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历史上有多次北伐事件,为什么唯独明朝成功了?

2022-05-19

在我国历史上自秦始皇称帝开始至清朝没落约有四百多位皇帝,在大多数皇帝等心中都有着一统天下等愿望,也因此历史上发生了多次等北伐战役,然而在这众多的战役中唯独明朝成功了,这是为何呢?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

首先我们来看看,历史上几场著名的北伐。

东晋时期祖逖北伐

当时东晋政权刚刚建立,北方流亡到江南的人们为了恢复家园进行北伐。人物首推祖逖,当时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募集。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说:“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复成功,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于是到淮阴驻扎,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经过4年多的苦战,祖逖率领的北伐军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片失地,使石勒不敢挥兵南向。太兴四年(321),正当祖逖抓紧积谷练兵,准备进军河北时,东晋朝廷派戴渊都督北方六州诸军事指挥逖军,并扼制逖军后路。同时东晋统治者内部斗争非常激烈。这些情形,使满腔热忱的祖逖忧愤成疾,病死军中。北伐功亏一篑,北方领土为后赵石勒所得。

东晋时期桓温北伐

祖逖北伐失败后,东晋权臣桓温为了建功立业、树立自己在朝廷中的威信也进行了北伐。永和三年(347年),他率军入蜀,灭了氐人李氏的汉国,声威大振。后来他曾三次北伐。第一次是在永和十年(354年),他亲率步骑四万余人,连破氐族苻健军,直抵霸上(今陕西长安东)。当地居民“持牛酒迎温于路者十八、九,耆老感泣曰:‘不图今日复见官军!’”(《晋书又建议自西晋末年南迁的土庶人等,一律返回故乡。但上自皇帝下至达官贵人,均安于江南一隅,不愿北还。桓温的建议未被采纳。后来桓温返回江南,洛阳和其他已恢复的土地又相继失掉。第三次北伐是在太和四年(369年),桓温率步骑五万人大败前燕军,进抵枋头(今河南浚县)。可是前燕得到前秦的支援,截断了晋军的粮道,桓温只得退兵。在退兵途中,晋军遭到前燕名将慕容垂骑兵的追击,死伤三万人。最后导致北伐以失败而告终。

到了宋朝,太祖皇帝平了南方,太宗皇帝发动了北伐。刚开始一度胜利,但是打到战争后期,宋朝却连连大败,还损失了一些名将,比如杨业。此后宋朝一直议和,去清理西边的西夏。

到了南宋,宗泽发动过北伐,但是当时的朝廷太昏庸,太软弱无能,宗泽的北伐依然是失败,他眼见北伐无望,对着大军三呼过河,便死于军中。南宋最著名的北,应该是岳飞的北伐。岳飞的事迹太多,也就不多说。此后南宋一直在防御,都没有主动出击,苟延残喘了100多年,终亡于蒙古的铁骑之下。

那么明朝是如何在这众多失败的北伐战役中脱颖而出的呢?

朱元璋之所以北伐成功,根本原因在于蒙古属于外族,统治根基仍在燕云以北!南方人心思汉,一旦天下震动,则呈星火燎原风卷残云之势!其实,南方的战争,一直都是几大汉人势力之间的较量,压根就没元朝啥事儿!南方政权一旦统一,北伐胜利就是时间问题!

朱元璋自己都说了,他取天下不是从元朝之手,而是取自群雄之手。元末群雄并起,北方红巾军消耗了元朝实力。朱元璋忙着收拾陈友谅张士诚等汉人诸侯。元朝初步平定红巾军,又发生内乱,重臣拥兵割据,混战一通,太子又勾结宦官朴不花,逼老爹让位,元廷内部乌烟瘴气。明军北伐只是临门一脚而已。了解一下北红巾和元朝的战争就知道什么叫血肉大磨盘,元朝最后连北方的汉人地主武装都发动了实在没兵了。朱元璋北伐的真正对手就是当时的地主武装,李思齐,扩廓帖木儿,答失八都鲁都是当时主要的地主武装元政府称为义军。

当时,元廷实力最强的扩廓帖木儿,被常奇袭大败,而其他领兵大将结成党派,互相攻击,实力大损,不听朝廷命令,此时的元顺帝早已失去了王者的尊严。蒙古在铁木真死后基本分崩离析,分成多个汗国,其实就是名义上的,元朝根本指挥不动,是不是内部腐化吗?就像合伙做生意做大了分配搞得不好肯定不欢而散,而这时竞争对手随便出个价就想卖掉,反正谁也别想好,王朝和帝国也是一样的,集权到极致时大家都盼着快点倒。

汉族士兵要怎样才能打赢蒙古骑兵?

