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项发明领先西方1200多年,至今仍然被广泛使用
在我国历史上有着许多著名的发明,今天小编说的这项发明领先西方1200多年,至今仍然被广泛使用。
它就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风筝,那么它究竟是什么时候被发明出来的呢?
风筝在中国古代,又叫纸鸢、纸鹞、木鸢,其中南方称风筝为“鹞”,北方叫风筝为“鸢”。“鹞”和“鸢”是同一种飞禽,即鹞鹰。鹞鹰比鹰小,羽毛灰褐色,腹部白色,有赤褐色横斑,脚黄色,捕食小鸟。鹞鹰能长时间在空中平展双翅,盘旋不已,翅膀却一动不动,跟风筝很相似,于是人们便把风筝称之为“鹞”或“鸢”。
木鸢是纸鸢的前身。因为纸到西汉时期才有,而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纸既轻薄柔韧,又取材容易、来源广泛、价格低廉,这样的纸出现后,才有了大规模推广的可能性,也才能运用在风筝上。所以,没有纸之前,风筝是用木制成的,叫木鸢。
关于木鸢的起源,目前有两个说法:
第一个说法是来源于墨子。这个说法主要是《韩非子·外储说》上的记载。墨翟居鲁山(今山东青州一带)“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说墨子研究了三年,终于用木头制成了一只木鸟,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墨子制造的这只“木鹞”就是中国最早的风筝。
第二个说法是鲁班。鲁班就是公输班,支持这个说法的是《墨子鲁问篇》中的记载,“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意思是鲁班用竹、木原料做成了一只喜鹊,可以连飞三天而不降落。其它史料也有记载,《鸿书》中说“公输般为木鸢以窥宋城”,公输般(鲁班)曾仿照高空盘旋的鹞鹰,制成木鸢,飞往宋城上空以侦察敌情。《抱朴子·释滞》也道:“公输飞木之翩翱”。
反正集中在这两个人身上争论不休,无论是墨子还是公输班,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事实:那就是春秋战国时代已经有“木鸢”了。后来纸出现后,风筝就改用纸来制成。
关于纸鸢的发明,也有三种说法。
一是韩信起源说。支持这个说法的是宋代高承所著《事物纪原·卷八纸鸢》。此书中中有:“俗谓之风筝,古今相传,云是韩信所作。高祖之征陈郗也,信谋从中起,故作纸鸢放之,以量未央宫远近,欲以穿地隧入宫中也。”
意思是韩信和叛将陈郗密谋策应,准备叛乱,他们用风筝测量未央宫的距离,想挖一条隧道打入宫中。
《古今事物考》也有相同的记载,不过是韩信和项羽大战的时候。当年,项羽被韩信围于垓下,为了瓦解项羽大军,韩信制造了一个牛皮大风筝,载善吹笛者飞临楚军上空,吹奏楚曲,引动楚军思乡之情,使得项羽的江东八千子弟,思乡心切,军心涣散,最后一败涂地。
二是羊车儿起源说。主要依据是《资治通鉴》第一百六十二卷中的记载。公元549年,“高州刺史李迁仕、天门太守樊文皎将援兵万馀人至城下。台城与援军信命久绝,有羊车儿献策,作纸鸱,系以长绳,写敕于内,放以从风,冀达众军。”
南朝梁武帝当政的时候,侯景发动叛乱,包围了京都建康,攻开了外城,皇帝百官都被困于台城内,虽然高州刺史李迁仕、天门太守樊文皎等人率领一万多名援兵赶到城下,但朝廷无法和援军取得联系。就在大家苦无对策的时候,一个叫羊车儿的人出了一个主意。他们在几十个风筝上题写求援信,借西北风放将出去,希望它能将敕令送到达援军。
三是李邺起源说。《询刍录·风筝》上记载:“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如鸣筝,故名风筝。”
五代时期,毫州刺史李邺在宫中放飞纸鸢,在纸鸢头部装上竹哨,纸鸢升空后,竹哨被风一吹,发出筝一样的响声,由此纸鸢也被称做风筝。
《七修类稿》也载:“纸鸢本五代汉隐帝与李邺所造,为宫中之戏者。”
至于到底那个说法准确没有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风筝”这个说法来自于李邺是成立的,如果说风筝是李邺首创,不可能。因为远在西汉初年,风筝就已经使用于军事方面了。南北朝时期,纸普及后,风筝开始流行,被各种运用。
北齐的历史上,有个叫高洋的皇帝,就用风筝来杀人。高洋本来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昏君,他是高欢的儿子。高欢去世后,他继承了父亲的权力,取东魏而代之,建立北齐。为了巩固权力,他大肆屠杀拓跋氏和元氏两个家族的人。
