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他是三国后期名将,曾千里走单骑,却被冤枉数千年

2022-05-19

廖化这个人物,在人才济济的三国时期绝对不算名人。但是很幸运,廖化因为一句成语被后世的人们给牢牢记住了。他的名字几乎到了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地步。这句成语叫做“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按照成语字典的解释,意思是比喻办事缺乏好手,让能力一般的人出来负责。这也就意味着廖化这个人物的能力很一般。

既然这个成语源自廖化,就要从廖化身上来找答案,看看这个廖化是不是一个无能之辈。不过,通过对史料的解读,却会得出一个截然不同的答案:廖化并非无能之辈。

廖化的历史记载,大都出现在《三国志》和《华阳国志》中。虽字数不多,但对于这个历史人物的生平,有个大致的概括。

廖化(?—264年),字元俭,本名淳,襄阳人。他的家庭背景和早年经历没有记载,只知道他很早就投奔了刘备。根据他的籍贯,可以推测他很可能是在刘备寄寓荆州的时候加入刘备阵营的。刘备西征益州,廖化没有随之入川,而是留在荆州,以荆州主簿的身份辅佐关羽。之后发生在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的襄樊之战与关羽败走麦城,他都是见证人。关羽兵败被杀,荆州落入了孙权之手,廖化被俘。从《三国志·廖化传》中“(关)羽败,属吴”这个描述来看,他应该是随关羽的荆州守军一起投降了东吴而不是在战场上被俘投降的。而从之后的经历看,东吴并没有亏待廖化,因此才有了后面发生的故事。

廖化投降了东吴之后,并没有像原关羽手下的从事潘浚那样从此改换门庭,一心向吴,而是思念远在益州的旧主刘备。为了能够回到刘备的身边,廖化想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办法,最后居然还获得了成功。

《三国志·廖化传》中对于这个故事的记载非常简单,只有二十二个字:“思归先主,乃诈死,时人谓为信然,因携持老母昼夜西行。”不过,廖化的这个举动比起这简简单单的二十二个字来,显然要复杂得多。首先是诈死不被外人怀疑就是一件难度非常大的事情,更何况在他逃往益州的过程之中还要带上一个年迈的母亲。这几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廖化做到了。虽然记载中没有出现像文艺作品中里关羽“千里走单骑”时“过五关斩六将”之类惊心动魄的场景,但难度是非常大的。幸好在廖化逃亡的途中,刘备正率兵进攻东吴,双方在秭归地区意外相遇。廖化版的这个“千里走单骑”总算是成功了。刘备见到廖化后大为高兴,马上任命廖化做了宜都太守,这个故事以皆大欢喜的结局告终。

从历史上发生的这两个版本的“千里走单骑”看,关羽版的突出的是“忠、义”,而廖化版的还多了一个“孝”,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境界超过了关羽。这里还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关羽兵败的时间是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而刘备伐吴到达秭归则是在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底至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初,时间间隔长达两年。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廖化能够卧薪尝胆,矢志不渝,其忠义之心难能可贵。难怪刘备见到廖化会喜出望外。

廖化在回到蜀汉之后的表现,散见于陈寿的《三国志》各传中,我们不妨按照时间顺序来逐一了解。

廖化归蜀之时,正值刘备东征,廖化虽然被任命为宜都太守这个地方官职,但也立即被派到出征军队中参与战斗。这场战争被后世称为夷陵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的关键战役。虽然不见廖化在这场战争中的具体表现如何,但从他所担任的别督这一武官职务来看,他在军事方面的才能是得到了刘备肯定的。

刘备病逝之后,蜀汉政权进入诸葛亮时代。廖化的职务是丞相参军,与诸葛亮的心腹马谡等同,参与军事行动的组织和策划。从这两段记载看,诸葛亮对廖化还是比较重视的,在当时的朝野上下对廖化的评价也是不错的。后来,廖化又 “后为督广武,稍迁至右车骑将军,假节,领并州刺史,封中乡侯”。在蜀汉政权的地位一直在上升,说明他在后主刘禅和诸葛亮的眼中是个有用之才。《华阳国志》中说:“后张翼、廖化并为大将军,时人语曰:‘前有王、句,后有张、廖。’”《三国志·廖化传》说廖化在蜀汉任职期间“以果烈称”,这也说明了他具备一定的能力和威望。

除了在仕途上节节高升之外,廖化在战场上的表现也是不错的。岑经打败曹魏广魏太守王赟,杀死南安太守游奕。

通过以上的相关记载,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廖化称得上是一位儒将,是蜀汉政权从崛起、兴盛到灭亡的见证人。他具备一定能力,既有地方管理经验,又有率兵抗敌的武将生涯,加上能得到蜀汉两代帝王及诸葛亮的重用,算得上是个人才。因此,“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说的并不是历史上的廖化。

在《三国演义》中,廖化的形象比起历史记载要丰满得多。廖化的出场被安排在了小说的第二十七回。廖化一出场,就帮了关羽一个大忙:在关羽“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的途中,廖化杀了同伴杜远,救了刘备的二位夫人,只不过廖化的身份由历史中的荆州主簿变成了山贼。关羽威震华夏时,廖化冲锋陷阵;后主登位后,廖化一直随诸葛亮出现在北伐的第一线,身经百战、出生入死,还差一点杀掉了司马懿;诸葛亮去世后,廖化又同姜维一起为完成诸葛亮的遗愿而继续征战在疆场上;蜀汉灭亡后,“廖化、董厥皆托病不起,后皆忧死”。罗贯中特别在此处加上了“忧死”二字,足见对廖化的赞赏。从小说中我们也找不到作者贬低廖化的描述。因此,“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说法也不应该是源自小说。

从上面列举的证据看,都找不到廖化能力不足的地方。因此,后来对这句成语被理解为“比喻办事缺乏好手,让能力一般的人出来负责”是不对的。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说法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问题还是出在历史记载中。上文曾经说道:《三国志·后主传》中说“六年夏,魏大兴徒众,命征西将军邓艾、镇西将军钟会、雍州刺史诸葛绪数道并攻。于是遣左右车骑将军张翼、廖化、辅国大将军董厥等拒之”。这里有个很容易被忽略的地方:此时的廖化究竟有多大年纪了?

根据《三国志·宗预传》中的记载推算,这时候廖化的年纪已经超过七十,可谓高龄。而在之后的一年,他还会被派上前线去抵御邓艾。笔者认为可能是《三国志·宗预传》中的这段记载被后人利用,创造出“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句成语。这句成语最初的意思似乎应该是这样才符合历史:蜀中找不出什么大将了,居然要一个年过七旬的老将出马。但不知为何,这句成语的解释竟然与历史的真实南辕北辙,而廖化也变成了能力平庸的代名词。

从史料中可以发现:廖化在历史上的表现是不错的。后主刘禅把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将派上战场,并不能证明在蜀国没有什么人才。从廖化的年龄看,这还有点老骥伏枥的味道,和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将廉颇有相似之处,是值得称赞的一件事情。也不知道为什么这句成语会将变成今天的这副模样,实在是冤枉了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