这是个难题啊!当年党项人、契丹人和女真人也是马上民族,但照样是蒙古人的手下败仗。特别是女真人,在今天的河北、河南和山东与蒙古人拼杀的惨烈指数是南宋军队无法想象的。托雷指挥那场三峰山雪地战,简直是惊天地泣鬼神!南宋军队守城战以襄阳和钓鱼城为最激烈,但根本不敢与蒙古军进行野战。时间到了1368年,情况不一样了!徐达带领的明军与扩廓帖木儿的蒙古军硬碰硬,究竟是否兵种相克?骑兵就比步兵更胜一筹?第一场:太原之战。在明军还没有称为明军的时候,朱元璋的部队是属于韩林儿龙凤政权的红巾军的。那时候,他的军队怎样克制蒙古军?士兵个子没人家高大,江南也不是养马的好地方,就算成了自己的骑兵,也难以对抗蒙古兵!南宋军队之所以失败,除了政治腐败之外,军队的战斗力也的确不如蒙古兵。下图显示:对付骑兵,只能依靠集体的力量,用方形阵或者圆形阵对付蒙古骑兵的冲锋,士兵的武器一定使用长枪!这些长枪不是一般的长,而是一丈三尺(即四米以上)长的武器,对敌时,同一战线的枪尖一律向外,斜挑对方战马。这些枪头如箭簇般挡着战马的前进,能有效阻挡敌军骑兵的冲杀。但是,这种战术仍然不能取胜,因为蒙古骑兵并不只是冲锋过来的,他们最厉害的是弓箭骑兵!成吉思汗的胜利就是靠他的弓箭骑兵!汉族步兵由于手持长枪,无法兼顾对方的箭雨,如果遇到敌军人数更多时,汉军全军覆没的可能性极高!故此,朱元璋很早就强调多兵种联合作战,而且狠抓军事情报工作,实行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方有生力量的打法。在对付陈友谅的鄱阳湖之战后,朱元璋的军队已经很少打败仗了(除了极个别的局部战斗)。原因之一就是他动用足够多的兵力,碾压对方。比如对付张士诚,他用二十万人马!近十员大将把平江(今苏州)围个铁桶般,日夜攻打,耗时九个月,搞掂!徐达与扩廓帖木儿的太原之战,是否如此呢?

太原之战。先讲战果:明军胜。元军败,投降4万人,战马4万匹尽为明军所有。太原被明军夺取。徐达第一次大规模与蒙古骑兵交战,就取得如此胜利,可以说,自北宋以来,汉人军队从未从游牧民族手中取得如此辉煌胜利的。俘获的战马与士兵是同样的数目,说明对方都是骑兵!这个战果是如何取得的?首先,是战略的胜利。明军攻陷元朝都城大都,元顺帝逃到上都。马上下诏命太原的扩廓帖木儿收复故都。扩廓帖木儿躲在山西,面对明军秋风扫落叶的攻势,一直没有出兵抵御。除了之前他与元朝太子有矛盾(太子想依靠扩廓帖木儿赶老爹元顺帝下台,扩廓帖木儿不答应,于是结怨),他还感受到明军所向披靡的军事压力,不敢轻举妄动。这次领命收复大都,他也采用一种战略:不与冲来山西的明军迎头相碰,而是领兵出山西北部的雁门关,绕道塞外,打算自居庸关突袭大都(今北京)。这是迅速收复大都是作战思路。扩廓帖木儿的确是个将才。之前说过,朱元璋的情报工作是十分了得的,徐达第一时间收到扩廓帖木儿的进攻路线,如果是一般将领,元大都刚刚攻克,扩廓帖木儿大军压境,元大都有可能得而复失,那么当务之急一定是回军援救大都的守军。可是,徐达的战略部署是:加快速度,直取太原!他对部下说:扩廓帖木儿空巢而出,谋取大都,那么他的老巢太原必定空虚,我军无需回师救大都,而是争取时间端他老巢。我军在大都的将军有五个卫军(一个卫有5600人),扩廓帖木儿一时半刻也无法攻破城池。那时,大都不能下,老巢又被我军端掉,他退路也没了!若他匆匆回来,我军就在半路伏击他,敌人必定覆没!他说这叫“批亢捣虚”(比围魏救赵更绝)。为了争取时间,明军的骑兵一路急行,把步兵落在后面。谁知,扩廓帖木儿正是徐达的真正敌手,他的情报工作也做得很好,他的军队还没进入居庸关,他就收到徐达直捣他老巢太原的消息。这还得了?他马上回军抢救太原。这里很有必要说说由居庸关到太原有多远了,地图上直线距离足足超过五百里!实际距离必然超过八百里(山西北部崇山峻岭,道路迂回曲折)。可是,元军竟然几乎与明军同时抵达太原城下!可见元军行军速度无与伦比!这一场面,大出徐达意外,这时,猛将傅友德出列,请缨出击。他说:此时敌军前锋刚到,他们长途急行军,必定劳累,我去给他一个下马威!徐达同意了。傅友德竟然只带着500名骑兵,迎头突击元军前锋万余骑兵!结果,元军措手不及,损失惨重,傅友德斩杀敌兵无数而归!正是有这一次突击,使不久抵达战场的扩廓帖木儿不敢冒然攻击明军。他带来的骑兵足有十万人,也不敢即时开战,毕竟远距离奔跑,人马疲弊,怎敢轻敌?这时,轮到徐达有顾虑了。常遇春说:敌军势大,我军步兵没到,如果这时开战,胜算不大。常遇春的发言给我们几个信号:第一,明军骑兵不多,起码没有元军多。第二,明军作战,通常是多兵种联和作战,各兵种之间取长补短,然后克敌制胜。第三,徐达等人没有预料到扩廓帖木儿竟然神速行军,蒙古军的战斗力不可小觑。常遇春建议:不如今晚趁敌军原来疲惫,来个偷营劫寨!这个建议马上得到徐达的认同。正在这时,上天送大礼来了!居然敌营来人投降!谁?