他想出了一种“放生”的杀人手段。高洋在这两个家族的人身上绑上翅膀,做成风筝状,让他们从八丈高的台上(约26米)跳下去。结果可想而知。
唐宋时期,放风筝就已经成了相当普遍的活动,不论民间还是宫廷,都对风筝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时放风筝已演变为一项娱乐活动,可以为人们带来乐趣。唐代风筝的制作水平很高,宫廷风筝有的还用丝绢扎制,不但可以白天放飞,而且晚上可把五彩灯笼挂在风筝上,放到空中去。
宋代放风筝更为流行,风筝也成为了一种题材和意象,在文人士大夫阶层就出现了大量借写风筝表达志趣的诗篇。同时,由于社会上对风筝的需求,制作风筝发展为一种专门的职业。
宋徽宗赵佶就是一个风筝爱好者。他不但在“禁中放纸鸢”,而且据说还主持编写了一本《宣和风筝谱》,这是我国历史上已知的关于风筝的第一部专著。
明清时代是中国风筝发展的鼎盛时期,明清风筝在大小、样式、扎制技术、装饰和放飞技艺上都有了超越前代的巨大进步。
不少外国专家、学者评论说:凤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世界科技》一书中把风筝列为中华民族向欧洲传播的重大科学发明之一;美国华盛顿国家航空和空间博物馆中明确记载:“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这充分说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作风筝的国家。国外多以“飞唐”、“飞龙”誉之。
本质上风筝的飞行原理和现代飞机很相似,绳子的拉力,使其与空气产生相对运动,从而获得向上的升力。在一些国家的博物馆中至今还展示有中国风筝,如美国国家博物馆中的一块牌子醒目的写着:“世界上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
英国博物馆也把中国的风筝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据史料记载,中国的风筝大约在14世纪传入欧洲,这对后来的滑翔机和飞机的发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我们参照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编写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史料,李约瑟认为风筝是13世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从中国返回欧洲时带去的。如果按照这个说法,那么,西方出现风筝落后于中国的时间大约为1200多年。
国外也有许多关于风筝的故事,如富兰克林的风筝。
一天,富兰克林看到苏格兰杂耍艺人亚当·斯宾塞医生—也称“思朋斯医生”—表演的一个被称为“电吻”的社交把戏。在表演中,一位女性把没戴手套的手放在一个旋转的玻璃球上,当她的追求者靠近去亲吻她时,顿时会爆发出火花,当然也伴随着欢笑。
富兰克林从此被电迷住了,他开始摆弄思朋斯医生的莱顿罐。莱顿罐就是我们现在的电容器的雏形。最早由莱顿大学(由此得名)教授、荷兰科学家彼得·范·马申布罗克制造。
这个罐子里面是一个普通的果酱罐,底部铺上一层锡箔,罐口配上蜡封软木塞,中间穿过一根连接短链条的铜棒。链条与里面的锡箔接触,铜棒顶端有个鼓起的铜球。当摩擦各种物体产生的静电作用到外部的铜球时,静电就可以经铜球储存在罐子里。因为不同电荷相吸,罐内金属板上的负电荷可以导致外部金属板上产生相当的正电荷。
富兰克林买下了这位医生的整套装置,并请一位英国朋友给他寄来更多的仪器和有关实验的文章。富兰克林对电的爱好很快成为他的全职工作。
从云中引火烧身的绝不是富兰克林
当时欧洲思想家宣称有两种类型的电。同一个球,摩擦玻璃棒产生的静电能吸引它,而摩擦树脂棒产生的电却排斥它。这就证明电有两种变体。作为业余科学家的富兰克林却不敢苟同。
他认为电是从高电荷流向低电荷的。他鉴定并命名了正电荷和负电荷、导体以及绝缘体。他声明闪电是一种电现象。在《电的实验与观察》一书中,富兰克林提出一个验证闪电与电是否一样的实验。
“要确定云是否带电,”他写道,“在一个高塔的顶端,设置一个足够容纳一个人和一个电架的岗亭。从电架中央支起一根铁杆,弯出门外,然后再使其垂直向上6~9米,末端弄得很尖。如果电架保持干燥和干净,当经过的云层很低时,站在架子上的人可能会通电,产生火花,铁杆从云中将火引到他的身上。”
