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战七捷的过程 从七战七捷到鲁南之间所发生的事
中野战军一开始就在淮南地区作战,是什么形势呢?从敌情方面看,在浦口、浦镇有五军;七十四军一个师已驻六合,军部带两个师驻镇江;黄百韬二十五军(这是三战区的主力)一个师已到扬州,军部带两个师正继续北进,整编八十三师即原一百军区已到泰州;合肥到蚌埠一线是广西军的七军;蚌埠到灵璧一线是四十八军。第一线就有六个军,他们还有两个军在沪宁线上作预备队,他们的五军、七十四军都是机械化部队,其他几个军也都装备精良。平均一个军三万人,六个军就有十八万人之多,真可以说是“强敌环伺”。从地形上看,淮南地区狭小,总人口三百多万,真正在我们解放区的才一百几十万,粮食仅够当地军民食用。淮南大部分是丘陵地,交通很不方便。东面是运河、邵伯湖、高邮湖,南面是长江,西面是巢湖,北面是淮河、洪泽湖。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在黄河花园口决堤后,黄河之水改向东南,一泻千里,淹没豫东二十余县,冲进淮河,经黎城镇冲入高邮湖,出口处黄淮之水,汹涌澎湃,轰鸣震天,其势极为壮观,如果刮大风,在黎城镇要摆渡到对岸,因两岸是石坝,就有粉身碎骨的危险。
由于黄水夺淮人运河,下长江,邵伯至江都、扬州、六圩以东地区的几条大河水势也急,河面加宽,很多地方成为泛滥区。华中野战军要从苏中的泰州、泰兴地区取陆路去淮南,不打下扬泰地区各城镇,是很难通过的。绕道高邮、邵伯地区,要乘船,这么大一支船队,敌人不可能不发现。扬州、六合之敌很可能提前拦击,两浦及浦蚌线之敌也必加紧东开,寻我主力交战。所以粟裕认为,如果战争初期,一下子就把自己很有战斗力的主力摆在这样的险境,即使一开始我们采取突然袭击,可能打一些胜仗。但敌人一旦发现,集中飞机轰炸,江河舰艇封锁,地面坦克、大炮,诸敌四面围攻,我们又无力决战,后果就很难说了。
在苏中根据地打仗,我们有很多优势,政权在我们手里,有九百万人民支持,而敌人耳聋眼瞎。我们要吃粮,到处是小河沟,一个小船撑过来,几十担,有十几条几十条小船,粮食的供应就笃定没问题。而在淮南,要准备我们六、七万人(当时我们要去的部队有三万多,当地又有五旅、六旅、独立旅,再加上民工和当地党政机关)吃三个月的粮食,要多少呀!都得从苏中运来。运得来又往哪里放,这些都是问题。有了伤员,在淮南一个伤员至少得三个人护送,两个人抬,一个人替换,而在苏中一条船可以睡上十几个,一篙子就撑走了。特别是苏中有经过长期战争考验的人民。我们的部队从解放区前沿打起,逐步转向纵深,经过一个个的歼灭战,指挥艺术提高了,装备改善了,战斗力增强了,兵力越打越多,也越集中了,越来越可打更大规模的歼灭战。而敌人占领的城镇越多,留的人就越多,维护交通线的人也越多,能和我们交战的机动部队就越少,被我们消灭的机会也就越来越多。
粟裕同志的这些想法,他不好直截了当地向中央说,只能说在苏中打仗有什么什么优点,要求第一阶段先让我在苏中打两仗看看,等刘邓和陈宋(宋时轮)两支野战军过了黄河,准备渡淮作战时,我们再打出去,南北配合。陈老总在日本投降后奉命到了山东,主持山东和华中的全部军事领导工作,对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决定,是坚决拥护和贯彻执行的。他在参加七大时,曾对井冈山那一段历史多次作过检讨,总结了经验教训了。他对粟裕的一些建议,一直是持批评态度的。即使在苏中战役进行过程中,他在致华中分局和中央的电报中,也多次批评粟在苏中恋战,迟迟不去淮南是不对的。
战七捷以后,总结了经验,接着打了宿北战役、鲁南战役,特别是宿北战役,是山东野战军的部队,加上我们华中野战军的一个九纵队,另外从山东下来一个叶飞纵队(一纵队),粟司令没带什么人去,就利用山东野战军的指挥机关,把这个仗打好了。就这样,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一仗一仗,越打越大越好,一直到孟良崮战役。这时候毛主席下决心了,莱芜战役打完以后,他说现在不要考虑什么外线作战的问题,要以歼敌为原则,哪里能消灭敌人就在哪里打,毛主席开始离开原来的外线作战的方针了。到了孟良崮战役以后,毛主席一边来电祝贺,同时指出,这个打法最好,你们山东,就是在原地尽量消灭敌人。还指出,其他各个战区、战线的作战,包括蒋管区里边的那个反战民主运动,都是为配合你们山东粉碎敌人的进攻,你们准备在山东内线再打半年,你们啦,在山东,把敌人主力消灭得差不多了,就是全局胜利之时到了。这时他不讲外线作战了,这样我们就集中力量考虑怎样在山东打胜仗,山东在我们手里有五十多个县哩!还可以打些胜仗。但到了六月底,毛主席来了个电报,说刘邓要南下了,叫我们兵分三路,以二至三个纵队到鲁西,两个纵队出鲁南。这样,陈粟就带四个纵队,即二纵、六纵、七纵、九纵在正面拖住敌人,陈士榘、唐亮带三、八、十纵出鲁南,叶陶指挥一、四纵队下鲁南,至此,华野就转向外线作战了。
从苏中战役一直打到孟良崮战役,三个月以至半年的一步步总结,才逐步总结出一条如何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作战方针。“战略防御、内线歼敌”的战略方针,是在战争实践中,不断总结前方作战经验的基础上慢慢概括、上升而形成的。
严振衡说粟裕的第一大功劳,是坚持了内线歼敌,避免了党中央毛主席在战争初期在战略上可能出现的重大失误。
7月4日毛泽东在他“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转至外线”的电文中指出:“我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转至外线,在政治上更为有利”(参见《毛泽东军事文选》电子版第三卷157页)。对我军初战的战略方向进行了修改,也使“外线出击淮南”和“留苏中打几仗”的争论告一段落,这应该算作关于苏中战役争论的第1个段落。将外线出击改为内线作战,或讲推迟外线出击的时间,这一改动,姚旭认为不是取消外线出击,“而是从这时起,计划的实施每推迟一次,内线歼敌的时间就延长一次。就是这样走下去,很象‘摸着石头过河’,直到1947年3月6日,中央取消了这个计划,内线歼敌的方针就坚定不移地确定下来,直到战略进攻阶段开始”。文中所说的“1947年3月6日”是指莱芜战役之后,毛泽东说,现在不要考虑外线作战问题,要以歼敌为原则,哪里能消灭敌人就在哪里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