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女人临写的王羲之《乐毅论》
当然了,这个女人不是普通的日本女人,她是把持日本朝政几十年之久的光明皇后。她如何夺宫,如何当政等事迹上一篇文章我大致写过,今天就不再多说,只说她临写的《乐毅论》。
(日本光明皇后《乐毅论》)
《乐毅论》是王羲之的小楷书法作品,被唐代的御用鉴定专家禇遂良在《晋右军王羲之书目》列为第一,如果我们说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是“天下第一行书”的话,当不能轻视这个作者的楷书作品。关于《乐毅论》的真迹的传说主要有两个:一种说法是真迹在战乱时期间为咸阳老妪投于灶火,烧了;一说唐太宗所收右军书皆有真迹,惟此帖只有石刻,故真迹早就不见了。而有一点是可以确认的,就是王羲之确定写过这个作品。因为从南朝到唐,鉴定家们提到的次数太多了。
(禇遂良本的《乐毅论》)
到了宋以后,流传的作品都是石刻本,在这些刻本上辨别和鉴赏小楷,简直是在蚊子的睫毛上用刀雕刻(蚊睫操刀),而且流传的版本中,真真假假,争吵很多。到了明代吴廷得到旧摹本,刻入馀清斋帖,算是比较好的版本,可以看到一些行笔的顿挫笔意,于是又是一轮的墨与石的争论。
等到光明皇后所临写的《乐毅论》一出现,不管与原来的王羲之原迹相差远近,只观她的结字,就足以与石刻本的相互印证,而纵横挥洒的姿态,也雄强恣肆,是完全可以当作《乐毅论》的绝佳版本来鉴赏临摹的。
关于这个临本,启功老先生在他的《论书绝句》的第五十一首提到,原诗是:
东瀛楷法尽精能,世说词林本行经。小卷藤家临乐毅,两行题尾署太平。
我们先来逐句解释一下原诗。
第一句,东瀛,指日本。楷法,楷书的书写。尽精能,都结体精美,书写精美,能力很强。
第二句,世说,指《世说新书》残卷。词林,指的是《文馆词林》若干卷。本行经,指的是《佛本行集经》。这些流传的版本,都笔法妍丽,结体精美,“就算在中土,亦属国工。”,就算是在中国,也算是国家级级别的。也就是说,在唐朝时期的日本,日本本土的书法风格还没有形成,大部分的日本书法都还保留着中国书法的风格。
第三句,小卷,小幅的书画作品。藤家,此处指光明皇后,光明皇后,姓藤原氏,为日本奈良时代的皇族,圣武天皇的皇后,又名安宿媛(あすかべひめ)、光明子(こうみょうし)、藤三娘(とうさんじょう),死后追谥天平应真仁正皇太后。我们提到这些名字时,指的都是光明皇后。临乐毅,临写的《乐毅论》。
第四句,两行题尾,临写版本的最后有两行题字。署太平,卷后标有“天平十六年十月三日藤三娘”这样的字样。
我们上节介绍的光明皇后的书法作品《杜家立成杂书要略》,与本节她临书《乐毅论》并称为光明皇后书法“双璧”。一行书,一楷书,行书取汉《丧乱帖》,楷书临写也尽得魏晋风度。
如果算算年份,临写王羲之的《乐毅论》时,光明皇后那一年四十四岁,算是正当中年,临写王羲之《乐毅论》体现光明皇后对王羲之书法非常推崇。这卷临书,结字法度谨严,行文气贯始终,用笔直率、雄健,使墨巧妙洒脱又不乏沉稳敦厚,深得王羲之书法精髓。虽然跟王羲之的《乐毅论》相比较,用笔还是过于强调顿挫,尚有不足,未达到人书俱老的境蜀,但四十四岁的作品,到这种地步,已相当不易。
(《启功论书法》原图及诗解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