那个时候欧洲最著名的电实验是由法国的诺列特完成的。他根本不相信这个殖民地学者不着边际的言论。然而国王路易十五却十分感兴趣。他鼓励他的科学家们去尝试这个实验并确认其理论。
1752年5月10日,托马斯·弗朗索瓦·狄阿里巴勇敢地站出来挑战。他在法国马利花园中竖起了一根高12米的尖尖的金属杆,然后等待暴风雨到来。当暴雨云层从头顶飞过,一个助手拿着铜丝走向装置。正如富兰克林预测的那样,他招来了火花。
法国科学家一再重复这个实验,最后终于证实:闪电就是电火。几乎一夜之间,富兰克林成为欧洲的名人,而他却没有放飞任何风筝。
在风筝实验中送命的人
本杰明·富兰克林从来就没有写过风筝实验,也没有任何期刊记载有这么回事。最早提及风筝实验的是标注日期为1752年10月19日的致《费城报》的一封信。信中介绍了一个实验,但却从来没说富兰克林做过这个实验。
“用两根轻杆交叉成十字;支住一块手绢的四个角;杆的顶端附上一根尖铁丝……在线的末端系上丝带并绑上一把钥匙。拉线的人必须站在门内,确保不被淋湿。雷雨云一经过风筝上面,尖的铁丝就能引下电火。”
请注意,在这个实验里,闪电并不直接击中风筝。其想法是让风筝接近云层,将电荷从大气系统沿风筝线引下来。然后实验者用手指关节去触摸钥匙,将电荷导入地下。或许富兰克林本人尝试过这个实验。但即便他这样做了,也没有留下第一手描述。
有关富兰克林放风筝最为详细的叙述来自约瑟夫·普里斯特利。他声称富兰克林亲自告诉过他这件事。普里斯特利关于这个实验的二手描述发表于1767年。
至少有一个人在尝试重复这个实验的时候丢了性命,他就是俄罗斯物理学家里奇曼。1753年,里奇曼在圣彼得堡放风筝时被“金属杆中窜出的一个拳头般大小、蓝白色火球”击倒。
北卡罗来纳州艾索瑟莫技术学院的讲师兼历史学家汤姆·塔克准备重复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在2003年他试图利用富兰克林时代能找到的一些材料来复制实验。他严格按照描述试了几次,但风筝就是飞不起来。然后他再用现代风筝尝试,还是不行。他相信富兰克林肯定也没有成功放飞风筝。
请用“富兰克林”牌避雷针
那些仍然坚信富兰克林确实放飞过风筝的人对于他为何从来没有详细描述自己的实验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给出了一种说法:或许承认玩弄小孩的玩具会让他感到难堪。无论如何,用风筝做实验并不是他的发明。
曾有一位名叫亚历山大·威尔逊的物理学家就用了一大串风筝做天气研究。美国气象局1893年开始定期使用风筝做研究。后来气象气球、飞机和卫星提供了收集信息的新途径,风筝又变成了玩具。最后一个风筝天气局于1933年关闭。
不管他是否在暴风雨中放过风筝,富兰克林对于闪电的解释相当准确。他在1756年入选英国皇家科学院,被授予代表最高荣誉的科普利奖章。欧洲的大教堂也很快都安装上了避雷针。威尼斯钟楼自1388年以来已被雷电击中和烧毁了6次,但自从安装了“富兰克林避雷针”以后,就再也没有这个问题了。
富兰克林成了科学界的红人,他在欧洲尤其是法国大受欢迎。这一点后来在美国争取赢得独立时被证明是美国的一大财富。他的声誉以及与国王路易十五的亲密关系使他成为美国寻求法国援助时的最佳大使。由此看来,富兰克林对闪电的痴迷居然在说服法国人站在美国革命者一边上发挥了重大作用。
在英国,乔治三世对富兰克林政治观点的厌恶也波及科学领域。他下令不许在宫殿上安装富兰克林避雷针。他怀疑这是某种诡计。它们不是将电无声无息地导入地下,而是被叛乱分子秘密地将闪电导入皇家建筑。他要求皇家学会主席约翰·普林格尔否认富兰克林的电理论。普林格尔立即辞职,他说:“你可以改变国家法律,但改变不了自然规律。”
时至今日,每到阳春三月,风筝高放,五彩缤纷,袅袅飘摇,犹如只只轻盈的蝴蝶、振翅的小鸟在空中争奇斗艳,情景十分有趣。鲁迅先生在《风筝》一文中曾对乡村放风筝时的情景作了一番具体描写:“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都吐蕾,和孩子们天上的点缀相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不久前,在上海中山公园举行的首届民俗风情游艺会的中央广场上空,几十只凌云高越、各带巧思的潍坊风筝,组成了一幅绚丽多姿、光彩夺目的美丽图景。
- 上一篇:他是汉武帝的儿子,却因为做错了事从此被冷落
- 下一篇:《青霞丹雪》 【第十二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