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岛国,为什么能制造出如此锋利的日本刀!
图:日本刀已是好莱坞招牌冷兵器
元军两次征日战役中,幸存回来的士兵都对锋利的日本刀印象深刻,称自己的刀枪很容易被砍断。戚继光也无奈地承认:“长刀,此自倭犯中国始有之。彼以此跳舞光闪而前,我兵已夺气矣……遭之者身多两断”。小小岛国,如何能制造出这么锋利的宝刀?
到了今天,我们终于能解释古代人的疑问了。
从理论上说,刀具要想锋利,就得硬,越硬越锋利,但过硬就容易折断,所以古代的刀剑制造者,往往穷尽一生研制,怎样使刀刃又锋利又不至于折断。日本刀在学术上叫做平面碎段复体暗光花纹刃,是用低温高炭钢,反复锻打淬火冶炼研磨而成,简而言之,经过刀匠一系列繁琐细致的加炭锤打、淬火、研磨,可以确保刀刃的硬度和韧性。当然,使用起来也需要很细致的保养工作。
除了工艺上的千锤百炼,日本刀独特的弧月形设计,也是它超强切割能力的奥秘所在。首先,日本刀本身的弧度符合工程设计原理和物理学原理,双手握刀更能在各种不同的角度下,随心所欲地展现出最大的切砍范围;其次,日本刀的刀刃有锐利的斜面,结合厚厚的刀身,就像一个楔形,最适合切割。对于血肉之躯来说,这样挥舞如飞的利器绝对能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美国国家地理纪录片《武士刀传奇》里演示了用各种世界名刀砍假人的效果,唯独日本刀将假人斜劈成两半,比起同为世界名刀的大马士革刀,切割的效果更胜一筹。
日本是个低资源国,除去少量铁砂之外,当时根本采掘不到易生高温的燃料矿源,自然环境的恶劣逼使工匠们别出心裁,经过几百年的去芜存菁,终于研制出世界上最锋利的冷艳刃,确实令人佩服。
日本刀在江户时期传到欧洲时,立刻被欧洲人所叹服,和浮世绘一起被誉为东方两大奇迹,但是,工业技术水平远在日本之上的欧洲,却死活复原不出日本刀的工艺!直到今天,日本刀的工艺虽然不是秘密了,但研磨出一把精良的日本刀仍非易事。据美国国家地理纪录片《武士刀传奇》介绍,按古法锻造,十五个人耗费半年才能打造一把武士刀。
日本刀的雏形是源自唐朝的唐刀,遗憾的是,我们自己反而遗失了祖宗的工艺。
1、日本刀有多可怕
锋利,是日本刀最可怕的地方之一。
中国古代对刀剑的最高评价是十三个字:“吹毛立断,削铁如泥,杀人不见血。”《水浒》中有杨志卖刀一章,在泼皮牛二的纠缠下,杨志不厌其烦的演示了吹毛立断和削铁如泥的功能,只不过杨志剁的是比铁软很多的铜钱,你如果有兴趣,回家找把工艺好、分量重的菜刀,也能剁断铜钱。
“削铁如泥”当然是艺术上的夸张之说,事实上,现代最锋利的刀具,应该算医院里掺有金刚石粉的眼科手术刀,却也无法达到削铁如泥。
说起刀枪的锋利,古代日本有很多文学色彩很浓的传说。比如将一把宝刀插入溪流中,刀刃冲着上游,随波飘来的落叶碰到刀刃会自动分成两断。比如战国名将本多忠胜有把名枪“蜻蜓切”,更是锋利到极致:一只蜻蜓如果不小心停到枪尖,会因为自身分量的压迫而被切为两截。甚至,日本传说中还有把杀人不见血的名刀,叫“村雨”,斩杀人后,从刀锋会有露水自动流出清洗血迹。
从日本古装剧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浪人持着新铸的刀躲在树后,等待过路的商人、游方僧侣、乞丐路过,用以斩杀试刀。如果满意,还可以当场命名此刀。比如斩杀了一个米贩,就叫“米贩刀”。
不过更多的有钱人是选择花钱买来死刑犯的尸体,底下垫上稻草,聘请专门的试刀师傅,选择吉日试刀。如果一刀斩断尸体,就可以在刀柄处得意的铸刻上“一胴切”的字样,推而广之,可以“二胴切”、“三胴切”等等,据说日本名刀“童子切”(日本平安时期源赖光的爱刀,因传说其斩杀了妖怪”“吞酒童子”“而命名。此刀为著名的刀匠大江安纲制作,日本国宝),曾一刀斩断了六具尸体,而且刀刃都透过稻草碰到地面了。
图:日本国宝童子切安纲
2、 刀其实不可怕,可怕的是使刀的人
除了锋利,倭寇双手握刀的凌厉刀法,是另一个可怕之处。
和戚继光同时代的武将何良臣就不胜感慨:“日本刀不过三两下,往往人不能御。”晚明武术家屈大均在他的《广东新语?语器》中的一段描述最为精到:“其人率横行疾斗,飘忽如风;常以单刀陷阵,五兵莫御。其用刀也,长以度形,短以趋越,蹲以为步,退以为伐。臂在承腕,挑以藏撇。豕突蟹奔,万人辟易,真岛中之绝技也。”我们常说的日本刀,日本人称为剑,在日本剑道中,剑法一共有九招:唐竹、袈裟斩、逆袈裟、左雉、右雉、左切上、右切上、逆风、刺突。这些词汇看似陌生,其实不外乎这几下:当头直劈、斜劈、横扫、下撩、前刺等,但它的威力为什么大?
从技术上说,第一,日本刀本身的弧度符合工程设计原理和物理学原理,双手握刀更能在各种不同的角度下,随心所欲地展现出最大的切砍范围;第二,日本刀的刀刃有锐利的斜面,结合厚厚的刀身,就像一个楔形,最适合切割。对于血肉之躯来说,这样挥舞如飞的利器绝对能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中国古代没有双手握刀法,明代官军的刀都是短刀,就算长枪也是木头把,很容易被一砍两段。《倭变事略》中记载:“一贼出哨亭外,我兵攒枪刺之,贼斫一刀,十数枪齐折,兵皆徒手而奔一处。”
其实,日本刀再锋利,刀法再神奇,都是表面。明代的官军不是输给日本刀,而是输给倭寇“每战,辄赤体单列,提刀突前”的剽悍勇武。
对于日本人的骁勇和天朝人的软弱,明朝士大夫无不感慨万千:“倭性好杀,无一家一人不蓄刀者,童而习之,壮而精之。而我堂堂天朝,一统之盛,礼陶乐化,偃武已久,民不知兵欤,遇小丑遂若强敌。”
郑若曾曾经不无讽刺的比较过官军和倭寇的差距:“短兵相接乃倭奴所长,非中国之民所易敌也。我兵鸟铳手虽多,不能取胜,何耶?倭人忘命,我兵望之辄惧而走,或铅子堕地或药线无法,手掉目眩,仰天空向。”
这席话说得很透彻了,一方是“倭人忘命”,一方是“我兵望之辄惧而走”,胜负可想而知。
削铁如泥的宝刀技术缺失了,慷慨果锐的勇武精神也缺失了。
→ 欢迎喜欢,对刀剑兵器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加师傅号: longquanzsf
→欢迎想要了解更多冷兵器知识的朋友,关注冷兵器自媒体:zglengbingqi
- 上一篇:斯里兰卡国家的风俗礼仪
- 下一篇:一生不敌孔明:司马懿屡败屡战的背后惊人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