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名将周瑜的一生战绩,他的英年早逝后谁是最大的受益者?
三国时期有许多著名的将领,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东吴名将周瑜的一生战绩,他的英年早逝后谁是最大的受益者?
周瑜,字公瑾,周氏自汉朝便是宦官之姓,所以周瑜来自名门望族,自幼学而不厌,长大后更是长相俊美,且精通音律,故人常说“曲有误,周郎顾。”便可见一斑。
志向高远,涉猎甚广,又长相帅气,家世优良,毫无疑问是当时的“高富帅”。孙策与周瑜在同一年出生,在黄巾起义之战时,周瑜曾去拜访江东孙氏,与孙策一见如故,并把自己家的宅院腾出拱手相让,与孙策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孙坚去世后,孙策领兵打算平定江东,写信与周瑜,二人在长江前会面,孙策激动地握着周瑜的手长叹:“有尔吾何惧乎!”于是在周瑜的鼎力支持下,孙策一往无前,前后平定横江当利秣陵等地。
此时孙策已兵强马壮,便让周瑜先行回丹阳。而袁术早已听说周瑜美名,企图收于麾下,周瑜看出袁术小肚鸡肠,难成大业,但不好拒绝,便求得居巢县县长一职,后谋出路。在任职居巢县时,他认识了鲁肃,二人就此结交。
建安三年,在鲁肃的请求下,周瑜辞官与他一同回到江东。孙策听闻亲自出来相迎,授予他中郎将一职,并赐予住所和财宝,并在公告中写道:“公瑾雄姿,才能绝伦,与我有总角之好,骨肉之情。丹阳时,其率众,发船粮助于我,使我得成大事,论功酬德,赐尚远不报之于机与我也?!”
建安四年,孙策伐荆州,周瑜随军征讨,大败袁术手下刘勋,收其亲族为俘。其中有一醇儒为乔公有二女,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姿容,孙策收大乔,周瑜纳小乔。后击溃刘勋,平江夏,周瑜守巴丘。这位谋士不在身边,则致使了蠢蠢欲动者心中的小九九。
让周瑜名震古今的还是赤壁之战,当时曹操率二十余万大军进攻东吴,而当时东吴和刘备的联军仅五万人左右,东吴的军队受周瑜统辖;结果周瑜居中调度,竟然以奇谋大败曹操军,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又率军大破曹仁,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但不久之后,周瑜便因病去世了,在去世前,还策划夺取巴蜀和联合马超夹攻曹操,可惜都没有实施。
周瑜的一生不仅功绩显赫,其为人也心胸宽阔。
《三国志》作者陈寿对周瑜的评价是:“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即周瑜性格好,度量大,心胸宽阔,深得人们的拥戴,完全不是《三国演义》中描写的“心胸狭窄”、“器量狭小”之人。
老将程普早随孙坚,身经百战,所以,他倚老卖老,不大看得起周瑜这个“新秀”,甚至说他曾多次羞辱周瑜。而周瑜却以东吴基业为重,胸怀宽广,处处宽容,“折节容下,不与较”,程普颇为感动,言“与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
周瑜的心胸宽阔还体现在他的举贤任能上:首先向孙策推荐张昭、张纮,继之举荐鲁肃,临终前力推过去曾与自己意见不同的鲁肃代行自己的大都督之职。更值得一提的是,周瑜在诸葛亮到江东做说客的第二天,就发觉他很有才,立马找到其兄诸葛瑾,让他去劝说诸葛亮弃刘备事东吴。
周瑜心胸和器量之大,也受到他的对手的肯定。刘备说周瑜:“器量广大,万人之英”;诸葛亮赞周瑜:“仗义疏财”、“挥洒自如”、“雅量高志”、“文武筹略”、“挽强为弱”、“雄姿英发”;蒋干称周瑜:“雅量高致”。后代的一些名人如苏东坡等,在周瑜的人品方面,都给予了极高评价。
