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赵括真的是纸上谈兵吗?事实并非如此,白起说起他都恨得牙痒痒

2022-05-19

中国历史有许多包含深意的典故,如著名的纸上谈兵,那么其中主人公赵括真的是纸上谈兵吗?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事实并非如此,白起说起他都恨得牙痒痒。

说起纸上谈兵的典故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战国时期,赵国有一员大将名叫赵奢,他屡立战功,被封为马服君。赵奢的儿子名叫赵括,他小时候就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头头是道,赵括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倒他,但也不说他好。赵括的母亲觉得很奇怪就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很担忧地说:“打仗,是生死攸关的事,儿子虽然熟读兵法,但是没有实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将来若是率军打仗,恐怕会遭到惨败。”后来有一次,秦国派白起为将,统率百万雄兵讨伐赵国。赵国命大将廉颇,也率四十万大军在长平阻击秦军。廉颇知道秦军人马众多,粮草运输困难,不利久战。他命令赵军凭险固守,以便让秦兵不战自退。秦赵两国军队在长平相峙许久,仍然不能有所突破,白起无计可施,眼看粮草接济不上,急得六神无主。于是,有将士献计让他派人到赵国散布流言,说秦军根本不怕廉颇,最怕的是赵括。赵王不知是计,立即命赵括为将,代替廉颇。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但赵王坚持。赵括到了前线,全部变更了军法,轻率地任用军官,用书上所学的理论与秦军展开正面交锋,结果因为不变通中了秦军的埋伏,赵军四十余万全部被俘,后被白起设计坑杀。赵国元气大伤,不久被秦将王翦灭掉。

但是历史上真实的赵括并非如此,长平之战时秦国战神白起看到赵括在粮食断绝时带领赵军发起的决死突击,说了一句话暴露了真相,白起看到赵括的战场指挥后感叹到:此子若不死,必成秦国大患;能被四十年来未尝一败的战神如此看重和忌惮的人绝非庸才。其实从赵括做的一些事情上也可以看出这一点。

我们再来看看长平之战在正史中的经过,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秦国为了争夺上党地区而与赵国爆发冲突,秦国的左庶长王龁攻打赵国,而赵军主将廉颇则固守不出。

其实,面对气势汹汹的秦军,廉颇筑起高墙,消耗对手的战术是十分成功的。然而这样的一种战术,对本国的国力同样是一种考验。战争后期,赵国向他国借粮,说明缺粮,难以久持。赵向秦求和但未果说明赵王急于结束战争,赵王对廉颇作战方式不满。秦国丞相范雎在赵国散布谣言说:"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

赵孝成王果然相信,便改派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为主将,统率赵国军队。

这时,赵国丞相蔺相如劝谏道:"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就是说,赵括能够通晓父亲赵奢的兵书战法,却不能够对之进行理解和变通。

不过,急于求胜的赵孝成王可不管这一点,他执意以赵括为将,并让其主动出击。

蔺相如认为赵括虽然自幼学习兵法,对行军作战之事信手拈来。但他骄傲自矜,认为全天下没有人能够在打仗这方面胜过他。他曾经和父亲赵奢谈论军事,赵奢虽然没有问题能难倒他,但却并不认为儿子是真正的领兵有方。

赵括的母亲询问赵奢原因,他回答:"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赵括确实很有天分,但他自我感觉太过于良好,把战争想得过于简单。赵奢敏锐地预见到如果有一天他真的领兵打仗,会导致赵军的失利。

赵孝成王是一位非常有意思的君王,毛遂说他不能领兵,赵孝成王非要他领兵,导致兵败毛遂羞愧自尽。赵括爹妈都说赵括不行,赵孝成王非要赵括领兵,识人确实特别。

赵国换将,秦国也换了将。秦国开始的将是王龁,这大约是赵王敢换将的原因之一,可能认为秦国并没有把主力放入战争。然而秦国却悄悄把主将换成了白起,白起一生无败绩,军事能力了得,就是廉颇和赵奢也未必能赢他。赵括作为军事小白,碰上这么一个对手也是无奈。秦国当时将十五岁的男孩都纳入战争,是举全国之力对付战役。反观赵国,赵王和秦王对峙三年,却未积极争取支援。

不过,赵还是投入了约四十五万兵马,也下了本钱。秦投入了多少众说纷纭,有说五十万,六十万,一百万。但无论是哪个,都比赵国多。

赵括到达战场,一改原本的指令,率领兵士主动出击。而秦军刚刚到来的上将军白起早已做好准备,他先是佯败,将赵括吸引的全力追击,然后又派出一支部队迂回到赵军后方,对其形成包围态势。随后,白起以骑兵将其分割开来,使其相互孤立,陷入慌乱。

最后,白起又将赵军的粮道切断。这一连串的计策让根本没有领兵经验的赵括无暇应对,只好先全力防守。

四十多天后,赵军因为饥饿而战力大减,士卒离心。于是赵括孤注一掷,率领精锐冲杀,最终被射杀。史载:"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

由此看来赵输了,但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赵败了,但秦的损失也很大,赵括打不过白起,但也没让白起好过。

赵括军事能力如何,史书无更多记录。但就结果来说,他在赵不具备优势的情况下打到白起都恨得牙痒,大约不是个只知道理论不懂得实践的人。白起说的"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大约也是对长平之战感触太深。

那么对此你有何不同的见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