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 那些盛行于明朝时期的刀类
绣春刀是明朝特务机关锦衣卫的标准佩刀。 绣春刀外形综合了唐刀和少林梅花刀、单刀的特点,主要是轻巧,同时狭长略弯,便于携带和中距离攻击。明代的锦衣卫有两个特征:手持绣春刀,身穿飞鱼服。
根据《大明会典》之类的典籍和一些明清笔记,绣春刀也有可能只是一种礼器,给近臣在礼仪、出行、祭祀等特殊场合使用,“本朝文武大臣扈从车驾,则赐绣春刀、椰瓢、茄带”“锦衣卫官登大堂者,拜命日,即赐绣春刀、鸾带大红蟒衣飞鱼服,以便护大驾行大祀诸礼。”
所谓“绣春刀”如今并没有确凿的实物传世,但许多研究者曾根据明代绘画,对其进行考证。大多数看法认为绣春刀的样式和明代常见的腰刀差不多,只是刀身较一般腰刀短小,而且全身有弧度,便于拔出和收刀。绣春刀最大的特点在于刀鞘上面有鞘裙,裙底织有排穗。
雁翎刀是明代最常见的型制,下面是三张雁翎刀的实物图,第一张为明末至清初的雁翎刀样式,刀姿舒展,刀身血槽整齐有力,刃口锋利,造型优美,实战与礼仪兼备,下面两张是龙泉某厂仿制清代腰刀,造型与明末清初雁翎刀几乎无有差距。
雁翎刀这种刀型始于南宋时代,宋金对峙时期,最初的雁翎刀雏形是宋代腰刀与金代弯刀结合的一种产物,当时金代出土的铁刀刀身较直、近刀头处刀身开始变弧,刀尖上翘,开始适合劈砍刺击。
但是到了元代与明代前期,雁翎刀并不作为大规模制式武器出现和装配士兵,当时士兵普遍为延续自宋代的重甲步兵和元代以来的草原骑兵,雁翎刀在对付重甲步兵性能不如宋代直刀和进口自日本的倭刀,马战对付骑兵效果又不如元代弯刀。
明代中期以后,火枪逐步流行(后面还会说到片中出现的火枪),士兵甲胄逐渐变得轻薄,兼备了劈砍、刺击、挑杀的雁翎刀开始盛行。这种刀型结合了直刀和弯刀的优点,一般为单手持握、单刀重量不会超过 1.5 公斤,操作灵活、实战性能较强,刀背较厚、刀身后部平直、便于用力劈砍,刀身前端开始产生弧度,刺、割、挑的功能变强,也比较适合骑兵马战,刀背近刀尖处开反刃,可以刺穿明中期以后流行的锁子甲和其他金属盔甲。
明代御林军刀,第一把为明代御林军刀实物,第一把更偏向于现在的苗刀,下面的为现代仿制:
明代初期,时值洪武、永樂朝,日本刀开始通过朝贡和走私贸易等方式大量流入中国。加上,后來倭寇的骚扰,其所持的倭刀佔有优势;
因此,明朝政府开始仿製倭刀,装备在部队之中。但倭刀不适用于骑兵作战,也不利于与藤牌配合,所以,戚继光自创出新形制的腰刀,将倭刀的锻造刀身和腰刀的短刀柄结合起來,此即「戚家刀」。「戚家刀」长度多在 70 到 80 公分,刀身无反刃和血槽,刀柄平直,刀尖属倭刀式,能够劈砍金属铠甲。
→ 欢迎对刀剑等冷兵器感兴趣的朋友加龙泉师傅私人:longquandk
→欢迎想要了解更多冷兵器知识的朋友,关注冷兵器第一自媒体号:中华冷兵器
- 上一篇:吃西餐用餐前和用餐时的礼仪
- 下一篇:杨玉环之兄杨国忠在马嵬驿被乱箭射死内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