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三国悍将,深受器重,防了对手防队友,一国狂喜两国愁
于禁很早便投靠了曹操。当初曹操在东郡地区招兵买马,准备大展宏图之际,于禁主动带着数百人前来投奔。于禁是泰山郡巨平人。曹操见他弓马娴熟,武艺出众,任命他为点军司马。从此,他成了曹军中的一员战将。
于禁参与的大小战斗不下百次。几乎曹操集团发展、壮大时期的所有战争他都亲身经历。曹操为报杀父之仇出兵徐州,于禁是先锋之一。吕布偷袭兖州,曹操被迫回援,在濮阳与吕布激战,于禁又与吕布较量了多次。曹操出征淯水征讨张绣,于禁又随同参战。无论是官渡、赤壁还是潼关之战,于禁都冲在战场的第一线。可谓南征北战,浴血沙场。
作为一员战将,于禁的特点有哪些呢?《三国演义》中介绍得还真不少,这里随便举几个例子便知分晓。
首先是善于动脑子,不是一介鲁莽武夫。在第三十九回中,夏侯惇奉命进犯新野,于禁担任夏侯惇的副将。在诸葛亮的谋划下,刘备大军且战且退,企图将夏侯惇诱入埋伏圈。夏侯惇有勇无谋,率军猛追。此时,于禁正率部殿后,发现情况不对,立即来见夏侯惇,指出“南道路狭,山川相逼,树木丛杂,可防火攻”,提醒夏侯惇。结果,曹军果然中了诸葛亮的火攻之策,兵败博望坡。
于禁的第二个特点是执行力强。曹操亲自率领五千之众深入敌阵火烧乌巢,于禁担任后军负责全军的掩护任务,坚决执行曹操的战术意图,奋力拼杀,击溃了守军的反扑。曹操远征辽东,在白狼山与蹋顿的数万骑兵遭遇。于禁奉命与张辽、许褚、徐晃等四将出击,打败敌军,取得了胜利,为辽东之战的胜利结束立下大功。曹操进攻荆州,刘表之子刘琮献城投降,被曹操封为青州刺史。为消除后患,曹操命令于禁在刘琮赴任途中追杀。于禁二话不说便将刘琮等一干人等全部杀死,完全了曹操交代的任务。
于禁的第三个特点是治军严谨,这在曹军将领中是非常少见的。第十六回中,曹操被张绣偷袭,损失惨重,夏侯惇所率青州兵又趁机在民间抢掠。于禁率本部剿杀青州兵,安抚百姓。青州兵恶人先告状,在曹操面前诬告于禁造反。曹操不明真相,率部前来镇压。于禁见曹操前来,没有匆匆忙忙出营向曹操解释,而是命令所部“射住阵角,凿堑安营”。于禁手下不解其意,问道:“青州军言将军造反,今丞相已到,何不分辩,乃先立营寨耶?”于禁回答:“今贼追兵在后,不时即至。若不先准备,何以拒敌?分辩小事,退敌大事。”在于禁看来,向曹操进行解释并非当务之急,目前最关键是立即做好迎敌部署,防范张绣的进攻。没过多久,张绣两路大军杀至。早有准备的于禁挥军迎敌,追杀百余人,将张绣杀得大败。直到战事结束,于禁才前来面见曹操。曹操非常感慨,大赞于禁,可见于禁治军很有一套。
于禁的诸多特点使得曹操对其欣赏不已,大小战事都让于禁参与,放心大胆地让于禁发挥才能。于禁的职务也一路蹿升,由点军司马、平虏校尉变成了水军都督,成了曹操的心腹大将。关羽攻占襄阳,曹军重镇樊城陷入重围,曹操当即指派于禁前去救援,可见对于禁的器重。但令曹操万万没有料到的是,这场战役的结果却让曹操对于禁的看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
曹操加封于禁为征南将军,率领七军前往樊城。大将庞德主动请缨担任大军先锋,获得了曹操的同意,但却引起了于禁部下的怀疑。临行前,将领董衡提醒于禁,庞德原系马超手下副将,不得已才投降曹操。如今马超在刘备手下身居五虎上将,其兄庞柔也在益州为官。在这种情况下让庞德担任先锋非常不妥,建议于禁去找曹操另换将领为先锋。于禁听后大惊,立即去找曹操。曹操也觉得不妥,连夜找来庞德问话。庞德在曹操面前做出保证,打消了曹操的顾虑。因此,庞德便以征西都先锋的职务与于禁出征樊城。
