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他发誓永不攻打日本,而他却曾两度征日

2022-06-05

早在朱元璋统治的洪武时期,倭寇就长期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骚扰。洪武年间有记载的倭寇入侵达44次之多,而且其中大部分集中在洪武十四年之前,平均每年超过两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朱元璋可谓殚精竭虑,绞尽脑汁。

洪武元年,朱元璋派永嘉侯朱亮祖镇守广东,在沿海要地设置卫所,派兵防守,同时发国书给日本诸国(当时日本正处于分裂的“南北朝”时期)表达了自己希望与日本诸国建立睦邻友好关系,一起消灭倭寇,共享太平之福的愿望。

但当时的日本幕府将军足利义诠以“倭寇乃九州海贼所为,日本政府本就不知道”为由予以搪塞。洪武二年,着眼于长远利益的朱元璋又派杨栽等七人出使日本,并亲自写了一封措辞严厉的信威胁“倭寇”。

接到信后,日本国的怀良亲王大怒,斩杀明使五人,其他的悉数扣留,朱元璋的这一次交涉毫无成果可言。 洪武三年三月,不死心的朱元璋又派莱州府同知赵秩等再次出使日本。赵秩经过一番惊险的周旋和唇枪舌剑后,终于软化了怀良亲王的立场,怀良亲王派和尚祖来捎带了大量的贡马和土特产向明朝“奉表称臣”,而且还送还了七十多个被倭寇抓去的中国人。

朱元璋十分高兴,在皇宫设宴款待日本来使,并赏赐了大量的财物。考虑到日本人普遍信仰佛教,朱元璋还派了八个和尚护送祖来回国。但是朱元璋对当时的日本缺乏最起码的认识,他高估了怀良亲王的影响力,怀良亲王只是一个亲王而不是国王,他的意志并不能代表整个日本国的意志,那么当时最有势力的日本国王是怎么想的呢?说来还真是凑巧。

这位仁兄的想法正好与怀良亲王相反,他并不认为跟中国交好是一件多么急切而急需的解决的事,于是这次曾给朱元璋带来希望的交涉就这样再次搁浅。

洪武十三年,日使再次来贡,情况同前几次一样也是没有表文,但带来了一封日本征夷将军源义满的奉丞相书,文章写得极其嚣张,朱元璋看后很不开心,便拒绝了日本的朝贡。洪武十四年日本再次来贡,朱元璋又一次推却,并让礼部写了一封信责备日本国王和他们的那个征夷将军,日本不甘示弱,也回了一封极其强硬的信。

朱元璋看了这封表文大怒,史载“帝得表愠甚”,但考虑到元朝两次出征日本损兵折将的前车之签,朱元璋忍住了这一口恶气。虽然如虎将李文忠也曾建议朱元璋征日本以雪前恨,但朱元璋在深思熟虑之后还是没有率领大明朝的舟师东渡。 此后朱元璋改变了以往企图交好日本的策略,而改为在内部积极设防,在沿海各地加强防守和卫所建设等,尽量减少倭寇造成的损失,最后他以日本支持胡惟庸造反为由,将胡诛杀。于洪武二十年(1387年)果断地断绝了跟日本的往来。并实行了“海禁”,把日本列为“不庭之国”,永远不准日本来中国贸易,并把这写入了传给后世子孙万世不变的《皇明祖训》中,正是在这同一本《祖训》中,日本还被列入了永不攻打的十五国之一。 明朝海军一度强大但是明朝自身的危机重重,所以最终明朝自己放弃了海军——实在养不起!

明朝在放弃海军后做了一个决定后世数百年中日关系基本走向的重大错误决定,这就是“海禁”,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明朝海禁严厉到什么程度,最严厉的时候甚至不许本国沿海各省之间航船!

这样的海禁完全禁止了海上贸易和文化交流,而这是维系中日之间千年关系的重要手段,海禁让日本遭受巨大的损失,也使日本统治阶层产生了侵略中国的现实需要。这就是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中国的书籍、瓷器、丝织品、香料等奢侈品日本想要却要不到,买不着就偷,偷不着就抢!

