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马谡守街亭用计失败是他本人刚愎自用吗
无论是从北伐的目的还是从整肃军纪,马谡都必须要死,诸葛亮杀马谡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杀了马谡能够换取全军继续北伐的脚步,这笔买卖还是很划算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诸葛亮六出祁山问鼎中原绝对不是要一直打到中原,因为曹魏的势力太大了,这点诸葛亮很清楚,他知道蜀国和魏国的差距,光复汉室只是诸葛亮的一个响亮的口号罢了,真正要是出去,连长安城的大门都不一定能见到,但是他还是坚持要北伐了。这首先是因为北伐能够转移国内矛盾,并且借机能够夺了李严魏延的权利,所以诸葛亮是无论如何都不会同意魏延的子午谷的计策,北伐之路是诸葛亮的一步好棋。
司马懿是一个好对付的人么?肯定不是,它是一块难啃的骨头,但是诸葛亮没有派魏延赵云或者是姜维而是选了马谡。
我们都知道马谡是诸葛亮的心腹之一,不管能力怎么样,人家忠心耿耿呀,他拍马谡去就是为了在军队中安插自己的棋子,然后排挤魏延的人。有人说诸葛亮是一个心胸广阔的人,但是看看他怎么对待李严的。再加上马谡表现的并不弱,他的计策平定了南中,反间计对付司马懿,他对马谡能够守住接听还是抱有很大信心的,因此不在乎刘备死前的嘱托。
在街亭失守之后,蒋琬用晋文公的话来回答诸葛亮关于马谡如何处置的问题,其实诸葛亮心里也明白,魏延等人就等着这个机会呢,如果马谡不死,难做的就是诸葛亮。
[page]
马谡失街亭败给了谁
马谡刚愎自用,不听诸葛亮建议,不听王平劝导,仍然驻扎在街亭山上,远离水源。这件事情让侦查的魏军士兵知道之后禀告了魏明帝。
图片来源于网络
魏明帝是曹睿,当他知道马谡守在了街亭山上之后大喜,这是一个好时机,在司马懿的建议之下立刻派骁勇善战的张郃整理兵马前去街亭。
张郃到了之后潜伏下来,然后观察水源的情况,确定马谡舍弃水源上了山之后心中大喜,立刻让士兵用大石头堵了蜀国军队的水源,把粮道毁了,这样一来,马谡无水无粮食,在山上困住了,下令纵火烧山。
蜀军士兵没有水喝,饥渴难耐,于是军心自己就散了,不用别人攻打,自己就败了。趁着山上混乱,张郃集结一群人开始进攻。马谡集结主力人马冲破了围堵,一路奔回大本营,退回军中,街亭失守。
马谡没有听从诸葛亮的军令,违背了靠山靠水扎营的原则,孤军上山,让蜀军失了北伐的最好时机,马谡必须要为这件事情负主要责任。
诸葛亮开总结大会:异常痛心的看着被绑着的马谡:“我选错了你,你真让我失望。”之后为了整肃军纪下令将马谡斩首。
死之前,马谡上书给诸葛亮说:“我知道您待我如父子一样,这次我违背了您的指令,这让军法难容,您处罚我是应该的,我死而无怨,恳请丞相照顾好我家人。”诸葛亮老泪纵横,心如刀绞,在马谡死后将他儿子收为自己的义子。[page]
马谡用计失败
马谡纸上谈兵用的是韩信的计策,但是韩信的背水一战成功了,马谡的守街亭却失败了。身为历史上著名的两个战役,结果却是一胜一败,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局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实两者在战术上都有共同点,都是先断了自己的后路,让自己的军队只能向前和敌人拼命,不是生就是死。置之死地而后生,这就是韩信在解释自己为什么在井径口背水而战时说的话;“人的潜力只无限的,有时候有了退路反而会让人胆怯,一直在想着不胜利没关系,但是把后路切了,就只能拼了!”马谡在守卫街亭的时候也想这么做,但是他没有背靠水,而是靠着山,违背诸葛亮靠水扎营的军令。他想制造军队危机感,想效仿韩信活捉赵王。
但是他没有考虑时代环境,在秦末时期,是最不拿人命当回事的时代,秦始皇焚书坑儒大修长城死伤数十万,项羽埋了二十万秦军,白起将数万战俘沉入江中……在那个年代,投降的军队是没有好下场的,都是死路一条,所以哪怕不是背水一战,要么战死,要么投降之后继续死,所以他们会拼命。
来看看马谡在的三国时期,这是重视人才和军队力量的时代,除了董卓之外,几乎没有出现杀战俘的事情。而且像孟达这样的人可以几次降而复叛,但是仍然在不同的阵营里活得风生水起,所以这一招对于马谡带领的士兵来说,没有威慑力。
- 上一篇:谁在西沙永兴岛上立下'南海屏藩'纪念碑?
- 下一篇:晚宴礼仪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