常遇春说我方步兵没到,仓促接战,胜算不大。难道说明军的步兵比元朝的骑兵还厉害?这里先来说说明军的兵种构成。图一,这种火铳兵厉害吧?朱元璋是元末最先并且大量使用火铳武器的军事家。他刚攻下太平,就有一位名叫焦玉的武器制造专家带着四十杆“火龙神枪”来投靠他。朱元璋马上命徐达亲自试验火龙神枪,结果,徐达扣动扳机,神枪发射火弹,竟然穿透三层战甲!朱元璋大喜,连声说“有此枪,夺取天下没问题”!虽然明清两代五百多年几乎没有资料记载焦玉的事迹,甚至现在我们听起来如同天方夜谭,不可置信。然而,焦玉的专著《火龙神器阵法》留传至今,国内外军事专家十分惊诧,为此书撰写序言的正是刘伯温!另外,张士诚的第一名将吕珍授意他的谋士撰写的《保越录》里,也大量提及并描述他与敌方(朱元璋部队)使用火铳武器。陈友谅率领六十万大军围攻朱元璋的洪都(今南昌),耗时85天,没能攻克。他的军队有一次已经冲入洪都城门,却被里面的邓愈指挥火铳兵一轮枪击,陈友谅的部队死伤无数,只好退出城门。上述种种记载,都表明一个事实:明军已经大量装备了火铳武器。沐英,朱元璋的一个义子,甚至发明出无敌的火铳战法:就是把火铳兵分成三到四个梯队,第一梯队射击,第二梯队瞄准,第三梯队上膛,第四梯队装火药和埋引线。每一个梯队大约250人,总共1000人。四个梯队轮流射击,威力强劲。火铳射程一般是70步(一步为五尺,约1.5米,70步,已经超过100米),对付骑兵杀伤力颇大。虽然明代的神机营在朱棣时代才正式确立,但在建国期间,朱元璋的部队已经大量使用火药武器了,火铳枪就是其中之一。所以,常遇春对他的步兵很是重视(当然,火铳骑兵更是厉害,不过,在明代火铳骑兵恐怕还是个概念兵种,一边骑马,一边装载火药,难度不是一般的大)。在步兵还没有抵达战场时,常遇春提议晚上劫营,真是个好主意!他还说到另外一个问题:天气很冷!其时,正是十二月(农历),隆冬腊月,元军数百里奔驰,又累又饿有冷。我查了一下,准确日期是1369年1月9日,太原地区在这个日子前后一周以内,气温都在零下十度左右,若然明军真的能在这个晚上夜袭元军大营,扩廓帖木儿必定遭殃!故此,徐达首肯常遇春的计策,准备马上执行。偏偏这时,扩廓帖木儿的收下大将豁鼻马派人前来递投降书信!

也因此明朝开创了北伐成功的王朝先河,那么对此你有何不同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