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中国历史上的吃人事件,如果发生在美国会如何

2022-05-19

中国历史上的吃人事件,如果发生在美国会怎样

文/马少华

中国历史上有争议的事不少,至少得动用计算机才能数得过来,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件,我觉得应该算是张巡的睢阳之围了。

公元757年,正是安史之乱乱得正火的时候,安禄山之子安庆绪带着尹子琦率同罗、突厥等部族一大帮子十几万人,浩浩荡荡地杀奔睢阳。

睢阳当时的守军只有几千人,可想而知实力有多悬殊,用句常用语来说,就是“每个人吐口唾沫都能把你淹死”。按常理来说,这仗是没法儿打的,除非每个人能长出一百条胳膊来,然而你也知道,长一百条胳膊的那不是人,而是蜈蚣。这个时候,就需要有非常之人出来当英雄了。这个非常之人,就是张巡。

在张巡的英明领导下,睢阳的几千守军创造了数个战争奇迹:从早晨到中午连打20余次胜仗;短短的几个月共进行了400余次战斗;杀敌将300多人,杀敌军12万人……这几个数字即使放到世界战争史上,也足以发出万丈光芒。然而,俗话说得好,“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创造了如此奇迹的睢阳守军在粮食面前却一败涂地,本该列入世界十大名将行列的张巡,也在粮食面前功亏一篑,一千多年来饱受争议。

连续几个月的围城,睢阳城内已经再也找不到一粒粮食,再也找不到一匹战马,再也找不到一块树皮。这时,让中国人一千多年来争论不休的时刻出现了——张巡把自己的爱妾杀了,分给士兵们吃,后来又杀睢阳城的老弱妇孺,“凡食三万口”。

这次事件可以说是中国“吃人史”上最有代表性的事件了,一千多年来无数人都在争论张巡的做法到底是对还是错。挺张派强调他的无奈与悲壮,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在退无可退的情况下,只能弃卒保帅,这也是我们从小就接受的主流教育;而倒张派则以孟子的“杀一无辜而得天下,不为也”为理论纲领,突出他的无道与残忍。

倒张派从人性的角度来批判这种吃人的行为,自然很能引起众多老百姓的共鸣,但是他们却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他们只是站在人性的角度发出感慨,却无法回答在那种情况下张巡到底“应该”怎么做。

不能不说,这是中国人的一个思维盲点。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而且是在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情况下,我们该怎么办?投降?历史上很多人都这样做过,后果是成为世人唾弃的汉奸;坚持?历史上也有不少人这样做过,后果是遭受世人的非议。

不过,在明末清初倒是出现过一次类似的事件,不管在正史还是民间都得到过不错的评价。

那是顺治初年,南明大将李定国率20万大军围攻广东新会。新会守将耿继茂为了给新主子留个好印象,顽强地坚持了三个月,直到城内再也找不到一粒粮食。这时候,耿继茂做出了一个决定:城中百姓每家贡献出一个人作为“人肉口粮”。据新会县志记载,当时出现了很多感天动地的故事,比如一对相继丧夫的婆媳俩相依为命,清兵要杀婆婆,媳妇就出来请求让自己代婆婆为国捐躯,清兵怜悯她的孝顺,就同意了她的请求;还比如,一位姓李的女子的丈夫要被清兵抓去了,这位女子就哭着说:“我丈夫还没有儿子,如果他死了他们家就绝后了,还是把我杀了吧。”清兵也同意了她的请求,把她吃了之后又把她的骸骨还给了她的丈夫;又比如,一位姓梁的读书人被清兵看上了,准备动员他为国捐躯,他十岁的女儿就跪在地上为父亲求情,后来清兵竟然被感动了,把他们父女俩都放了……

听起来很是感人,也很是完美,既有领导的爱民如子,又有老百姓的顾全大局,甚至还有人间真情,堪称古代版的“知音体”。这个故事之所以免遭张巡事件那样的非议,我觉得最大的原因就是领导让老百姓有了选择权。虽然对领导来说结果都是一样的,但你也知道,只要你给老百姓一点权利,他们就会忘掉你给过他们的所有痛苦。而且通过这个选择权,矛盾的焦点已经巧妙地从领导与老百姓之间转化到了老百姓与老百姓之间了,而且你也同样知道,只要在老百姓之间制造一点矛盾,他们就再也没有心思去考虑别的事了。