周瑜被后人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长壮有姿貌”,人称周郎,是江东一等一的帅大哥,而且还文武双全、多才多艺,就象他的名字一般如瑾似瑜,他 “姿质风流,仪容秀丽”,是一块完美无瑕的美玉;这等人物,不知掳俘了多少少女之心。
当然,最让人羡慕的还是迎娶了大美人小乔,夫妻二人琴瑟和鸣,相敬相爱,其乐融融,真是一对人间鸳鸯,天上神仙。羡煞人也。
不过,这儿有个小小的误区,他们并非我们现在意义上的夫妻,大小二乔都是属于妾,而戏剧小说中所谓的乔国老亦是子虚子事,这个是有正史作证的。
据《三国志》载:“从攻皖,拔之。时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乔,瑜纳小乔。”而裴松之注此传时引用了《江表传》中的史料也说:策从容戏瑜曰:“桥公二女虽流离,得吾二人作婿,亦足为欢。”
妻为娶,妾为纳,这是常识,而这对国色的姐妹花出身民间,身份低贱,且流离失所,几为难民之身,乃是孙策与周瑜的战利品,与二人门不当户不对,所以,根本是不能成为正妻的。
再说了,二人遇到大小乔时,都已25岁了,在那个时代,二十岁前都早已成婚,所以,嫁与为妻之说是不能成立的,最多只能说当了妾后受到宠爱,或享受专宠就很不错了;但不管怎么了,内外皆秀又风度翩翩的周郎,娇妻美妾,官场情场战场,场场得意,着实是天下最幸福之人了。
赤壁之战是周瑜武功中最为耀眼之战,他用火攻之策,以弱胜强,将不可一世的曹操击退,不但保全了江东之地,还乘胜追击,一举攻占荆湘要地,这个在《三国演义》中是大书特书之伟迹,在此就不用我来叨叨了。
但拜《三国演义》所赐,在人们的脑海中产生了两个大大地误区,小说中的战役过程可谓是惊心动魄,从舌战群儒起,群英会,蒋干盗书,草船借箭,横槊赋诗,苦肉计,借东风等等,好戏连台,目不暇接。
但是,从正史《三国志》来看,出火攻之计的是黄盖,上面所说的一系列好戏都是小说家言,也就是说,这些好戏都是编的,假场合。
再有就是《三国演义》中,虽然东吴联军的主帅是周瑜,但主角却是诸葛亮,仿佛整个战役几乎都是诸葛亮的功劳,他不仅牢牢掌控着战役行进的过程,洞若观火,玩友军及对手于股掌之中,正如鲁迅先生所言,“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对抗曹军的主要力量当然是东吴水军,诸葛亮作为一个谋士只是起了一个外交家的职责,他只是在促成了孙刘联盟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仅此而已。
也就是说,即使他不“促”,按当时的情况,这孙刘联盟也会成;因为,真正有决定权的是孙权和周瑜,而非刘备和孔明,刘大耳儿是上杆子地想将东吴拖下水,所以,在整个赤壁之战中,诸葛亮只是个小小配角。
自古伴君如伴虎,赤壁之战后,周瑜名声、威望达到巅峰,难免功高震主,孙权不可能没有想法,没有他,又怕镇不住曹操,有了他,又怕哪一天自己的后院姓周,只是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都无这方面任何记载的透露。
周瑜在征南郡的途中暴病而亡,一个出身高贵,长得美到惨绝人寰,气质优雅宛若谪仙,能力气度卓绝的完人就这样走了,兴许,他太过完美,上苍不允许他老去,只好把他的风姿定格在最闪耀的时候。
征南郡是过程,终极目标是征巴蜀,如果这一目标实现了,那将没有了三国时代,而刘备集团不是或孙或曹地依附一方便是被灭,那二分天下的争战会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着精彩,但可惜地是,周瑜死了,下面便是诸葛亮展示智慧的舞台了,也让孙权避免了打压功臣的罪名。