两军阵前,庞德抬着棺材出阵,大战关平,三十多个回合不分胜负。关羽大怒,亲自出战,二人激战一百多个回合难分伯仲。曹军唯恐庞德有失,关平也担心父亲年迈,纷纷鸣金收兵。庞德回到军营后,于禁表示:“闻将军战关公,百合之上,未得便宜,何不且退军避之?”庞德回答:“魏王命将军为大将,何太弱也?吾来日与关某共决一死,誓不退避!”将帅意见出现了分歧。于禁“不敢阻而回”,任由庞德在第二天再度出阵迎战关羽。
前文曾经提过,于禁治军有方。当年曹操怀疑于禁造反时,于禁尚能不闻不问,先退敌军再行解释,可见是个很有主见和能力的人。面对主公曹操尚且不惧,怎么在庞德这个部将面前反而会畏首畏尾呢?不妨接着往下看。
次日,庞德又与关羽激战了五十多个回合。庞德故意使个破绽,拖刀便走。关羽紧追不舍,正中庞德圈套。庞德张弓搭箭,射中关羽左臂。关平见势不妙,立即救父回营。正当庞德准备乘胜追击时,“忽听得本营锣声大震。德恐后军有失,急勒马回”,错失了扩大战果的最佳时机。庞德回到军营后询问为何鸣金收兵,于禁回答:“魏王有戒:关公智勇双全。他虽中箭,只恐有诈,故鸣金收军。”庞德非常懊恼,表示如果不收兵,自己必定大获全胜。于禁又以“紧行无好步,当缓图之”作答。
面对大好形势,于禁为何要收兵呢?原来“于禁见庞德射中关公,恐他成了大功,灭己威风,故鸣金收军”。这也就解释了之前于禁会放弃自己治军严谨的作风,听任庞德出战的原因:这两次都是出自妒忌。第一次是由于胜负未分,故意让庞德再度出战,看看庞德究竟有没有实力击败关羽。第二次的交锋证明了庞德的确有这个能力击败关羽,出于妒忌,于禁担心庞德抢了自己的功劳,所以不顾大局强行阻拦。身为大军统帅,竟然如此以私废公,难怪战局因此会转入相持阶段。
关羽受伤之后,庞德一连十余日出阵挑战,关羽大军据守不出。见此情形,庞德向于禁建议:“眼见关公箭疮举发,不能动止;不若乘此机会,统七军一拥杀入寨中,可救樊城之围。”于禁以曹操的命令相推,不肯动兵。随后,于禁命七军在距离樊城城北十里依山下寨。自己亲率大军截断大路,却让庞德屯兵于山谷后,使得庞德从先锋变成了后军,无法进兵与关羽对阵。如此一来,于禁就再也不用担心庞德与自己争功了。虽然于禁杜绝了庞德与自己争功的可能,但却给了关羽一个绝佳机会。
两军前线秋雨连绵,于禁的七军驻地地势低洼。关羽灵机一动,引入襄江之水“水淹七军”,大败曹军,庞德被俘,慷慨赴死。于禁拜伏于地,乞哀请命。一代名将从此折戟沉沙,沦为世人的笑柄。曹操听到于禁投降的消息后,非常感慨,后悔自己用错了于禁。后来于禁被孙权释放回到曹魏,又遭到曹丕的羞辱。于禁又羞又恼,气愤成病,不久而死。
于禁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不是他没有能力,而是因为他被妒忌蒙蔽了双眼。因为妒忌,他强行鸣金收兵,错失了消灭关羽的最佳时机。因为妒忌,但置大军安危于不顾,将骁勇善战的庞德部署在后军,自己率主力驻扎在低洼之地,最终被关羽“水淹七军”,全军覆没。更为可耻的是,兵败被俘之后,于禁为了保命,屈膝投降,晚节不保。他被曹丕羞辱而死实在是罪有应得,不值得宽恕。
俗话说:“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于禁的故事充分印证了这一点。尽管于禁能力不俗,但他的“妒”是他失败的最根本原因。其结果自然是蜀汉欢喜魏吴愁了。
- 上一篇:宴请礼仪-日常交际礼仪
- 下一篇:明武宗处死贪官理由:肥差捞不到钱 留之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