应该说,这个故事比张巡那个故事高明了一点,但我们也很悲哀地发现,高明的那一点也只是领导的高明,而与真正的人性的高明一点关系都没有,老百姓还是免不了“被吃”的命运。看来中国人的思维盲点是不可能从中国的历史中寻求解脱了,我们只好把目光转向遥远的太平洋对岸。

1836年,德克萨斯从墨西哥独立出来,成为德克萨斯共和国。当时的墨西哥正由暴君桑塔·安纳统治,哪能容得广阔的德克萨斯独立出去,桑塔·安纳当即率领7000大军(不好意思,就只有这么多)前来镇压。

“大军”压境之下,德克萨斯共和国损失惨重,最后只剩下200多人逃到阿拉莫,大卫·克洛科特就率领着这200多个人,跟桑塔·安纳的几千人誓死抵抗。

虽然现在的美国富甲天下,但在1836年还是蛮荒之地,在墨西哥大军围城仅仅13天,大卫·克洛科特就开始面临跟张巡一样的悲剧——阿拉莫城里除了吃人再也找不到可以吃的东西了。

是吃人,继续战斗?还是不吃人,全体投降?考验大卫·克洛科特和美国人的时刻到了!

吃人?还是不吃人?张巡说,这是个问题。大卫·克洛科特说,为什么非要在吃和不吃上纠缠呢?为什么不能走第三条路呢?

吃完最后一块树皮,大卫·克洛科特先把城里的老弱妇孺疏散走,然后召集全体士兵,公开投票,愿意投降的,放其生路,愿意守城的,留下继续。然后大卫·克洛科特跟这些愿与城共存亡的士兵们浴血奋战,最后全部阵亡。

第一次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是被狠狠地震了一下。原来,世上并不是只有领导为你定好的那两条路。原来,我们还可以走第三条路。

碰上大卫·克洛科特这样的领导,实在是人生一大幸事,不光是被疏散的那些老弱妇孺,也包括那些有选择权的士兵。这才是真正的选择权,而不是选来选去总逃不了“被吃”的阴谋。

(图:大卫·克洛科特)

在美国“911”事件之后,我也同样听说过一个类似的故事。当时恐怖分子共劫持了四架飞机,前两架分别撞在世贸中心的北楼和南楼,第三架撞在五角大楼,而第四架却在宾夕法尼亚的一个乡间坠毁,这是怎么回事呢?

据事后的分析我们才知道,这第四架飞机本来是准备撞向白宫的,但在机上的乘客群起反抗,才破坏了恐怖分子的阴谋。

这不算什么奇闻,跟歹徒搏斗咱中国人也能做到,真正让人震撼的是,就在这极其危险的情况下,飞机上的乘客仍然不忘民主:大家举手决定要不要跟恐怖分子作斗争,支持的人留下,反对的人给他降落伞。结果全体乘客集体支持跟恐怖分子作斗争,才使飞机没有撞向白宫,而机上的45人全部遇难。

这才是真正的民主,即使在极其危险的情况下,也不能剥夺别人的选择权,更不能把自己甚至大多数人的意志强加到别人头上。

中国人的思维盲点就这么解开了,不需要什么大道理,也不需要什么长篇大论,只需要“民主”两个字就够了。

但是,知道跟能不能做到还是两回事,像什么“认识到错误等于成功的一半”全是屁话,就像老虎绝不会因为杀戮太多而放弃吃肉一样。其实,就算是老虎真的愿意放弃吃肉,而如果没有一个合适的环境,也仍然无法做到,甚至会被别的老虎吃掉,作为它不吃肉的代价。比如上面提到的张巡和耿继茂,如果他们不吃人,而是选择大卫·克洛科特的方式,结果会是怎样的呢?这样的事情在历史上并不少见——一旦城破,必将屠城,管你老弱妇孺!耿继茂更不会忘记,就在他率清兵攻克广州后,纵兵屠城,70万人顷刻间灰飞烟灭。因此,城中老百姓面临的一个更残酷的现实就是:要么被领导吃掉,兴许还能留下一儿半女;要么等城破之日,全家被屠!

解开了一个思维盲点,又陷入了一个更残酷的盲区。

为什么中国历史上的改革绝大多数都以失败告终?所有的历史课本都在说是因为保守派或是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却没有人提普通老百姓是支持还是反对,因为老百姓是没有选择权的,即使让他们选,选项也只有被甲吃还是被乙吃。这样的改革,能成功倒是见鬼了。

因此,中国人只能把张巡奉为英雄,却从不知道还有大卫·克洛科特,因为——“夏虫不可语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