桂书院”,以授当地孩子文字。
伐桂书院遗址位于湖北省通城县黄袍山大埚山谷中,伐桂书院古石碑仍存。黄袍山后人为了纪念张良,为其修建了圮桥和石墓。
明清朝时期有一帝王访此山,亲书“圮直德眙”,以纪念这位汉朝时期的智相。“圯直德眙”古匾现高挂于通城县黄袍山大埚的黄庭坚故居“鲁直第”的侧堂之上。
3、暗度陈仓
张良送刘邦到褒中。此处群山环抱,沿途都是悬崖峭壁,只有栈道凌空高架,以度行人,别无他途。张良观察地势,建议刘邦待汉军过后,全部烧毁入蜀的栈道,表示无东顾之意,以消除项羽的猜忌,同时也可防备他人的袭击。
这样,就可以乘机养精蓄锐,等待时机,再展宏图了。刘邦入汉中后,励精图治,积极休整。同年八月,刘邦用大将韩信之谋,避开雍王章邯的正面防御,乘机从故道“暗渡陈仓”,从侧面出其不意地打败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一举平定三秦,夺取了关中宝地。
略定三秦,刘邦倚据富饶、形胜的关中地区,便可以与项羽逐鹿天下了。一个“明烧”,一个“暗渡”,张、韩携手,珠联璧合,成为历史上的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
- 上一篇:萧道成身世如何?萧道成的生父生母分别是谁?
- 下一篇:贾家楼(一名:三十六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