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大清为什么不惜以龙脉做借口,也要禁止汉人进入东北?

2022-05-19

文/山鬼(明清史研究团队原创作者)

在金庸的《鹿鼎记》中康熙皇帝曾对韦小宝所说的严禁汉人前往山海关以外的的原因,是因为关外是大清龙脉所在,而且藏有大量的财宝,并且还需要所谓的《四十二章经》为地图才能找到藏宝地点的所在。

龙脉之说自古有之,甚至还有人说湖南是中国最后一条龙脉的所在,当然这些说法在我们现在看来纯属无稽之谈。但在历史上清朝确实是用保护“祖宗肇迹兴王之所”维护“参山珠河之利”来为官方封禁关外的举动背书的。

(传说中的《四十二章经》)

对于“关外”这个词我们的印象似乎已经等同于东三省了,但事实上清初关外地区所覆盖的土地面积之大令人咋舌!要知道在清朝早期,不但接收了大明国土上几乎所有的土地,而且由于征服了蒙古部落,所以在清朝早期,康熙皇帝没有签署中俄《尼布楚条约》之前的领土是接近于元朝的统治面积的。可为什么拥有这么大国土的清廷,却不允许汉人踏足丰饶的关外呢?

(影视剧中陈道明饰演的康熙皇帝)

首先第一个直接原因就是《尼布楚条约》的签订,这个号称中国唯一的平等条约其实就是一个大骗局,在这个条约中,大清放弃了包括现在的西伯利亚高原的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由于当时康熙皇帝要求谈判要迅速地了结,不能在与俄国的领土问题上过度纠缠,以免影响国家内部稳定。

于是当清政府的第一计划和第二计划在遭到俄国的反对之后,为了迅速将谈判结束,清廷提议将中俄边境勘定在了外兴安岭以外的地界,其中大清领土仅仅只包括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以及库页岛在内的一些地方。

(红色线是第一计划的领土范围,蓝色线是第二计划。可惜都没有用上)

所以在法理上清朝实际上是失败的,但是由于汉民所受的儒家教育的引导,对于割让土地是很反感的,所以在对全国的舆论宣传中,清政府始终向百姓传递的是大清对俄战争结果的全面胜利。而且在土地割让后,俄国人的势力向东北亚渗入更深,而在开国之初让大批汉人在关外随意定居,难保不会与野心勃勃的俄罗斯人勾结,来个里应外合将大清“包饺子”。所以在此时清朝停止了向关外移民的一切事宜,并且清廷下令“辽东招民授官,永著停止”,对关东实行禁封政策。

(清末闯关东的山东难民)

所以在原来皇太极修建的柳条边之上,康熙皇帝更是严令不许汉人踏出关外一步,清政府又先后在今辽宁省境内的柳条边的基础上修两条边墙,被称为新边,由宁古塔将军管辖,周围千余里境内,遂成“禁中之禁”。那么柳条边是什么呢?其实就是用土堆成的宽、高各三尺的土堤,堤上每隔五尺插柳条三株,然后等这些柳树长大就可以起到边界线的作用,再加上驻守的八旗士兵,就可以将闯关东的汉人挡在柳条边以外。

对于满族皇帝来说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要效仿北元旧事。当年大明得了天下之后,虽然将元朝的势力从传统意义上的中原地区赶了出去,但是元顺帝在逃回蒙古草原之后,依然保留着大元的称号,而且明朝也对他无可奈何。

(明朝时的北元依旧势力强大)

俗话说,前车之鉴后事之师,清朝在入关初期,遭到了汉人士族的极大抵抗,尤其是南明弘光朝廷成立之后,清朝觉得全面统治中华大地更是困难,甚至在顺治皇帝亲政之后还曾告诫满洲贵族,大清如果统治失败就要退往关东。这样虽然会失去中原大好河山,但却能长久的保存大清的国祚,因此这样一条退路绝对不允许汉人过分染指。

而且在清朝统治中期的乾隆年间,由于八旗子弟日渐颓废,不事生产,甚至负债累累,所以乾隆鼓励满洲子弟回去关外,开垦土地,不但可以自给自足,也可以替国家起到守护领土的责任,因为当时的俄国已经开始了对中国东北领土的逐渐蚕食了。而这样重要的责任,当然不能交给非我族类的汉人,所以乾隆时期对于汉人闯关东讨生活的行为更是严惩不贷。

因此就在这样的封禁之下,一直到了清朝末期,中原大地长毛、捻军、义和拳匪以及洋人的作乱此起彼伏,使得大批百姓无法生存。而由于《瑷珲条约》的签订以及负责守土的黑龙江将军的无能,导致黑龙江以北逐渐被俄国人全部吞并。再加上满清从上到下的全盘汉化,所以再这样的乱局之下,清廷对于闯关东以及大批汉人的进入也已经是默许的态度了。

(阴影区域为《瑷珲条约》割让的土地)

实行了近三百年的柳条边制度在此时宣告废除,满汉之间的隔阂也彻底的打破了,但关外的大好河山也早被沙俄蚕食鲸吞了100万平方公里,直到民国时期,“东北王”张作霖大力实施移民政策,用火车把大量中国人拉进东北,将东北的人口填充起来,增强了当地的武装和经济力量,才避免了东北土地遭到再次流失的厄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