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三国时这样应对劈腿,后人却不明白咋回事

2022-05-19

《三国演义》中有个比较搞笑的情节,同时也是小说中为数不多的“桃色事件”。这个故事出现在第一百一十五回:刘琰因为怀疑妻子不忠,组织了一帮士兵殴打这个女人,属于家庭暴力。我们先来看看小说的原文:

却说后主在成都,听信宦官黄皓之言,又溺于酒色,不理朝政。时有大臣刘琰妻胡氏,极有颜色;因入宫朝见皇后,后留在宫中,一月方出。琰疑其妻与后主私通,乃唤帐下军士五百人,列于前,将妻绑缚,令军以履挞其面数十,几死复苏。后主闻之大怒,令有司议刘琰罪。有司议得:“卒非挞妻之人,面非受刑之地:合当弃市。”遂斩刘琰。

胡氏究竟是不是与后主私通呢?作者没有明说,但却耐人寻味的在这个故事的前面加上了刘禅沉溺酒色一语,这对读者来说是一种暗示,让大家都相信事情真的就像刘琰所怀疑的那样——妻子胡氏与后主有奸情。这个故事无疑是为了表现后主刘禅的荒淫而创作出来的。

让人忍俊不禁的是,戴上绿帽子的刘琰事后反应相当激烈:不但不忌讳家丑外扬,而且还派遣了五百个军士执行家法:直接用鞋子抽打胡氏的脸蛋。这个场面有点残忍,试想:五百个身强体健的士兵,拿着鞋子去抽一张颇有姿色的女性的脸颊,即使士兵们逼于压力狠下心肠闭上眼睛执行命令,但每人打上几十下,算起来最少也有五千多下。胡氏仅仅是“几死复苏”,如果是武侠小说,此人必定内功深厚,否则,恐怕早就没命了。而刘禅派来的有司判决也非常有意思:士兵不是执行家法的合适人选,面颊也不是受刑的地方。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就让这位头戴绿帽的大臣被当街处死了。

这个故事究竟谁对谁错?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标准。不过这事回过头来想想,刘琰的做法虽然过分,但毕竟没要了胡氏的性命,就算有罪,也是罪不至死。合当弃市的做法无疑是刘禅公报私仇。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让人不得不相信胡氏与刘禅的确有那么回事。

或许是这个故事的杀伤力太强了,很多读者阅读至此不仅还会问:这个故事是真的吗?

这个故事,在历史上还真发生过。但故事却与小说中的描述有些出入。为了更清楚的说明问题,这里将故事的原始出处——《三国志·刘琰传》中的原文附上:

十二年正月,琰妻胡氏入贺太后,太后令特留胡氏,经月乃出。胡氏有美色,琰疑其与后主有私,呼五百挝胡,至於以履搏面,而后弃遣。胡具以告言琰,琰坐下狱。有司议曰:“卒非挝妻之人,面非受履之地。”琰竟弃市。自是大臣妻母朝庆遂绝。

从这段记载来看,胡氏跟后主刘禅到底是不是有一腿。似是而非。因为陈寿的这个记载本身就没写清楚。而且刘琰和后主的父亲刘备还是同姓,彼此关系很好,如果刘禅真的与胡氏有一腿,那就成了乱伦,贵为蜀汉皇帝、熟读圣贤之书,干如此猪狗不如的勾当应当还不至于(当然,这仅仅是一种猜测,也没有什么其他的佐证)。

除了胡氏与后主的问题外,还有一个问题也需要说说。那就是小说中“唤帐下军士五百人”,而史料中则为“呼五百挝胡”。那么,这个“军士五百人”和“五百”到底是不是一个意思呢?

这个“五百”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不仅一般的爱好者,甚至连一些专家、学者都没弄懂。因此出现了五花八门的解释。例如:

1992年红旗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文版三国志》中对于该句的解释就是这样的:“便喊了很多士兵要拷打胡氏”。

1994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三国志文白对照》一书中,该句则被翻译成了“便喝令兵卒击打胡氏五百下”(同年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的《白话三国志》与该书翻译相同)。

2004年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白话二十四史·三国志》中翻译为:“招呼兵卒一大群拷打胡氏”。

2004年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出版的《二十四史全译》为:“就叫行刑的卒吏责打胡氏”。

其实,这些解释都是不准确的。

早在三国时期,东吴太史令韦昭所著《辩释名》中曾经就这个“五百”做了一个解释:“五百,本为,伍伯。伍,当也;伯,道也。使之导引当道也。”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这个“五百”即为“伍伯”,是当时役卒的俗称。因此,正确的翻译应当是这样:

刘琰怀疑妻子与后主刘禅有染,让手下役卒打胡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