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章邯是唯一能够拯救秦国的战神 他一投降秦国就跟着灭亡 章邯为什么不被司马迁所重视?

2022-05-19

章邯是秦朝最后的名将,率领一群骊山囚徒,以一军之力扫荡关东,差一步就能挽救帝国危亡。先在巨鹿之战中被项羽击败,漳纡之战中再次被项羽击败而投降。后韩信水淹废丘城,章邯遂拔剑自刎。

大家都知道古代的帝王是封建社会绝对的主宰,但其实有个职业有时候连君王、权臣见到也头疼,堪称那年代的人们最不想得罪的职业。这个职业想必大家有些好奇,那就是史官。毕竟人活一世,追求的除了利之外,可不就是为了名,但怕就怕不能流芳百世,还遗臭万年了。

说起史官,就不得不提起司马迁老先生。这那可是历史领域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响当当的人物,写出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堪称史官的至高成就。尽管有人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史官依然以其对历史的负责精神而笔耕不辍,承载着人类的记忆。不过,有时候史官也会因为其撰史的个人取向,而选择拔高或贬低一些人,今天就想和大家谈谈秦末名将章邯的人生悲剧及成因,探究这位用兵如神的名将为何不能被司马迁所重视,分析司马迁的历史价值观。

秦末名将章邯的人生起落

说起章邯,可能很多人不熟悉,或者熟悉的人大多知道他是在巨鹿之战中被项羽击败,但对于章邯的一生却可能不够了解。章邯作为秦末的名将,关于他的生平却未能被司马迁在《史记》立传,而是散见于《史记》中的《项羽本纪》、《高祖本纪》、《淮阴侯列传》等篇章。章邯其实一开始是个文官,在秦朝担任少府,是秦朝时的九卿之一,主要负责为皇室管理皇家财产,并提供皇室的后勤保障服务。在秦朝出现叛乱时,他选择了投笔从戎,转身变成了一位武将。

可是谁也想不到,这样一位之前声名不显的文官却是个连战连捷、战功赫赫的名将。公元前208年的冬天,当时的章邯还是一个文官,但看到国家出现叛乱,在苦无兵力的情况下,以其天纵之才在很短时间组织骊山囚徒,并整编成一个军队。这个军队的素质可想而知,毕竟没经过正规的军事训练。

可是名将终究是名将,章邯就是用这样的一支军队开始了他辉煌而又唏嘘的军事生涯。当时陈涉麾下的将领是周章,周章率军西进攻打秦国,在行军途中,军势渐盛,渐渐有了约数十万的军队,并进驻到戏这个地方。章邯就率领着这样一只军队,迎击周章,先后在戏、曹阳、渑池等地方击败他,最终迫使周章战败自杀。章邯以这样酣畅淋漓的胜利作为序曲,开始了其屡战屡胜的军事生涯前半生。

(一)辉煌的军事生涯前半生

在率领这只由奴隶罪犯组成的军队取了初胜之后,章邯乘胜追击,先是带领军队东进敖仓,很快击破了田臧,占领了荥阳,杀死了李归。然后转战南方,先后击败了陈涉的部将邓说、伍徐、蔡赐和张贺。随后,章邯大军包围陈这个地方,使得陈涉带来的农民起义军内部出现叛乱。最终,在下陈父这个地方,陈涉被其车夫庄贾杀害。

章邯深谙兵法,明白一鼓作气和兵贵神速的重要性,在击败陈涉后迅速派兵攻打魏国的临济,魏咎在被秦军兵临城下的情况下,急忙向齐国求助。齐王田儋率领军队来救援,章邯发挥了“围点打援”的战术,借助夜晚一举击破了齐国和魏国的军队,并迫使魏咎只得请罪投降而后自杀。

这场战役是章邯人生中最光辉的一战。从《史记》来看,并没有记载战斗的具体情况,只是简单记载了战斗结果:《史记·高祖本纪》:大破之定陶,项梁死。但从其他史料来看,项梁应该是在数次击败秦军后出现了大意,而章邯却等来了秦二世胡亥派遣的由司马欣董翳大军。在军力得到补充的情况下,章邯率领秦军进攻项梁,在定陶大破楚军,项梁战死沙场。

定陶之战中不少楚国故地的名将阵亡,且阵亡的楚军士兵中有为数不少的项家嫡系部队,这也为后来项羽的败亡埋下了伏笔:《史记·秦始皇本纪》:二世益遣长史司马欣、董翳佐章邯击盗,杀陈胜城父,破项梁定陶,灭魏咎临济。楚地盗名将已死,章邯乃北渡河,击赵王歇等於钜鹿。

(二)失意的人生下半场

在定陶之战结束后,章邯率领大军直接奔赴河北等地,兵锋指向了原来的赵国故地。《史记》中记载,章邯在渡河后率领军队攻打赵国,很快取得了一场大胜,并下令将邯郸城内的百姓强行迁徙,同时拆毁了邯郸城的城墙。看到这,也许有人会奇怪,这不是一场胜利,为什么要划定在失意的人生中呢?这是因为章邯没有在定陶之战后乘胜追击,一举消灭楚军力量,从而导致楚军得到修整的机会,再次卷土重来,最终灭亡了秦朝。所以这场胜利,实际上反而更像是章邯悲剧的伏笔。

巨鹿之战想必很多人很熟悉,但其实巨鹿之战中章邯由于其所率领的部队并不是秦军的正面军事力量,所以章邯军并未受到多大的损伤。然而,就算是秦军处以劣势,章邯依然进退有度,军伍森严,并未在屡次后撤中被项羽军占到便宜:《史记·项羽本纪》:章邯军棘原,项羽军漳南, 相持未战, 秦军数却。但问题出在了秦朝内部,由于赵高给秦二世的蛊惑,秦朝朝廷并没有派兵来援助章邯。面对日渐强盛的楚军,且回国就要被诛杀的情况,最后章邯只得投降项羽,并被分封有雍王。