江东的国策是建立在割据基础上的,也就是说,他们只是想偏安一隅,于一统于下并不上心,因为,作为江东士族心目中还是存有一个大汉王朝,只要能够保住既得利益,哪怕洪水滔天。
因此,除了周瑜带着一帮武人有征战四方的雄心外,作为掌门人的孙权,他关心的也是如何将将孙氏政权本土化,而其它人于对外扩张之事是持反对意见的,也就是说,周瑜的理想在东吴是没有市场的。
周瑜是孙权哥哥孙策的拜把子兄弟,孙权对周瑜也是相当尊重的,至少在表面上是这样,但从内心来说,他是支持鲁肃的战略方针的,也就是立足本土,经略江东,做好自己的事,将刘备集团当作曹魏和东吴之间的缓冲国,于是才有借荆州这一串的故事发生。
所以,他对周瑜南征内心是不赞同的,但也不能将反对之意放在明面上,他要做的头等大事是坐稳现在的位置;周瑜南征成功与否,在他的内心是很纠结的,即使周瑜成功地拿下了西川,这地方是姓孙还是姓周,谁知道天上哪块云彩要下雨,您说是吧。
天不假年,周瑜英年早逝,后人无不扼腕,但似乎没人想过,这其中是否有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我不是阴谋论的信奉者,我只是觉得,这周瑜早逝的背后,似乎有那么点点地疑云在飘忽。
周瑜之死,史载其为 “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于巴丘病卒”就是说,他是走到半路生病,然后就死了,时间之短,令人瞠目结舌,如果真是如此,那就不是“病卒”,而应该叫“暴亡”。
要说周瑜死,谁最开心,如果说孙权最开心,怕又是一堆地砖瓦袭来;这个又是必须要涉及当时东吴的国策了。
周瑜是坚持伐蜀的鹰派,鲁肃为坚持借荆州给刘备,以形成三分天下,相互制约以自保的鸽派,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战略,而孙权在口头上是两种都认可,其实,明眼人都知道,他是支持鲁肃的。
既然两种战略只能取其一,以孙权之能力,是不可能说服如日中天般地周瑜的,那周瑜就必然被抛弃,但如果周瑜要坚持呢?武力解决肯定是不行的,那样的话,谁胜谁负不得而知,后果不堪想象,亲者痛仇者快的事孙权是不会干的,那么,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他能够识相地“病逝”。
于是,周瑜病逝了,伐蜀大计随之停止,孙权的基本国策得以顺利实施,几句安抚和沉痛的语言将一切化为无形。
由是,我想起了刑侦学上的一句话,“最大的嫌疑人就是最大的受益人”,如柯南道尔所说:“排除一切不可能,剩下的再不可能也是真相”,就此而言,我可以肯定地说,周瑜之死,最大的受益都就是孙权,至于是谁谋害了周瑜,你懂的。
周瑜临终前,推荐了与其战略决策完全不同的鲁肃为继任之人,我不知这其中是否有多少地无奈,因为,他知道,自己一去,整个伐蜀计划就付之东流,他推荐与否都并不重要,对铁定之后事,作个顺水人情罢了,不过,这也成就了周瑜气量大度的美名。
周瑜在后世很受追捧,大唐时唐德宗接受颜真卿的建议,追封古代名将64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当中就包括周瑜,同被列入庙享的只有关羽、张飞、张辽、吕蒙、陆逊数人而已。
可惜了,周郎,一代英杰,难借寿年,周郎在,江左兵锋外指,金戈铁马;周郎亡,东吴煮海为盐,一隅小康。
周瑜的一生是精彩的,他并没有像演义里的周瑜一般小肚鸡肠,反而是战无不胜的大智慧者,然而天妒英才,这样意气风发的周郎终究和东水一样消散,留给后世无尽的惋惜。
- 上一篇:紫禁城的设计者是谁?故宫耗费了多少材料?
- 下一篇:英杰烈【第三十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