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南京王朝短命风水上有两种说法,明朝迁都北京是天意?

2022-05-19

原题:南京王朝短命的说法

本文作者 倪方六

1368年正月,朱元璋如愿在南京当上了皇帝,建元洪武,改应天。

但南京的风水能否撑得起大明万年基业,朱元璋还是存有疑惑。之前在此定都的都是短命王朝,所以到底定都在哪,一直举棋不定。《明太祖实录》(卷45)记载,在南京称帝后的第二年,即洪武二年九月十二(公元1369年10月20日),朱元璋把定都的事情交付朝臣讨论——

“初,上召诸老臣问以建都之地,或言关开中险固金城天府之国,或言洛阳天地之中,四方朝贡道里适均,汴梁亦宋之旧京,又或言北平元之宫室完备,就之可省民力者。上曰:所言皆善,惟时有不同耳。

图:南京明故宫遗址

长安、洛阳、汴京实周秦汉魏唐宋所建国,但平定之初,民未苏息。朕若建都于彼,供给力役悉资江南,重劳其民;若就北平,要之宫室,不能无更作,亦未易也。今建业长江天堑,龙盘虎踞,江南形胜之地,真足以立国。”

这里的记载虽然说朱元璋对南京的风水满意,“足以立国”,实际上心里还是想异地建都,在其老家凤阳、关中等地建都无法实现的时候,朱元璋心仪的地方还是元朝都城大都(北京)。

让朱元璋对迁都一事直存于心间的原因,还有南京宫城的风水原因。当时,身边极擅堪舆的军师刘基,将皇宫卜选在偏离南京传统市中心的城东北角,位于当时的蒋山西南,远离六朝的皇宫旧址,以与南朝短命气象相绝。这块新址原是燕雀湖,明朝的宫殿都是填湖后造起来的,由于沉降问题,后面形成宫城地势前高后低的地理特征,迷信的朱元璋觉得不吉利,这不是明朝的“大厦将倾”?

宫殿所在地都是填湖建造成的,地基出问题是迟早的事情。当时为了处理宫城地基,工匠想了很多办法。现代考古发掘发现,当时在湖底打了很多木桩,在处理地基上确实花了很多工夫,但时间一长,上面的建筑物多少都会发生移位,甚至有倾斜的现象,这是不可避免的——这成了朱元璋的心病,迁都的想法再次萌生。

据清代学术第一人顾炎武的考证(见《天下郡国利病书》卷13),朱元璋曾说过这样的话,“朕经营天下数十年,事事按古有绪,唯宫城前昂后洼,形势不称。本欲迁都,今朕老矣,精力已倦,又天下新定,不欲劳民,且废兴有数,只得听天。唯愿鉴朕此心,福其子孙。”最后朱元璋还是听天由命,未能迁往北京。后来,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从某种意义上讲,也算是帮其老子朱元璋圆了心愿,坊间传说这是一份天意。

图:北京故宫

明灭亡后,清朝在南京设江宁府,“江宁”,成了南京的又一称呼,但这一称号在清末又有了新的说法——天京。

1853年3月,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军攻陷南京,他看好南京的龙脉,执意定都于此,改名“天京”,建立“太平天国”。建国初期,中国整个社会格局并未稳定,清军仍有绝对的优势,有人建议继续北伐,打下北京,再定都。但洪秀全认为,南京地连三楚,势控两江,群山屏围,长江襟带,龙蟠虎踞,足可建国立业。如果当时洪秀全像朱元璋那样“缓称王”,继续北伐,推翻清王朝是很有可能的,可惜历史就是这样,不容如果。

南京的“天子气”在20世纪初再起显露了出来。1911年“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宣告成立,孙中山从上海坐火车到南京就职。但孙中山在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的条件下,同意把政权让给袁世凯。

但袁却不愿到南京当总统,为什么?恐怕并不仅仅因为风水上的原因,主要考虑南方是革命党人的天下,袁到那里便没了袁氏大业根基,日后根本没有可能称帝。最后还是以大局为重,南方势力作了妥协,同意袁在北京坐朝。同年的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职。一直到1927年,中华民国政府才再度决定建都于南京。

图:民国银元,上铸大总统袁世凯头像,民间俗称“袁大头”,

但南方革命党人看中的南京这块风水宝地,后来并未能让国民党坐稳江山,1949年后民国政府被赶出大陆,迁往台湾,造成了中国至今分裂的客观事实。这里有一个坊间传说,民国早期有会看天象的风水先生曾称,东方日出之地有黑龙西来,预示民国天下坐不稳坐不长。这说法又是迷信,实是国民党太腐败,所作所为不得人心才失去天下的。但联系接下来发生的东灜——日本侵华行为,倒也是某种“天意”巧合。

这么算起来,历史上,至少有10个朝代在南京定都建国,故南京官方现在对外宣传时不再是传统的“六朝故都”说法,而多称“十朝都会”,此说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从定都南京的王朝发展情况来看,南京的王朝虽然多,却都是短命的。为什么?有古代风水师认为,一是大水龙(长江)水泄太急,二要都怪秦始皇当初“方山一凿”,把南京的“王气”泄掉了。真是这样?