章邯在成为了雍王之后,与司马欣、董翳等一起抵抗刘邦的汉军。奈何这次章邯遇到了兵家大神韩信了。刘邦听取了韩信的建议,从古道发起进攻,袭击了章邯军。章邯不得已在陈仓这个位置接敌,却被刘邦从其他道路打败,继续退守到好畤,结果又败北,一路退到了废丘。章邯守城有方,刘邦包围了大半年都未能打下。直到次年的六月,才用了水淹城池的计策攻破了废丘,章邯只好拔剑结束了他的一生。

司马迁的历史价值观与章邯的悲剧

无论史官是多么严谨的对各种事件、线索进行甄别,创作出来的史书仍然不可避免带有史官个人的历史价值观。在司马迁为古代名人立传的过程中,司马迁的历史价值观发挥了很大作用。也正是如此,司马迁没将这位搅动天下风云变幻、影响楚汉争霸局势的名将章邯立传,而是仅将其作为配角处理,散见于各家传记。我想,只要我们分析司马迁为什么不为章邯立传,就可一窥司马迁的历史价值观了。

(一)章邯不符合司马迁的立传标准

1.道义上不符合

所谓扶义,指仗义,依照道义而行。而俶傥其实就是倜傥,指的是卓异不凡、豪放洒脱。但这其中,义是立传的首要原则。在司马迁看来,巨鹿之战后,项羽坑杀秦军20万人,这20万人为章邯的部下,替章邯出生入死,而章邯却抛弃了他们,任由他们被坑杀,而自己去投降做了雍王享受富贵,可谓不义。但实际上章邯并未放弃的部下,在废丘一战中他也与他的部下们战斗到最后一刻,共赴黄泉。因此,说章邯贪生怕死其实是不太立得住脚的。

2.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在司马迁看来,当时的秦朝由于严刑峻法惹得百姓困苦不堪,民众起义造反是时代的需要,带有天然的正义性。只要能符合这个大趋势的就是顺应时代与天命,而违背这个大趋势的就是未能迎合时代,与天命相违背。这个标准其实强调的是识时务者为俊杰,当然并不是说要两面三刀,而是要看清天下发展的大势及变化。

其实,司马迁并不是一概反对秦朝人士,比如李斯对结束纷乱,实现大一统具有功劳,符合当时人心思定的大趋势,就自然被司马迁立传了。而在司马迁看来,章邯与李斯的区别就是章邯不能顺应形势。章邯作为秦末将领,如果说依照“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来说,那自然是没有什么错的。他作为秦朝少府,在秦朝有难时发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勇于作为,似乎还是值得赞赏的。但在司马迁看来,章邯越是这样做,就越是与时代发展的趋势相违背。

章邯的悲剧就在于他的身份,他是一个秦朝将领,对农民来说,战斗是起义,对他来说,却是一场叛乱。他作为秦朝人,自然是应当保家卫国,如果要他转身站在农民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这不免是过于强求了,这从阶级性上就不太可能实现。另外,赵高的祸乱朝纲更是他悲剧的重要导火索。赵高在争权夺利中全然无家国概念,使得章邯不得不面对“有功亦诛,无功亦诛”的悬崖。

3.没能够立功名于天下

在司马迁为秦末时期的人物立传时,司马迁其实是站在汉朝的角度来评判这些人物的功劳。在司马迁看来,如果对反抗暴秦有功、对建立汉王朝有功劳的人就自然有被立传的资格。章邯领军的前期代表的是司马迁所极力反对的暴秦势力,极力对农民起义军进行打压,先后打败并杀死了多名农民起义军领袖,而这些领袖恰恰是司马迁所极力推崇的人。章邯领军的后期却是汉朝的死对头项羽势力的麾下大将,章邯渴望建功立业,在“分王其地,南面称孤”的诱惑下,他归降了项羽,并在楚汉之争中极力帮助项羽,最终在沙场上含恨而终。

(二)司马迁的历史观受限于其政治立场而无法包容章邯

司马迁是个史官,有着秉笔直书的情怀,但他首先是个汉朝人。司马迁的身份决定了他的政治立场,即“崇尚汉朝而贬抑秦朝”。司马迁的政治立场使得在其立传的过程中会着重选取那些对汉朝建立有功劳的人物,而忽视、贬低那些为秦朝效命的人物。司马迁的“尊崇汉朝”的思想使得一些其实成就并不如章邯的人反而被司马迁立传了,比如张耳彭越、魏豹等人,因为他们或者替刘邦打败项羽或者在关键时刻站队成功。

应该说司马迁反对暴秦的政治立场和历史观是具有进步性的,但对于一些因身份而天然没办法摆脱秦朝色彩的人物未免有些不公平。章邯等秦朝人士从道德上并无可以指摘的地方,就因为他们忠于自己国家所建立的王朝,而尽力平定叛乱,维持统治秩序,而不得不在历史上沦为配角,这不得不说历史果然是胜利者所书写的。

得罪谁都别得罪史官,这绝不仅仅只是一句戏谑之语,而是史官在其历史价值观下的必然结果。在言语上得罪史官并不悲剧,悲剧的是整个人生与史官的历史价值观不符。秦末名将章邯的人生尽管已经尽其所能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但处在那种身不由己的历史趋势下,却最终越努力越悲剧,实在让人唏嘘不已。所幸,今日的我们处在这个朝气蓬勃的年代,愿各位都能在世界留下一抹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