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乾隆皇帝为什么要对英国人严防死守

2022-05-19

文/山鬼(明清史研究团队原创作者)

清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英国“贡使”马嘎尔尼来到中国,祈求面见清朝皇帝,除了献上贡品,他最重大的责任就是要让英国和清朝建立通商甚至是外交关系。可惜,被乾隆皇帝用一句“天朝上国···无所不有”就给打发回英格兰的老家了。那么乾隆如此强硬的回绝英国人真的是自大到目中无人的地步了吗?

当然不是,乾隆在面对英国通商和建立外交的要求时,甚至是恐惧的。虽然康乾盛世的余晖还没有消退,但是乾隆自己也知道这个国家已经积重难返,无论是盐法、经济还是八旗制度,都已经烂到骨子里了,所以乾隆也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了。从乾隆把和珅这个大肥羊交给儿子,就能够知道他至少对清朝糜烂的经济状况还是心里有底的。

那么这些英国人到底提了什么样的条件,会被乾隆皇帝决绝的如此干脆痛快呢,从乾隆在马嘎尔尼进贡当年的给英国人的两道谕旨可以看出一点端倪。在谕旨中,英国人表示要与清朝通商,同时派驻专人在北京打理这些日常事务,而乾隆则说此项“与天朝礼制不合,断不可行”。

接下来乾隆又举例说像汤若望、南怀仁这些外国人来到中国,穿上了大清的官服之后,终生都不能再回到家乡“此系天朝定制”。乾隆甚至与英国人玩儿起了换位思考,说道如果大清派人到你们国家,你们能允许吗?而且西洋国家众多,如果都要来中国,天朝难道都要收留吗?而他最后又用语气极为严厉的“此事断断难行”作为结束。

如此色厉内荏的言语,不免让人有心虚之嫌,那乾隆究竟有什么担心的呢?回到五十八年前,乾隆元年,在皇帝的另一道谕旨中我们会找到一些线索。这一年,乾隆责问广州海关的人员,说之前“外洋红毛”来到这里,都要把船上的大炮拆卸下来才能交易,而现在“夷人所带炮位,听其安放船中···亦与旧例不符”,所以乾隆严令,此后必须洋人把武力全部解除之后,才能进行交易。

洋人的炮火厉害,这是不争的事实。在明朝末年,袁崇焕之所以能够抵挡努尔哈赤,除了他的计谋,与他所拥有的红夷大炮也很有关系,甚至有史料记载正是红夷大炮将努尔哈赤击杀的。所以清代的皇帝对此讳莫若深,对这些洋人的武器和洋人本身也很是提防。甚至不允许外来经商的洋人在广州的地界度过冬天,而乾隆所做的一切不但是尊崇祖制,同时也是害怕洋人过分的渗入大清,影响他的统治。

在英国人请求在京城设立专人管理英国商务之后,他们退而求其次,希望皇帝能够赐给他们一座沿海的小岛,让他们收存货物,做买卖物品之用。是不是觉得这一幕很熟悉,使得当年葡萄牙人侵占澳门用的就是同样的手段,就算乾隆再昏聩,这一点他还是看的出来的,他说道洋人已经有了澳门作为交易之地,不要太过贪婪,同时以“杜民夷之争论,设中外之大防”为由,拒绝了他们。

当然在这里,乾隆也有自己的小九九。就在乾隆五十八年年初,清朝彻底平定了西藏的叛乱,在带回胜利消息的同时,福康安也为他带来了另一个坏消息。那就是英国人早已经深入到了紧邻西藏的印度,并且正在逐步吞噬这个国家。果不其然,就在六年之后的1799年,英军第4次大举入侵迈索尔,印度蒙兀儿帝国的蒂普苏丹最后在塞林伽巴丹城下阵亡,由此国灭。虽然这是后话,但唇亡齿寒之下,乾隆自然是小心翼翼,生怕给英国人以可乘之机。

同时乾隆皇帝在两份谕旨中反复提及“若别国纷纷效尤···岂能各应所求?”“岂能一一给拨地方分住耶!”等语句,乾隆皇帝的措辞一次比一次严厉,就是为了将这个口子彻底堵死。如若不然,就像是鸦片战争之后,所有西方国家看到英国得利之后,纷纷要前来分一杯羹的的情况就是最好的证明。而且清朝虽然闭关锁国,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消息都不知道。乾隆皇帝甚至知道因为法国内乱,英国曾纠结其他欧洲国家群起攻之的时,所以他对英国没有半点好感。

而英国也确实一直在打中国大陆的主意,曾经打着防御法国人的旗号,带着船只士兵,荷枪实弹的抢夺澳门。法国在欧洲,英国却跑到了中国来防御,这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吗?此后英国还多次找借口前来清朝“进贡”,但都被清朝皇帝以各种原因或拒绝或避而不见的招数给推卸掉了。一直到嘉庆二十一年,皇帝向英国人下诏“嗣后毋庸遣使原来”才彻底断绝了与英国官方的联系。

可无论是乾隆还是嘉庆都没有想到,就在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英国人又重新回来了,而这次他们带着枪炮战船,彻底打开了乾隆父子严防死守的国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