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北大为啥那么牛?——北大教授两个月工资便可北京买房
众所周知北京大学是我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其前身是1898年清政府创办的“京师大学堂”,更早的话也可以追溯到洋务运动期间所创办的京师同文馆。但在北大建立的初期乃是官僚、纨绔子弟的集中地,大家来这就是混个文凭将来好升官发财。直到1916年蔡元培以国民政府教育部长的身份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后,北京大学瞬间逆袭为中国乃至世界性的名校。这究竟是何原因呢?笔者总结了以下四点:
一 考生选拔
那个时候北大都是自己独立出试卷进行考试,按照现在话说是自主招生,每年报考的人数非常多,平均每年大概的录取比例是90比1左右,录取结果只看成绩,管你是不是北京户口。考虑到当时全国受教育的人数不多,大学数量极少,这样的比例已经是非常恐怖了,难度不亚于现在的山东学生考取北大的难度。当然当时的北大也会破格录用人才,比如在1917年一个叫罗家伦的考生作文满分,但是数学0分,最终还是被录取了,11年后他就成为了清华大学校长。
当时考试科目主要有:国文、英文、历史、化学、理科这五门,有些时候情况比较特殊,会少其中几门。不过难度系数还是蛮大的,比如在1923年的理科试卷中,所有的理科题目都是由英文来命题,就是放在现在估计也会吓到不少人。不过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录取到优秀的人才。
二教育理念
当时的北大突出的教育理念莫过于由蔡元培校长提出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在当时的北大完全看不出任何的政治色彩,在校园里你既可以看到留着长辫子,学识渊博,一生致力于维护封建制度的辜鸿铭教授。你也可以看到西装革履,宣传新思想的胡适,鲁迅等人。在这里思想是自由的,只要你的课有学生愿意来听,讲什么都没关系。在校园里经常可以看到不同派别,不同主张的学生与教授展开激烈的争论,他们各抒己见,没有丝毫顾虑。即便蔡元培校长辞职以后,后来的蒋梦麟始终坚持实行这样的教育理念,这也是为什么北大当时能吸引众多各式各样的教授与学生的原因之一了。
三 师资队伍
教师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所在,北大的教师队伍人才济济,什么梁启超、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蔡元培、钱穆、顾颉刚、吴宓、陈垣、胡适、傅斯年、陈梦家、李济、容庚。这些人的知识渊博程度,笔者在这就不多做赘述了。在北大评选教授可没有那么复杂的程序,要求什么论文啊,著作啦,设置这样那样的坎。如国学大师陈寅恪只有高中文凭,照样做教授,学历不是问题。胡适和李大钊在27岁的时候就被聘为北大教授,年纪更不是问题。在北大评选教授的标准就一个:才华!你行你就上!而且北大的教授工资极高,如蔡元培月薪600大洋,鲁迅300大洋,顾颉刚560大洋,胡适280大洋。这些还不算额外的研究经费。这是一个什么概念?毛泽东曾经在北大做过图书管理员,月薪6个大洋,当时一位工厂上班的工人,每天工作12个小时,月薪10个大洋。鲁迅曾经在1924的北京买了套标准的四合院不过1000大洋而已。有如此高的薪水,北大的教授们每天只负责上好课就行,根本不会把心思放在开辅导班上。
四学生质量
孔子之所以出名离不开他那72贤弟子的宣传,同样北大在当时之所以出名,除了上述几点外,北大毕业出来的学生,那可不是盖的。什么冯友兰、茅盾、朱自清、俞平伯、罗常培、顾颉刚、傅斯年、范文澜、董作宾、徐志摩、任继愈他们有多厉害,自己去查阅资料去,我就不在这解释了。这些优秀的北大毕业生不仅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更是一种北大精神传承。
(最后附上一张北大教授胡适与当时中国最高权力的拥有者蒋介石的平起平坐合照,看的出来胡适有任何拘束,或者阿谀奉承的表情吗?)
- 上一篇:职场礼仪是职场新人的第一课
- 下一篇:李世民一生精于帝王心术辨人无数却败在李绩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