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医与太医的区别在哪里?看《女医·明妃传》不得不知的历史常识
以明代英宗朝为创作背景的古装剧《女医·明妃传》热播,刘诗诗扮演的女主角女医官允贤让人印象深刻。说起明清时候的医生来,大家最容易想到的两个词是“御医”和“太医”,反正都是宫里面的医生嘛!但你可得小心了,太医跟御医可不是一回事,你可能把“太医”认作是“御医”。
什么是御医呢?
据清代官方典籍《大清会典则例》和清末御医任锡庚所写的《太医院志》,御医是太医院中的固定官职,人数约在十人左右。御医的官秩起先为正八品,但准许用六品冠带,后提为正七品,仍准用六品冠带,并可用貂皮、挂数珠。清代太医院的职责主要是随侍,并协治疫病、恩施医药;此外,还会为蒙古贵族以及大臣看病,在军队需要时前往,以及在文武会试时入场供事,也有给狱中犯人看病的职责。
话虽如此,但在清代,要得到御医的诊视却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只要是御医出诊,向来必得经皇帝下旨准许,才可奉旨遵行。对于清代官员来说,能够请得御医诊视并不容易。对个人而言,能够得到御医诊视,是极大的殊荣,是值得写进传记、年谱当中的大事。
说完御医,我们来聊聊“太医”。
《大明会典》记载,太医院为正五品衙门,设院使、院判、御医、吏目等官职,吏目以下还有冠带医士、医士、医生等不同职位。
根据明代著名文人王世贞在《周一之墓志铭》中的描述,太医院的医士必须服务满一年后才可能以其表现正式授官。可见“太医”在明代是对太医院中各级医官的泛称,与作为具体官职的“御医”并不相同,因此太医不一定是指御医,这一习惯用法,到了清代,依然沿袭。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进入太医院但尚未授官的医士,虽然大多未能有资格在宫中诊病、开药,但在宫外却往往十分抢手,例如成化年间,无锡有位叫周月窗的医士,就因医名鹊起而使得诸多贵戚、大臣争相求治疾病。
当然,也有人虽未在太医院正式任职,但在文献中却被人称为“御医”,其原因与此人的特殊经历相关。例如明仁宗时有位叫何彦澄的医生,在太医院工作二十余年也没有得到正式官职,但在《扬州府志》的记载中却称他为“御医何彦澄”,这是因为在仁宗任太子时,其医术就深受皇帝信任,待仁宗登极后,也很倚赖何彦澄开方治病,于是便有以“御医”尊之的意味。
另外,“太医”这个称谓后来也被用于称呼民间的名医,取“太者,大也”之意,这在许多明清小说中都有体现,例如我们熟悉的《水浒传》、《红楼梦》《醒世恒言》、《好逑传》《林兰香》《飞龙全传》等。
总的说来,御医,负责皇室的健康,为高阶医官的专有名词;但少数未曾授职的大夫,因曾替皇帝诊病开药,也可被尊称为“御医”;太医,除了是对太医院官生的通称外,也可用以尊称民间医术高超的大夫。看历史剧你得小心了,“御医”与“太医”可不是一回事呦!
作者:刘舒扬,兰州大学萃英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