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寡妇改嫁,减科举名额,这个明朝太监的改革意欲何为?
文/沧溟道人(明清史研究原创团队)
《亚洲华尔街日报》曾经开列过一份“千年来全球最富五十人榜单”。名单中除了和珅这种家喻户晓的巨贪之外,还有一个明朝太监——刘瑾。不熟悉历史的朋友恐怕会奇怪,刘瑾是何许人也?怎么会如此家大业大?的确,刘瑾虽说是明朝权阉之一,备受明武宗朱厚照宠信,但与魏忠贤等人相比,名气并不算大,但在当时,刘瑾这人,却有一个极其响亮的绰号:“立皇帝”。
所谓“立皇帝”的意思是,在当时的大明朝,刘瑾的权力已几乎与皇帝朱厚照等同。朱厚照是出了名的“顽童天子”,偷懒不上朝的时候,刘瑾甚至敢站在大殿的东北角,面向西南,堂而皇之的接受百官的作揖之礼!中国古代讲究帝王“南面而坐”,而刘瑾则是“南面而站”,这岂不就是一个站立着的皇帝吗?“立皇帝”的外号,也就由此而来。(刘瑾西南向倨立,鸿胪寺唱:“各官叩头。”各官起身,鸿胪唱:“向东作揖。”)
(明武宗朱厚照设立的“豹房”令牌)
刘瑾总督团营,而且天下奏章都得打他这儿过,有了这等大权柄,自然会借此牟利。他广开财路,官员进京述职,都要向他交纳一笔二万两的纳银,不交的统统打入大牢,至于其他侵占田地、开皇庄之类的事,更是不胜枚举。不过,刘公公是一个有追求的太监,他的梦想并不只是抓钱抓权而已,早在初入宫的时候,他就确立了自己心中的偶像:王振。
按说王振太监也不是什么好人,他引发了土木堡之变,明军主力全军覆没,皇帝朱祁镇也被俘。这种人有什么值得崇拜的?你说你崇拜郑和也比这强啊……可刘瑾就是佩服他,现在想来,大约是有点“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遗臭万年”的意思吧。确实,刘瑾不仅追求权力,还追求一样虚无缥缈,却更加长久的东西,这就是名声。
想青史留名,那可太困难了,刘瑾连内书堂都没上过,文化程度很低,想来文的,来不了;想来武的,好像也没那个本事,不过很快,在狗头军师们的帮助下,刘瑾终于找到了一条成名之道:变法!
遍览中国历史,哪一次变法不是轰轰烈烈,像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无论成不成功吧,至少是人尽皆知。刘瑾也想这么干,一来,为的是求取名声,二来,当时的明朝,积弊也确实太多了。于是,正德年间,一场以刘瑾为主导的改革变法,大张旗鼓的开始了。
刘瑾的变法,到底变了什么?这其实是个谜团。《明史》上虽然说他改了“吏部二十四事,户部三十余事,兵部十八事,工部十三事”,却没说清楚这些都是啥事。不过,虽然这些事没记清楚,却有另外三件事,被清晰的记录下来了。
其一,是“悉逐京师客佣”,也就是说,把当时在北京城的“流动人口”,全部赶出城去。明朝初年倒是有类似规定,百姓没有路引,不得擅自离开原籍,京城更应当严格,可到了正德年间,刘瑾这么搞,虽不能说是倒行逆施,但也确实有点逆势而动的意思了。第二条改革措施就比较神奇了:“令寡妇尽嫁”。不许寡妇守寡?这是什么意思?明朝可不像现在这么开放啊,你“打破封建礼教束缚”,让寡妇全都嫁人,把礼法置于何地?怎么堂堂大明,连守寡都不让了?那些道学先生,当然纷纷大摇其头。第三条措施更厉害:“丧不葬者焚之。”好嘛,连下葬的事儿都管,刘瑾公公这是要提前五百年,推行火葬的节奏了?
这三条措施一颁布,端的是京城大乱,那些“流动人口”,比如磨工、卖水的小贩之类,当然群起抗议,数千人聚集在京城东郊,扬言要打死刘瑾,吓得刘瑾赶紧找个替罪羊杀掉,取消了这条律令。
刘瑾干的最恶劣的一件事,恐怕当属修改进士录取名额。当时刘瑾的亲信焦芳,最歧视南方人,常说什么“南人不可为相”,他就撺掇刘瑾,缩减南方进士的名额,同时,增加陕西、河南等地的录取名额,改变了原定的南北榜人数。如今的高考,号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而明朝的科举,录取人数更是少之又少,这么一改,不知道伤了多少南方举子的心!
刘瑾为什么要这么乱折腾,我想,还是与他的宦官身份有关。刘瑾不是内书堂出身,没受过什么教育,因此,对“礼教尊严”没多少认同感。而太监又是注定无后的,他没有牵挂,更不必担心身后事,自然会更加肆无忌惮了。
不过,刘瑾的倒行逆施并没有持续多久,刘瑾事败之后,李东阳与张永合谋,判了他一个“谋反律”的罪行,凌迟枭首。这个横行一时的太监,最终还是被千刀万剐了。
参考资料:明史、见素集、皇明经世文编、明史纪事本末
- 上一篇:签字的礼仪
- 下一篇:李自成兵败后去向之谜 闯王宝藏究竟在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