实际上,这两种观点都值得讨论,在今天看来都是迷信。长江在南京这边深情结穴,把南京温柔地揽入怀中,流水舒缓,关爱有加。从传统风水术上讲,是块上品宝地,不存在水泄太急的说法。而秦始皇凿方山,里面的内容多了,这里多说几句。

图:南京南郊方山远眺,山顶平方如印,故意又称“天印山”

南京,除了上面提到的金陵、秣陵、石头城、建业、建康、江宁、应天、天京称呼,还有冶城、越城、白下、上元、升州、集庆等别称。南京的城、郊都是丘陵地貌,海拔200—400米之间。

南京是古今军事家必争要地,挟长江之险和群山之固,四周全是山,从西南往东北,江边有石头山、马鞍山、四望山、卢龙山、幕府山;东北有钟山,城内北边有富贵山、覆舟山、鸡笼山;长命洲、张公洲、白鹭洲等沙洲也形成了夹江。这些天然屏障拱卫着南京。整个城池,北高南低,确实易守难攻。

但要进一步深究南京的风水,就要说到中国古代堪舆家眼里公认的“三条大龙”。什么是“龙”?这是古代风水先生故弄玄虚的说法,所谓“龙”,就是山啊,“龙势”就是山形和地理地貌啊。不过,把山看成“龙”也比较形象,从高空中看,绵延的山脉确实就是一条龙。

图:中国古代堪舆古籍中列示的“三条大龙”总图

我查了一下有关堪舆方面的书籍,大致是这样划分的:黄河以北的山脉属“北龙”;黄河以南、汉水以北的山脉属“中龙”;长江两边诸山是“南龙”。各条大龙中有余脉、支肪,形成“小龙”。

“北龙”中最大的一条是太行,最长的一支为燕山,龙尾在平乐;“中龙”分三支——

一支至西安,而尽关中,再一支生下幽谷,至嵩山,又一支到扬州结束;“南龙”中的祖龙是岷山,分左右两条脉,其中右脉生出四条“小龙”,龙脉最旺;

一支为衡山,尽于湖南洞庭九江之西,再一超过桂岭,包湘沅,尽于江西的庐山;第三支自南而东,包彭蠡之原,经安徽黄山,尽于江苏南京;

又于天目山分一支,尽于浙江。江西之山皆自五岭赣上来,自南而北。闽广之山自北而南,一支包浙江之原,北龙头在绍兴,龙尾在福建、广东境内。

从古代堪舆术上来看,中国古代的三大都城北京、西安、南京,分列于北、中、南“三条大龙”结穴点上。

图:南京风水形势图,“大水龙”长江在此深情结穴,把南京城温柔揽入怀中。

既然“南龙”中的一条到南京收势,那风水上的所谓真龙结穴之处在哪?包括给朱元璋皇宫选址的刘基在内的古代堪舆家们认为,南京的真龙结穴处是城东主峰紫金山(钟山)。朱元璋的孝陵、孙文的中山陵均建于风水最旺的紫金山南坡。可见,当初刘基将明皇宫选址近紫金山,用意相当明显。

具体分析到南京这条“龙”,古代的堪舆考察更细。《堪舆杂著》是北宋人李思聪撰著的一部地理书,对包括南京、洛阳在内多个城市的风水作过研究。李思聪认为,南京的龙首在城西南几十里之外的牛首山:

“自瓦屋山起东庐山,至溧水蒲里生横山、云台山、吉山、祖堂山而起牛首双峰特峙,成天财土星,生分一枝生吴山,至西善桥止,复于肘后逆上,生大山小山,右分一枝生翠屏山,从烂石冈落,变作冈龙,至麻田止。中抽将军山,过黄泥冈,起祝禧寺,至安德门,生雨花台前,至架冈门上方门而止。虽为钟山,应龙打水,归聚明堂。”

图:南京牛首山塔

这里还有一个传说,朱元璋在南京定都后,发现南京周边诸山头向城内,呈朝拱状。只有牛首山和太平门外的花山背对皇宫,无拱卫之意。朱元璋一气之下,允许居民肆意采樵花山,砍伐山林。又命人带着刑具去“处罚”牛首山,将牛首山痛打百鞭,又在“牛鼻子”处凿孔,锁以铁索,把“牛头”牵过来。

虽然“牛头”被硬牵过来,但到了后来夺了侄儿朱允炆皇位,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当了几年皇帝后,还是觉得北京的风水好。加上当时最大的威胁是北方的少数民族,朱棣最终选择迁都,而把南京作为“陪都”,还是合理的,实际朱棣实行的是两京制。

这篇就说到此。下面的将继续聊讲中国三大都城的风水和帝王定都喜好。

说明:梧桐树下戏凤凰 是著名历史学者倪方六的私家史,内容以历史、考古、盗墓、风水、收藏为主,提倡无负担阅读。文章除注明外,均为倪方六原创,有版权,使用请联系作者!作者:nifangl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