不能合法贸易,就非法贸易——偷,非法贸易必然遭到明朝政府的打击,于是中国的走私商人和日本的武士就结合起来成为危害东南沿海百年的“倭寇”。倭寇之乱,害在沿海民间,根却在朝廷,海禁激起走私——走私导致镇压——镇压导致武装暴乱——武装暴乱引来倭寇入侵!

明朝的历史情况与过去不同。与倭寇的斗争,与蒙古贵族的斗争贯穿着整个时代。这是明朝历史的特征。要抓住这个特征才能够了解明朝人民的负担为什么那么重。因为北边有蒙古问题,沿海有倭寇问题,解决这些就要有军队打仗。军队要吃饭、要花钱,这些负担都落在人民身上。所以明朝的农民受着无比深重的苦难。在这样的情况下,从明朝开国一直到灭亡,都不断发生农民战争。农民战争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分布地区之广,在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时期可以和明朝相比。

而两度征伐日本的人,就是元世祖,忽必烈

但是他身为蒙古可汗,中国当时的皇帝来说,为什么要进攻日本呢?

对于忽必烈来说,如果能与日本重建朝贡关系,就能在汉人心目中树立自己的高大形象,这将是其他任何方法都无法比拟的。正是这种急于博取汉人赞赏的心态,促使他决定一定要与这个日出之国建立联系。

但直到那时为止,蒙古将领还从未参加过海战。而此时忽必烈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要跨海降伏这个岛国。虽然他并没有打算发起一场海战,但是他降伏日本的计划最终导致了悲惨的结局。

最关键的战斗自然将在九州进行。虽然日本人知道蒙古大军正在开过来,但是他们的准备工作做得还很粗略。

他们的经济状况无法在九州维持一支规模可观的军队,他们也没有一个政治统一和中央集权的政权去组织一支强大的军队投入战斗。他们根本无法对付蒙古人的远程武器,包括十字弓和各种各样的弹射器。

他们的指挥官缺乏实战经验,与身经百战的蒙古统帅无法相比。日本军队长于肉搏,但是蒙古军队习惯于以组织严密的小组为单位集体作战,这种战术是日本人所不熟悉的。所以,当蒙古军于11月19日在九州东岸的博多登陆时,日本人处于绝对的劣势。蒙古军在进军之前鼓乐齐鸣,其战阵和攻击方法使得日本人毫无招架之力。第一晚的战斗就使日本军队遭受了人员和装备的重大损失。他们的残兵败将更是不堪一击。溃败看来是在所难免了,那天晚上,惟一使他们大难不死的是无边的黑暗。

但大自然为日本人提供了更好的保护。就在同一天晚上,海面突然起了风暴。高丽水手马上对蒙古将领说,他们必须回到船上,把船开往海上,直到风暴消退。否则,他们的船只就会与岸边的岩石相撞而沉没,那样,他们将失去惟一的撤退工具。蒙古人勉强同意了,并开始从博多撤退。一些日本人追击并杀死了一些正在撤退的蒙古兵。然而,那天晚上蒙古兵遭受的大多数伤亡都发生在海上。狂风、巨浪和礁石把几百艘船只击成了碎片。根据一些记载,蒙古军有1.3万人因此丧生。日本人因这场风暴而大难不死。蒙古人的远征以彻底的失败而告结束,残余的蒙古军驶回了老家,向忽必烈报告了这次惨败。

由于大汗正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征服南宋的战役中,他无法腾出手来立即向日本人复仇。相反,1275年忽必烈又向日本派遣了一个使团,由杜世忠和何文著带领,要求日本称臣,以免再度兴师入侵日本。日本当局正因为最近的军事胜利而趾高气扬,并相信他们的神拯救了他们,于是把不幸的使节处死,进一步加深了与中国王朝的嫌隙。对蒙古人来说,再没有什么比这种行径更可恨的了。忽必烈决不能允许这样一种暴行逃过惩罚。但是,直到好几年后他才腾出手来再次兴兵讨伐日本。

1280年,忽必烈组织起10万大军,带上高丽15000人征伐日本,交战8个月,因为蒙古统领与汉人统领的理念不合,迟迟攻城不下。可是突如起来的一场台风,改变了战局,彻底击碎了忽必烈的征伐之心!

只能说……

这两次风,相当神奇!