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安史之乱的起因,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是什么?
强汉与盛唐之所以强,只因为汉唐民风崇文尚武,充满进取、开拓之精神!虽也难逃封建王朝轮回更迭,两大帝国最终皆亡于内乱,但并非如后代般皆亡于外敌入侵。
汉代武功之盛,自无须细表。如东汉末,国内已天下大乱、军阀混战之际,北方强敌如鲜卑、乌桓,虽控弦之士十数万,却始终无胆大举入寇,只敢在边境附近趁隙骚扰抄掠一番,可见汉军之积威之重,虽临死尚足以令胡骑丧胆。而国内任何一个军阀,只要回过神来,狠狠一击都足以让北胡西戎俯首称服。
三国时代之公孙瓒、袁绍,西凉军团董卓、韩遂、马v等,哪一个都能让游牧民族畏之如虎,甚至都能一纸文书就能让其等乖乖派出骑兵参与各自间的争战。曹操战败袁绍后,北征乌桓,只一仗就让乌桓骑兵死心塌地的从此为曹军效力,史书记:曹操拣选精锐数千令从军征伐,从此乌桓三郡为天下名骑。
刘备令马超管理西羌各族,蜀汉历次北伐,羌一直为蜀军骑兵重要来源。而以盛唐之威,除唐军名满天下之精骑、长槊、陌刀之外,太宗皇帝宽阔的心胸更创造了中华文明又一颠峰。胡汉一家,天下混一的气魄,让众多胡族豪杰们从根本上就认同了自己亦是唐人,民族概念变得模糊,青史留名者,为唐帝国开疆拓土奉献一生的非汉族将领数不胜数,典型如阿史那社尔、契必何力、黑齿常之、高仙芝等等包括安史之乱的肇事者安禄山与史思明。
假设唐王朝自身不出现严重体制之误,谁能断言安史二将不能以正面形象出现在史书之上?还有平乱的重要将领李光弼亦非汉族,乃是契丹人。
探讨安史之乱起因,实质就是唐王朝同时兼犯了好战与忘战的两大错误。对外扩张、好战,精兵劲卒俱交于边镇,而内地承平百年,军备松驰,民众忘战久矣,古人云:好战必亡、忘战必危。而二错兼之,焉能不危!
唐天宝年以前,镇边节度使数年就得轮换,从未有一人可兼任二镇节度使十数年的。
节度使功勋卓著者,自边地入朝后,往往亦授予重要职务,各部尚书、御史中丞、大夫者俱有,为相者亦不在少数,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出将入相,亦是汉唐时期,乃先溯至秦、六国春秋、西周时代,国家有武事征伐,朝中各重臣实际皆是文武兼备,往往任命某御史大夫、某尚书中丞,某上卿等等为将,领军出征。
可以说中国历史上在唐中期以前,国家重臣实际上并没有严格的文武之分,如初唐名将李靖、徐世绩、程知节、候君集等,都不同程度担任过吏部尚书、刑部尚书,大夫、州刺史等职务。武将多能任文职,文士亦能胜武事。唐以前官吏士人从成年过程中实际就是学得文武兼备,儒家六艺中,书包括经史、文武谋略、兵书战策,并非明清后的酸儒秀才,只知摇头晃脑背着之乎者也而手无缚鸡之力。
如果你在汉唐时期说读书人手无缚鸡之力等等,估计一个标准的儒学子弟就可以将你一箭封喉,一剑穿心!射与御,更是世家子弟、寒门士人的必修课程,连大诗人李白、杜甫,历史画像中从来都是腰间悬一长剑,汉唐之风,由此可知也,实际孔圣人自己,也是开得强弓,驾得烈马,史书记载其射术如神,尚有徒手格猛兽之勇,故六艺之中,武艺占了二项,可见孔圣人提倡的就是文武兼备才是治国之良才。
如果孔夫子知晓了宋以后,明清诸儒生以手无缚鸡之力为荣,恐怕在九泉之下,每日仍会咯血三升…观中国历史,中唐以前,一个只知武事不懂文略,或者只具文才而不通武艺之人,如果出仕,一般都当不了大官,前途渺茫。当然投机专营取巧者除外。
如安史之乱时,唐王朝各地的县令、太守等,佼佼者如显示出了非凡武勇与军事才能的张巡、颜真卿,每一个都是能让安史叛军倍感头疼之人物。也可以说中唐以前,每一个士人的目标都是学成文武艺,出将入相是读书人出仕的最高目标。
安史之乱,让唐王朝在四夷臣服,毫无外敌威胁下,忽然由极盛转向了衰弱。探其原因,直让史学家们扼腕叹息唏嘘。安禄山为唐王朝服务了数十年,总不会如小说中说的脑后有反骨,天生奸诈之徒。
史书载安禄山与史思明皆勇猛善斗,同为捉生将,这个职位玩的应是九死一生的活儿,而根据人类品性特点,凡勇猛善斗者,或性恶,奸诈那是奸诈不到哪儿去的,随着权位益重,或许环境使人发生的变化。朝廷对其恩隆深重,作为重臣,安禄山与史思民亦不会不知唐王朝名将如云,整体军事实力远胜其二人之力,是什么原因让其等生出了造反之意,又能积蓄到能发动兵变的力量?究其原因,有一个人起了至关重要之作用,就是权相李林甫,史书称其口蜜腹剑,笑里藏刀,恰如其人也!
唐王朝除了边镇节度使轮换之外,朝中宰相也有任期,边镇节度使掌朝廷定制边军,负责边镇军政大事,但亦非一手遮天。尚有州刺史、太守等地方政府,亦掌有一定数量之军队,负责民政事务、边军后勤补给,戍卒轮换等等以制衡节度使之权,边地刺史、太守等主官,一般亦是文武兼备之通才。而节度使数年即轮换,如此制度下,节度使要谋反,实质非常难!
而李林甫拜相后,为了长期独霸相权,对唐玄宗进言道:文人在内专事文事,武人在外专于武事。这实际上就是防止了外镇节度使入朝任重臣而分享自己的权力。
又针对许多少数民族将领文化知识较弱的缺点,就算功勋再卓著,限于文治之弱也不可能入朝为相。于是又进言道:胡人自幼擅弓马骑射,既仰慕中华天威又粗鄙少文,只要给些恩义,无不死心塌地的为朝廷卖命,而且更能吃苦耐劳,相对于汉将,更适合为国家长期镇守边地,开拓疆土。
如李林甫之意,最好边镇节度使统统由没有多少文化的少数民族将领专任,这样就永远的断绝了节度使入朝为相的可能性,以让自己长期独霸大权。老年昏聩的唐玄宗竟然听了这话以后,觉得深以为是。
从此,安禄山等节度使开始了长期专任一方,这就给了节度使们有了蓄养私兵死士的时间,随政治逐渐腐败,府兵制⒒担边镇军士轮换制度也逐渐形同虚设,节度使慢慢有了蓦兵之权,能独立蓦兵了,慢慢的地方财政权自然而然亦会部份或者大部份落入节度使手中,如此,边陲军事重镇节度使,慢慢地俨然就变成了如同独立王国。
边军士卒们逐渐只知节度使之恩威,而不知有朝廷皇帝之恩威。其势已成,要谋反也只是覆手可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